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转型期的弱势群体报道中,媒体的新闻选择标准强调的是“亲社会意识,”体现了对受众的“有用性”和“获益性”。导致新闻价值取向的这种转变,与当代社会对媒介的影响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有直接关系。此外,媒体在道德价值取向上为了保证真实、客观、公正,需要对弱势群体中的一些个体予以区别对待。同时,在报道中以正确的法律价值取向和劳动价值取向引导舆论,是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
国际新闻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窗口。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即事实、媒体、受众不在同一传播平台,使国家形象的塑造出现了国内与国外断层的现象。一方面,受众、媒体(国外媒体)远离事实,导致国外媒体对有关中国的报道不一定客观真实,导致"他塑"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事实、媒体(国内媒体)远离受众,国内媒体对国外受众的调查不够,国外受众对国内媒体的信任不够,导致"自塑"的不给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国际新闻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时,要充分认识到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力争通过国内媒体的报道影响国外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减少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和障碍。  相似文献   

3.
民生新闻的宗旨就是关注普通民众、贴近百姓生活,以老百姓为核心"受众",确立"平民化"的价值取向。作为现代媒体,确立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是顺应历史的潮流,也是自觉遵守新闻传播规律的表现。本文从民生新闻的主体、内容、语言等方面,阐释当代媒体如何确立民生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  相似文献   

4.
客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工作只有真实地报道客观存在的事实,才能使受众获得准确、有效的信息,才能确保受众的知情权不受侵犯,才能实现新闻事业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认为新闻出版自由是报刊人民性的体现。延续马克思关于"人民报刊"思想精华,现代电视媒体民生新闻以受众为本位,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有所作为,并呈现以下发展取向:做普通百姓的知心人的节目理念;区域文化资源发掘利用的地域优势;主持人说新闻和受众参与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6.
韩克鑫 《青年记者》2016,(35):27-28
近年来,反转新闻屡见不鲜,其新闻剧情的发展不断改变着受众的心理认知和价值判断.在媒体不断更新报道新闻细节,新闻真相逐渐浮出水面的过程中,受众对媒体报道的信任度会逐步瓦解.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如果新闻总是历经“磨难”才露出真相,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就无从谈起,所谓的媒体公信力只能是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7.
蒋蕴 《新闻实践》2009,(12):10-13
现代传媒格局的急速激变,催生了易读、悦读的传播新趋向,也促使媒介文本更具模糊性、融合化,某一种文本往往兼有两种或者多种文本的特征。于是,寓言新闻的文本在国内媒体悄然流行。 有人说新闻是"历史的草稿",觉得每天写的都是"传世之作";有人说新闻是"隔日即逝的易碎品",那是批量生产"扫街新闻"的理由。而"寓言新闻"文本理念的创新,是从"传世之作"与"易碎品"的两极之间孕育的符合受众信息消费的内容形态,反映了大众传媒新闻产品的新的价值取向,是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的文本变革。  相似文献   

8.
袁蕾  张梅 《新闻世界》2014,(8):369-370
传播媒介是政治组织利用媒体输出价值观的一种手段,政治新闻是媒介报道的诸多内容之一,两者的嫁接并不只有"宣传工具"一种结果。以具有相对宽松的新闻环境的西方媒体为例,在广播、电视、互联网为主流媒体的时代中,传播媒介的政治功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政治善于利用媒体劝服受众为自己的政治产品买单,引导舆论向着积极的、利己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媒体在与政府的博弈中捍卫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推动政府做出正确的决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文章出轨事件为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和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媒体新闻报道与受众关注内容、媒体自我认知与受众外部评价等视角入手,试图对自媒体时代娱乐新闻报道所涉及的公民知情权与名人隐私权、媒体的良心与名誉、传播动机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冲突,以及新闻价值与商业价值、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博弈予以剖析与解读,旨在为自媒体时代娱乐新闻报道的健康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件发生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和参与。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使更多的受众开始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而媒体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在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求新求异,加大报道渲染力度。尤其是在一些舆情事件中,媒体的不恰当报道给原本受伤的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本文结合"小悦悦事件"和"杨武事件",分析媒体是如何产生"二次伤害的",以及如何避免产生"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同质化问题日趋严重的当下,无论对于受众还是媒体都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对受众来说可获得的信息内容变得单一,无法获得多元的信息产品,逐渐丧失对某家媒体阅读或收听收看的依赖,甚至价值取向趋近一致。  相似文献   

