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孩子今年12岁,上小学6年级,我和爱人都没有兄弟姐妹,奶奶爷爷外公外婆和我们三家就这么一个孩子,对他的疼爱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可是我儿子对所有的爱熟视无睹,以自我为中心。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自私?河北家长李微孩子的自私,除了有本能意识外,主要还跟家长们的误导有关。有些大人们爱逗小孩玩:“宝宝,这个苹果给我吃了。”“宝宝,这个洋娃娃我抱回家啦。”小孩通常会本能地把自己的东西赶紧往身后藏,或者是赶快往自家跑。久而久之,他们的自私心理会越来越强烈,直到有一天连自己的妈妈也不准乱动他手里的东西。有好东西也想不到与别人分享…  相似文献   

2.
温丽 《班主任》2012,(7):54
正许多老师和家长都感觉现在的孩子比较自私,表现在:凡事只为自己考虑,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不关心集体和他人,同学有困难也不愿帮;自己的东西不给别人用,缺乏分享与合作意识等等。作为教  相似文献   

3.
<正>人们常说:"一个快乐,与人分享会成为两个快乐;一个痛苦,与人分享就成为半个痛苦。"与人分享是一种优秀的品质。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规范与持续深入发展,幼儿的分享行为日渐凸显,在幼儿的一日活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人生道路成长的基石。如今的孩子在家人的精心呵护和百般疼爱下,在生活上他们什么都不缺,可是却越来越小气,越来越自私。大多幼儿易于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与他人分享。家庭拥有独生  相似文献   

4.
自私心理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孩子不关心别人,只顾及自己的利益,不管什么东西到自己手中,别人就要不出来,久而久之就变得孤僻和自私。独生子女在家长的过分保护下,最容易有这种现象。怎样帮助孩子克服自私心理?  相似文献   

5.
孩子总希望家长放下手中所有的事情只陪伴他;他老有五花八门的要求必须立刻得到满足;他不喜欢分享,仿佛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他的……作为家长的你百思不得其解:平时的教育方法与孩子的表现为何千差万别?他为何如此自私?家长应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日两国478名家长为研究对象,对家长和孩子借出借入东西的期望进行跨文化研究。结果表明:两国家长对自己和孩子借出、借入东西的期望都存在显著的国别差异,日本家长得分明显高于中国家长,即他们希望很快把东西归还;不同性别的儿童对借出、借入东西的期望差异显著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的儿童对借出、借入东西的期望差异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儿童年龄越小越希望别人归还自己的东西,而且越容易说出请还东西;不同性别、年龄的儿童对借出借入东西的期望不受国别的影响。此研究结果有望对家庭教育中的分享行为和诚信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幼教博览     
英国的餐桌教育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做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们就开始了有意无意的“餐桌教育”了。鼓励幼儿自己进食。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幼儿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应该积极鼓励。杜绝孩子偏食、挑食。英国家长认为,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放纵,不仅会影响孩子营养的摄入,而且还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不良的性格。3岁以上孩子如进餐时不慎弄脏了桌面,家长会叫其向旁人道歉,并要求孩子清理弄脏的桌面。英国家长认为,此举可培养孩子礼貌待人的习惯。另类…  相似文献   

8.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品德,家长是幼儿健康成长最好的老师.但是,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已成为一个家庭的中心和重心.家长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孩子的一些要求,孩子没有价值观,便有一种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想法,逐渐形成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个性.其中最大的弱点就是缺乏爱心,心中只有自己,不关心他人,不合群.这样的孩子,在群体中与他人相处时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表现出冷漠和自私的不良行为倾向.  相似文献   

9.
呀呀学语的娃儿人人爱,七八岁的孩子狗也嫌。常听家长和老师说:“气死我了,某某孩子简直是越来越不听话了。”各位家长和老师,请不要生气,这说明孩子已经长大了,逐渐地有主见了,遇事有了“主心骨”,这是好事,我们应该高兴而不是生气。有的家长总埋怨自己的孩子或邻家的孩子不听话,自己的东西不给小伙伴玩,家长劝说得越急,他就越自私,让家长难堪不已,而见了别的孩子的东西,无论是什么,都想要来玩,并且当玩够的时候,还想占为己有且不情愿还给人家。各位家长,请不要埋怨,这说明您的孩子智力发育非常正常。孩子都是自私的,如果孩子长大了还这么…  相似文献   

