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四月     
农历四月的江南,漫山遍野都是绿的;雨水充足,河水上涨,一片白茫茫;一声声杜鹃的鸣叫从如烟似雾的细雨中传来。四月的乡村,  相似文献   

2.
易木瓜 《涪陵师专学报》2011,(1):F0002-F0002
大约也就在这时,听说他已退休回家。 大凡乡村教师,如果属于半边户(家属是农村户口),退休后都回到农村的家,帮着莳弄土地。如果不再为生计奔波,那就正是诗人翁卷所描绘的农家生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相似文献   

3.
4.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诗人在田园诗中体现的自然观以及渗透的文化底蕴,从而可以看出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对自然派诗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王维和华兹华斯是中英诗坛上杰出的田园诗人,他们的诗都以歌颂自然之美而闻名于世,他们都热爱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生活经历上有颇多相似之处。而细观其诗,我们会发现在相似的自然美景之下,却包含着诗人不同的思想情怀和人生态度。显示出了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山水田园诗是传统诗歌中的重要诗类,在各个学段、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中多有涉及.对语文教学而言,教好、教懂山水田园诗,不仅有着应试选拔的眼前之需,更有籍此涵养性情、养成人格的文化之用.诗中对于"山水田园"的细致描绘是山水田园诗于名于实得以存身的根基所在.山水之形、田园之境,承担着描摹独特自然景象、反映别样生活情境的现实效用,同时又承载着涵咏诗人复杂情绪、寄托作者内心情志的写作目的.山水田园诗是复杂的,其复杂在于"山水田园"技术呈现的种种可能,以及此中深隐着的意义取向之差异.只有明确"山水田园"呈现可能,理清其中的写作意义取向,具体山水田园诗作的理解才有可能,由此生发的文化浸润、人的养成等教育诉求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8.
乡村是诗人的灵魂。在乡村澄澈得能析出水晶的空气里,流动的是诗意,荡漾的是惬意,弥漫的是无处不在的遐思。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以“三农”(农村、农业、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国家,建立合宜的乡村教育模式,使乡村真实拥有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好的效用,其意义自不待言。绝大多数论者认为,目前我国乡村教育的问题是教育机会的充分保障和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问题,即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家庭的教育成本分担中达成合宜的比例,以确保乡村教育的有效投入,为乡村教育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配置。具体地讲,就是要将乡村学校校舍、设备设施等硬件建设、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等问题逐一加以解决,以保障乡村儿童能享受与城市儿童平等的教育权利…  相似文献   

10.
大量青壮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客观上改善和提升了乡村生活的质量。但另一方面,青壮年的外出,使得村庄传统被迅速破坏和丢弃,村庄的生产和生活呈现衰败状态,毫无生机。这主要表现在:经济因素扮演重要作用,老年人传统地位下降;女性负担加重,家庭婚育观念发生改变;村务活动流于形式,村庄生活了无生气;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村民行为理性化。  相似文献   

11.
这些论文都是我在山东邹平工作的时期写的。为了人生,为了中国,我不能不工作;也不能不奋勉自己和朋友们一同来工作。我们认为中国问题的重心在乡村,在农民。乡村社会没办法,农民生活没办法,中国问题是不得解决的。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近十年来大部分工作的时间也都是在农村。我是从事教育的,当然,我不能不注意乡村农民大众的教育。乡农教育,在我看,就是乡村农民大众的生活指导。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从历史发展还是现实诉求来看,乡村学校的责任与使命都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功能和学校场域。自产生之日起,它就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生活世界塑造与培植、人才培养与教化等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多重功能。近代以来,乡村学校功能逐渐窄化,作用范围退缩到学校"围墙"之内。虽然随着分工的加剧,各行各业专门化已是必然,学校的影响与作用范畴和功能指向更趋于学生素养的培养,其他功能必将弱化而交由更具专业性的机构承担;但是乡村产业和分工明显弱于城市,人才资源尤其是知识分子群体较为稀缺的现实,以及当前国家大力振兴乡村以实现整个国家复兴的核心任务等,均决定了曾经在乡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乡村学校应重拾其广泛的任务,超越学校"围墙",依托乡村建设,重塑文化动力源、生活世界创生源和乡村人才能量源的价值与使命。  相似文献   

13.
乡村记忆     
每当有人问我:“你喜欢城市生活还是乡村生活?”我总会不假思索地说:“乡村!”因为那里有我儿时的欢笑和幸福记忆。  相似文献   

14.
孔陶 《江苏教育》2010,(7):30-34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每当听到这首台湾校园歌曲,我都会莫名其妙地想起塔集——高邮湖畔一个让我终生眷恋的水乡小镇。在我的记忆深处,那儿的水,那儿的人,那儿的田野,那儿的村庄,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宁静,那样的淡泊,那样的质朴,那样的亲切,跟谢灵运笔下的山水、陶渊明笔下的田园诗似的,让我百读不厌、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后,中国一些教育家和教育团体纷纷开展乡村教育实验.并逐渐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教育运动。他们将教育的中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乡村教育运动兴起的原因包括教育思想、政治、经济的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海外英语》2012,(9):46-47
南宋诗人朱熹有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经典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正如自泉眼潺潺流出的涓涓细水,让品味撷取这些经典的求知人内心得以涤荡,灵魂得以洗礼。源头泉水在朗朗明月映照下才更显澄澈剔透,“A Moon over Fountains”板块冀望同读者一道用月明心去观照英文经典深广精妙的内涵,去捧啜名家名篇甘甜清冽的泉水。  相似文献   

17.
乡村趣事     
王淑荣 《少年月刊》2011,(11):46-46
农村,相信大家都去过,我最喜欢农村了,因为农村的天空是独一无二的,农村的热情是独一无二的,农村的生活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18.
传统农村社区教育作为一种鲜活的教育形态充分利用了传统内生性资源,为个人的道德教育,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为和谐的社区关系的建立,为经济、文化的同步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借鉴途径。  相似文献   

19.
感受乡村     
杨渊 《良师》2011,(12):40-40
远离了繁华城市的喧闹与浮华,我独自来到这宁静而吐雅的乡村,感悟生活的真谛。 我喜欢乡村,更喜欢乡村的雨,那一滴滴晶莹剔透的雨露曾无数次打动过我的心灵。“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每当读起这几句诗,心中总有说不出的感觉。如今,我亲临其境,想必会有另一番景致吧!  相似文献   

20.
狂与逸--华滋华斯、陶渊明田园诗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派诗人的其敏锐的领悟力,生活在与自然间距很小的环境中,发现自然以其永恒不变的范式为人类提供了理性的象征。华滋华斯与陶渊明是英中诗坛上杰出的并且极具体有性的自然派诗人,他们都在各自的国度里开创了一代诗风。但由于中英两国的历史传统和化背景不同,两人的田园牧歌分别呈现出了狂放与飘逸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本仅就两人在诗歌内容以及其诗性哲学中体现的艺术风格作出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