12.
荆成 《青年记者》2010,(18):20-23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要尊重事实、把握真实,这是对媒体记者最基本的要求,是底线。不讲事实、不讲真实,就是说谎,就是骗人,新闻也就没了存在的价值。所谓"坏新闻",不管属于哪类,坏的本质都是"不真实"。  相似文献   

13.
张玉梅  耿枫 《新闻知识》2012,(10):12-14
新闻报道忠诚于基本的新闻事实、集中并深度分析窥探新闻事件背景和真相是整个传播活动的基本要求。新闻工作者在保证向大众展现基本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更应该挖掘出其潜在价值。媒体在形象宣传与价值推广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美化浮夸,我们倡导选择更好的切入点,在客观报道新闻事实保障受众知情权的同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国家形象公关。  相似文献   

14.
民生新闻是关注民众生活的一种新闻形式,其主要目的是反映民生问题,保障民众切身利益。但是,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当下,如何确定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社会、媒体和受众三个不同的视域,对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分析,这对于保障民生新闻的作用实现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于建红 《新闻世界》2013,(1):154-155
履行社会责任是媒体的立身之本。然而,近几年一些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所表现的社会责任感缺失现象越来越严重。本文以“烟台毒苹果”事件为例,探讨我国媒体存在的新闻价值取向错位、违背新闻规律、舆论引导失职、人文关怀缺失等问题,提出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正确引导舆论、注重人文关怀、健全法律机制,加强新闻管理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观察当下的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不难发现,社会新闻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容忽视的是,为迎合某些低级趣味的需求,一些媒体罔顾社会责任,把社会新闻当作“热闹”来做,娱乐化倾向明显。有学者指出,这是典型的新闻价值错位。究其原因,一些媒体的责任缺失是主因,媒体的追求止于满足受众的好奇心,而忘记了媒体“守望社会”的责任,忘记了新闻的舆论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17.
新闻传播若干“两难”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两难"问题。如:对有的新闻,不报道,可能会造成对受众知情权的损害;报道了,又可能侵害了社会公众的隐私权或产生新闻报道的负效应。又如:新闻报道时不连线现场,可能会让受众感觉缺少现场感,从而质疑新闻的真实性;一连线现场,又可能破坏了新闻传播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再如:新闻报道时只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加评论,可能会让受众感到新闻品种的单调和缺少引导;既报道新闻事实又加以评论,又可能造成"妄加评论",造成新的单调和引导无效。  相似文献   

18.
王乙伊 《新闻世界》2014,(7):306-307
本文利用波特推理图式来分析李某某案存在的,由未成年人和"星二代"这两个敏感身份所引发的复杂新闻伦理问题,并从媒体在这些新闻伦理中的抉择,一窥当前中国新闻媒体的新闻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李军湘 《新闻界》2006,(6):67-68
法制报道作为塑造法治精神,增强公民法治观念的重要渠道之一,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已成为了各类媒体新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制报道反映的是社会中真实的非常态事件或现象,富含一般新闻所缺乏的悬念与趣味,对受众有很强的吸引力。于是,某些法制报道片面追求“卖点”和“轰动效应”。以耸人听闻、荒诞离奇的案例取悦受众,背离了法制报道的基本价值取向,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0.
公共危机下的舆论引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媒体在公共危机中的功能是一个传统议题。然而随着近年来媒体与政府的关系日益密切,公共危机事件报道的政策界限日益淡化、宽松,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以及公开、公正、公平的新闻惯例和操作方法得到社会公认,都为媒介在公共危机中进行行之有效的舆论引导增加了许多可以引证的实例,从而为深入思考和探讨传统议题拓展了广度和深度。媒体应行使社会守望职能,充分满足受众知情权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尊重公众知情权,尤其是在诸如新型急性瘟疫、生化危机、恐怖危机等这样的公共危机中,保障社会和公众的知情权是现代媒体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