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上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但纵观目的论视角下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少有针对人名翻译的开展研究。因此本文拟将以沈从文小说中的人名翻译为例,探讨目的论视域下小说的人名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通过研究发现,小说的人名翻译策略主要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想让源语文化"走出去"的译者一般采用异化的策略,同时采取音译法和直译法居多;而对源语文化抱有"请进来"目的的译者将采用归化策略,在翻译方法上倾向于意译法及音译加注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文化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一国的文学作品通过翻译传播到他国,就会对译入语国家产生影响。小说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其翻译研究的热度一直不减。近年来,小说翻译研究从传统视角向多元化视角转变,人们对小说翻译有了更高程度的认识。翻译效应学作为新兴研究视角之一,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文章以翻译效应学为理论依据,分析《汤姆叔叔的小屋》译本在中国产生的影响,为小说翻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上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但纵观目的论视角下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少有针对人名翻译的开展研究。因此本文拟将以沈从文小说中的人名翻译为例,探讨目的论视域下小说的人名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通过研究发现,小说的人名翻译策略主要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想让源语文化“走出去”的译者一般采用异化的策略,同时采取音译法和直译法居多;而对源语文化抱有“请进来”目的的译者将采用归化策略,在翻译方法上倾向于意译法及音译加注法。  相似文献   

4.
20世纪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中提出两种翻译基本策略: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随着当前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也越来越强,英文小说翻译已成为当前文化知识传播和交流的重要途径,而交际翻译在实际英文小说翻译中的运用实际也逐渐凸显出其价值,成为当前英文小说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理论之一。本文从交际翻译理论的概念出发,分析英文小说的翻译流程;总结交际翻译理论在英文小说翻译中的实际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根据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翻译于清末在中国文学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通过翻译活动,引进了新的思想、题材和写作技巧。小说翻译是清末翻译中的主要内容,它提升了小说在中国文学体系中的地位,促进了中国原创小说的繁荣,带来了小说写作方法与形式等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种社会行为,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制约和操控最为明显。清末翻译思想的变化清晰地反映了翻译对意识形态的依附。从翻译的内容上看,清末的翻译大致经历了科技翻译、政治翻译、小说翻译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是在相应的意识形态支配下进行的,科技翻译反映的是科技强国的翻译思想,政治翻译反映的是自上而下进行政治改良的翻译思想,小说翻译则是自下而上唤起民众斗争意识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清末翻译的每一阶段都是在相应的意识形态支配下进行的,都依附于一定的意识形态。从清末中国翻译思想的变化研究翻译对意识形态的依附,为研究翻译与意识形态关系提供依据,对理解翻译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智中  刘玲 《成都师专学报》2007,26(6):79-82,97
作为一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翻译理论方面的建树之外,许渊冲先生以诗词英译而闻名遐迩、驰誉中外;同时,他的小说汉泽也颇具特色,并形成自己的鲜明风格。本文对许氏翻译理论与小说翻译之间的关系做一探讨,并通过对《红与黑》法语原著、一种英泽、四种汉泽的抽样比较研究,来窥视许氏译文之个性与风格。  相似文献   

8.
本将“意境”这一中国传统美学概念引入到小说翻译研究领域,从意境的渊源和内涵着手,讨论了小说意境的创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佐以例证,重点研究了译在小说翻译中传达意境时该注意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话剧在我国开始萌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现代话剧的观念得以正式确立,最终形成了"话剧——戏曲"的二元格局。本文通过对中国早期话剧史的研究,发现近代的小说翻译和戏剧翻译对现代话剧的诞生起到催生作用。  相似文献   

10.
林纾—魏易合作翻译的"林译小说"作品中,学界历来认为林纾处于主体性地位,而魏易作为此模式的中介口述者,作用往往被忽略。借助学界研究的热点——界面研究,重新探讨林译小说中合作双方的作用和地位,认为在林纾和魏易合作翻译模式下,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林纾和魏易在林译小说中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两者中的任何一方缺场,都不会有林译小说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11.
在以往的隐喻翻译研究中,关注的焦点大多集中于隐喻本身,将隐喻看作单个的个体来进行研究。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将隐喻放在语境中进行研究的观点逐渐被关注。叙事小说中的隐喻对于小说人物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关注隐喻本身、忽视小说语境及小说人物背景和个性的隐喻翻译往往会影响小说人物的塑造。因此,在叙事小说的隐喻翻译中,要考虑小说的各种语境因素,避免因喻体的删减或改变而弱化人物塑造效果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Gutt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中的直接翻译,旨在通过保留原文语言特征为我们提供的“引导读者获得交际者本意的交际线索”。在翻译中,译者的主要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通过鲁迅《呐喊》两译本中例子分析,证实直接翻译能较好地解释小说翻译中的风格再现。  相似文献   

13.
李秋 《考试周刊》2011,(88):22-23
翻译研究不仅包括对翻译产品的研究,还包括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从本质上讲,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心理活动的过程。本文尝试在语言顺应论的基础上探讨小说翻译心里语境中的情感因素,小说翻译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不仅要顺应自己和原作者,还要顺应译文读者的心理世界,从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小说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综合意象是各种意象的组合,具有深层审美意义,在翻译转换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再现小说中的综合意象所蕴含的审美信息值得深入探讨。英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因含有丰富意象受到研究者青睐,从翻译美学角度对小说中的综合意象翻译加以研究利于深入探讨其审美再现问题。  相似文献   

15.
"会话含义"在小说对话中的翻译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就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及“会话含义”与小说对话的理解与翻译作初步的探讨。结合这一理论产生会话含义的典型情形,通过考证来自小说《名利场》原作及译品的诸多实例,证明了应用合作原则指导翻译的可行性,同时说明语用等效翻译也是译者追求的标准和目标。  相似文献   

16.
近代大规模小说翻译始于政治小说翻译,然而小说的本土政治化接受却并未随政治小说衰落而消失。相反,随着通俗类翻译小说的流行,翻译小说政治化接受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随着本土模仿翻译创作作品的兴起而得到巩固。政治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是清末民初由外国引入的、影响最大的三种翻译小说类型,对这三种翻译小说泛政治化接受情形进行梳理和分析,能更贴近时代背景,展示一个多侧面的近代翻译文学史。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与权力虽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但是从翻译的小说转向及其颠覆性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权力则是个比较新的视角。文章以一篇论文为切入点,分析了翻译的小说转向的特征及其对翻译理论研究的促进作用,以及翻译的颠覆性如何反映翻译中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8.
傅雷和卞之琳都乃我国三十年代著名的翻译家,但因不同的人生经历创造了不同的翻译语境,因而二人无论是在翻译目的还是在翻译对象的选择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傅雷希望通过翻译救亡图存,偏重法国文学,以小说为主;卞之琳的翻译则受到自己创作的影响,偏重英国文学,以诗歌为主。不同的翻译实践使二人形成独特的翻译思想,总结出各具优长的翻译理论,不仅指导二人取得了不凡的翻译成就,也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举例论证来说明孙梁和苏美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符合目的论原则,译者通过调整源文句式、增补隐含信息和改写标点符号等翻译方法,使中国读者在能够接受意识流小说的前提下,充分感受到原作的写作风格和内涵。  相似文献   

20.
描述性称谓语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塑造起着关键作用,但由于缺乏固定的称谓对象,常常给翻译实践带来困难。运用关联翻译理论的称谓语的翻译研究方法,以贾平凹小说《浮躁》及其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描述性称谓语的翻译,旨在说明关联翻译理论对描述性称谓语的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为称谓语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