10.
现在大多数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有的甚至表现出过分自私。的确,孩子的分享行为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引导、教育。分享是一种意识、一种能力、一种品质,学会分享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那么,怎么教会孩子学会分享呢?“本期关注”将会给你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嘉善读者马晓楠来信4岁的儿子有点自私和小气,自己的玩具、食物从不让别人碰。我们经常告诉他要大方一些,不要自私,但没用。想请教其他父母有没有好的教育方法。主持生活中小气的孩子不少,父母忧心忡忡,担心孩子有这样的毛病会不受欢迎。怎样帮孩子克服小气、自私的行为,我们邀请杭州天水幼儿园的家长朋友们讨论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郭莉 《考试周刊》2009,(46):233-233
幼儿园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抢甚至打斗: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幼儿的这些行为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现。如今,幼儿园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无论什么要求,大人们总是尽可能地满足,从而促使他们形成了自私,不愿将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父母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很多父母为此发愁:孩子不愿意跟别人分享,以后会不会成为自私的人?其实,孩子之间的分享并不仅仅是把玩具借给伙伴那么简单,如果孩子不愿意借出玩具,也并不代表他是一个自私的孩子。在孩子的交往中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孩子的心里在想些什么?还是让我们走进观察室,细细体验一回吧。  相似文献   

14.
绘丹 《青年教师》2009,(8):64-64
女孩上幼儿圃时,母亲就告诉她:“宝贝,你得学会跟别人分享,你的玩具要舍得给其他小朋友玩,你的零食也要分给别的孩子吃。不能太自私,自私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懂吗?”女孩点头。女孩很听母亲的话,总是跟其他孩子分享自己拥有的东西,因此,得到的小红花也是幼儿园里最多的。母亲为此非常欣慰。  相似文献   

15.
现在的独生子女,生活在“独”的环境里,家里东西和父母的爱均归他独自享受,再加上父母的过度呵护,逐渐使一些独生子女养成自私,任性,专横,霸道的不良性格特征。家长们为此感到焦虑,希望利用各种场景和机会改变孩子这种“独”的状况,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质,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1要教会孩子与他人分享。 今天,独生子女的家长普遍存在着过度疼爱自己孩子的心理,在一些家庭里,父母总是舍不得吃穿,尽最大的可能让孩子吃好玩好,凡是家里好吃的东西,大人一律留给孩子一个人吃,如果是孩子爱吃、爱玩的东西,无论花多少钱,家长都要给孩…  相似文献   

16.
<正>很多家长都在为孩子爱掉东西而头痛,但是却找不到好的办法。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但是还是不起效果。其实,只要家长搞懂孩子掉东西的原因,再针对这些原因,抓住孩子的心理,就能好好改善孩子的这种不良习惯了。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听话,只是我们家长的方法方式不正确,不奏效而已。现在这里分享几个方法,供参考。一、教会孩子要对自己的物品负责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增强自我物品的保管意识,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东西有权使用,也有责任把它保管好,那是自己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对于孩子,爱和教育是两把不同的钥匙。如果用两手抓来作比喻,爱是右手,教育是左手。如果用另一种比喻的话,爱可以是阳光、雨露,教育却不尽是阳光、雨露,有时是暴风雨。仅仅是阳光、雨露而缺少暴风雨的孩子,只能是被爱烘烤的松软的面包,而难以长大。爱孩子,是很容易的,就连母鸡都会爱自己的小鸡娃。这是高尔基说过的话。教育自己的孩子,就不那么容易,它要求家长不仅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更要求家长有知识和思想,还有一份硬下心来的严厉和一丝不苟。尤其是要把握好爱和教育之间的辩证法。过分爱孩子,会导致一种自私;放弃教育孩…  相似文献   

18.
自私是一种不良的品德,表现为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在我们周围,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孩子:有好东西,躲起来自己吃;有新的玩具,自己玩而不借与他人;多为集体出了点力,自认为吃了亏……这些事,在大人眼里,往往被认为是小事,不足挂齿。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实际上是孩子的自私心理在作怪。对如此不良的思想,作为家长、老师应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引导。一、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就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  相似文献   

19.
颜崇道 《教育》2012,(31):5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诉求。然而,如今的孩子泡在蜜水里成长,一旦事与愿违,便会摔盘子掼碗。任性成了孩子的个性。家长疼爱孩子无可厚非,但如果无限制地满足孩子,长此以往,不仅越来越自私,而且自理能力变差,对抗挫折的能力几乎消失殆尽。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关心他人,难以交到真正的朋友,性情孤僻,遇到不满容易出现攻击、报复等极端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徐芬  吕婉 《宁夏教育》2004,(6):68-68
自私行为作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一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其发生和发展.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品德走向,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幼儿发育之初.一切行为意识大都来自本能。当自我意识开始在幼儿心中萌发并且进一步强化后.他们往往会独占自己喜好的物品,不准他人分享.凡此种种.皆为自私行为产生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