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专家     
一位30多岁的男子走进心理咨询室。“你好。”程医生指了指前面的椅子,和颜悦色地问,“需要我帮忙吗?”“我觉得活着没意思,我快要对生活绝望了。”男人愁眉苦脸地说。  相似文献   

2.
秦旭芳 《家庭教育》2007,(4X):28-29
有些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10岁小学生刘某因不满班主任老师的教育方式.当场跳楼,有个学生自杀.因为“活着没意思”;还有一名小学生给老师投毒.只为“可以好好地玩几天”。这些行为虽然是个别的.但表明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漠视和对生命的不尊重。[编按]  相似文献   

3.
陆小娅 《教师博览》2005,(11):48-49
82岁的L阿姨坐在轮椅上,我刚一拥抱她。她就大声哭起来,一边哭一边说她觉得活着没意思。  相似文献   

4.
《闲情记趣》节选自沈复的《浮生六记》,是本书卷二《闲情记趣》第一节开头的一部分,借用本卷题目为课题。沈复(1763-?),字三白,清代乾隆年间人,虽然出身于“衣冠之家”,读过几年书,却终生未进学中举,主要职业是习幕、经商。然而其人灵秀聪悟,于人于事皆重于感情。写作本时作已46岁。“浮生”取一生浮荡不定之义,李白有“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慨叹。三白面对自己坎坷的一生,心中积累狂涌跃突,如烟的往事,  相似文献   

5.
小喇叭     
1.记者在近日的采访中发现,由于功课繁重、竞争激烈、父母期望太大等原因,“活着真累”、“活得好没意思”等话语竞成了时下广州小学生的流行口头禅。星星姐姐: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加上家长期望过高,孩子们的压力可想而知,偶尔喊一下“累”是正常的,但不能让这种心态长  相似文献   

6.
朱国良 《语文新圃》2009,(12):11-12
人的生活渐渐好了,文化素养慢慢高了.我感到就应该培养自已做个有趣的人,尽可能做点有趣的事。林语堂在他的《论趣》一文中,认为世人活着大多为名利所驱使,但是“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继而说“人生快事莫如趣”。林公列出有趣对人生的三大益处。  相似文献   

7.
《诗人的花园》写了一个很简单却令人沉思的故事。这位诗人为什么不想活了呢?因为他无所事事,觉得活着没意思,“虚无”,就决定在野地里给自己挖个坟坑,可后来他却不想死了,改变了想法。怎样改变的呢?  相似文献   

8.
很长时间以来,有关中学生自杀事件的报道屡屡见诸于各种媒体,这些学生有的觉得“活着没意思”,有的把生活看成是对痛苦、悲伤、失望的忍受。探寻中学生自杀的多层次根源,可能会归结为学习压力大、对其精神关注贫乏、个体成功体验缺失、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的疏漏等一系列因素。教育的主要原则之一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生死观教育应该是学生人生教育的重要一课,因此,如何利用好现有教材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9.
吴举宏 《师道》2008,(6):14-15
最近读了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题目是《活着有没有意思》,文章是作者王雷在两则报道下引发的深思。这两则报道是:《汕头特区晚报》报道,今年9岁的涛涛(化名),父母都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家庭条件相当优越。可是涛涛却似乎有点“生在福中不知福”,上小学三年级的他经常一个人发呆,不愿和小朋友一起玩。在和医生聊天时,涛涛甚至说出了“觉得活着没意思,还不如去死”的话,让他的父母感到非常震惊。  相似文献   

10.
兴趣是认识活动的重要发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教学艺术。在学科教学中,可用以“情”激趣,以“乐”增趣。以“奇”求趣、以“疑”诱趣,以“争”促趣、以“需”引趣,以“动”提趣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1.
就古典诗歌而言,其本质是抒情的,但也有一些诗人不甘拘泥于此,常常将在人生中觉悟出的“理”融进诗中,从而丰富了诗歌的内涵。然而单有“理”,没有诗的形象,还算不得真正的诗,那只能是以诗的外在形式所讲的“理”。清人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说:“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有理语。”“趣”者,艺术趣味也。  相似文献   

12.
天人关系一直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庄子对此有他极为独特的哲学思考。人为什么活着?该如何活着?“天人合一”说道出了庄子哲学使人成“圣”的全部思想内涵:它既包含了庄子的认识论也包含了其方法论。庄子试图要为苦痛的人生指出一条理想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老子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老子本人就慨叹“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慨叹自己“独泊”、“独若遗”,因此,对老子思想理解千人千面也是正常的。本人长期对老子思想进行研究,觉得老子思想的精神是“同一”之道。  相似文献   

14.
兴趣是认识活动的重要发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教学艺术。在学科教学中,可用以“情”激趣、以“乐”增趣、以“奇”求趣、以“疑”诱趣、以“争”促趣、以“需”引趣,以“动”提趣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5.
丁玲在早期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在当时可称之为“叛逆”、“觉醒”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对女性的解放起着巨大的启蒙作用。本试从这些女性的思想、行为等方面探讨她们从要求“自我”地活着到走向死亡、毁灭自我的生命历程,揭示其醒与不醒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我这个大人很惊讶,在同一天的互联网上,居然看到两条“现在的孩子生活得并不快乐甚至简直就不想‘生活’了”的消息,一则是广州的小学生普遍感觉“活着真累”、‘恬得好没意思”,并且据说这已经成了广州小学生中流行的口头禅;另一则是北京一个15岁男孩,因‘不堪学习压力”跳楼自杀身亡。据笔者了解,这几年因感到学业重而厌学轻生的孩子越来越多,前年春节过罢中小学开学时,笔者当地的一个8岁孩子因想到该上学了觉得‘设意思”,结果小小年纪的他选择的也是跳楼自杀。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二册选入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编者对文中“趣舍万殊”一句中“趣舍”的注解是:“趣,通‘取’。舍,舍弃。”言下之意“趣舍”就是现代汉语中的“取舍”,但教科书对“趣舍万殊”的整体解释是:“意思是各有各的爱好。”如果直译,就是“爱好很不相同”,这里又把“趣舍”解释成了“爱好”,而没有了“取舍”的意思。显然,对“趣舍”的解释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8.
“以美激趣”教学法通过展示语文课特有之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中构思美的导语、发掘课文“美点”、设计美的板书是其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19.
何珞 《现代语文》2007,(5):22-23
《庄子》散文中创设了丰富多彩的“趣”,其“趣”把道和人的关系扣得紧紧的,是对“道”的诗化的显现,又形成独具魅力的审美风范。  相似文献   

20.
如果你问一下中国的父母:“活着是为了什么?”十有八九,他们会说:“还不是为了孩子。”的确,中国的父母差不多一辈子都在为子女忙乎,在他们的心目中,孩子是生活的重心,是自己的希望。在人生的历程中,他们恨不得将所有的事情都替子女承担下来。中国的父母活得苦,活得累。但当亿万个父母挥去额头的汗珠,不厌其烦地唠叨:“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时,孩子却说:“活着太没意思了,我觉得家里最好的地方是厕所。”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日益增多,但在早期教育汹涌澎湃的浪潮中,有一个稚嫩的声音令父母目瞪口呆:“爸爸,妈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