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武术教育思维变迁的角度入手,以古代、近代和现代武术教育思维为主线,对"'文武分途'与'文武兼备'"进行了论述.古代武术沿着"从'崇文尚武'到'重文抑武'、从'文武兼备'到'文武分途'的轨迹"发展;而近代武术沿着"从'文武分途'向'文武兼备'、从'重文抑武'向'崇文尚武'的轨迹"回归;现代武术则是沿着"近代武术之学校教育轨迹"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确立普通高校武术课程的目标需要保持武术自身特征的原貌,还要符合体育课程的达标目的.有学者提出"武术教学学科化,拳种推广课程化"的思路,对于高校武术课程体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构建高校武术课程体系还应该遵循武术套路教学的基本原则,做到精化拳种、个别优先、套路优美、技法互动、注重礼仪的原则,能够在教学始终贯穿武德教育、塑造学生个性品质是武术课程教育体现出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在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笼罩"下迷失了方向。武术教育也主动趋附于西方体育教育思想,陷入了重竞技武术轻传统武术,重技术轻理论,重套路轻攻防,重知识轻理念的困惑境地。本文以传统文化为视角,剖析造成武术教育现实困境的深层原因,探索武术教育的应然走向,旨在回归武术之本质,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4.
仝伟 《华章》2010,(36)
加强学校武术文化教育,提高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振奋民族精神已成为当前我国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命题.而武术文化素养教育的提出,是对实现这一命题的人文关怀,是对学校武术文化教育中"内化"问题的现实关切.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武术文化素养教育为切入点,依托高校武术教学实际,分别从武术文化知识结构、武术文化意识、武术运动技能、武德、武术审美五个方面探讨我国高校武术教学应如何加强大学生武术文化素养教育,以期提高学生的武术文化素养,使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能够真正渗透到高校武术教学过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每门课程的育人理念.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以武术套路为主的教学内容接受度不高,高校武术课程融入"三全育人"大格局的纵深不够,高校体育课程的评价机制不健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背景下,高校武术课程应当更新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提升高校武术课程的协同育人意识,健全高校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6.
对安宁区中小学体育教师武术认知能力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地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安宁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武术进校园"活动持支持态度,但武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以及场地、器材条件的限制等原因,给武术进校园活动带来一定困难.目的是为兰州市安宁区"武术进校园"活动顺利进行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对安宁区中小学体育教师武术认知能力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地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安宁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武术进校园"活动持支持态度,但武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以及场地、器材条件的限制等原因,给武术进校园活动带来一定困难.目的是为兰州市安宁区"武术进校园"活动顺利进行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以中华民族哲学思想为指导,注重内外兼修,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崇高境界.武德教育"为武之道,以德为本"是我们中华武术思想意识方面的武德修养教育,武德教育是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武术界历来就要求习武者"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秦皇岛市中学武德武礼教育现状进行了研究,并构建出了实施武德武礼教育的对策,为中学武德武礼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武术在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具有很强的民族特征,还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以太极拳为例,对大学生进行武术教学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当前武术教育对大学生身体素质促进的作用进行研究,从身体身高体重、肺活量、右手握力、闭眼单腿站立等因素分析了武术教育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武术教育的实际,提出了促进高校促进武术教育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0.
武术作为我国一个特色、经典的传统技艺,可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不断汲取了国内外优秀的文化、智慧结晶,从传统的技艺层面上升到了武德、武魂的精神高度,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丰富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精神财富.本文针对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强调了武德教育对于武术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并分析了在高校武术课程教学当中武德教育的弱化和缺失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加强武德教育的途径,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大学专业课程评价的本来意义和民族文化承传的根本目的,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展开分析,认为偏颇的武术观所导致的"过于追求课程学习评价结果的数量化,忽视课程学习评价的有效性"是影响武术专业课程目标达成的直接原因.根据专业教育需求所赋予的武术课程目标,提出了以知识、能力、素质并重来构建新的武术专业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此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2.
武术作为我国一个特色、经典的传统技艺,可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不断汲取了国内外优秀的文化、智慧结晶,从传统的技艺层面上升到了武德、武魂的精神高度,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丰富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精神财富.本文针对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强调了武德教育对于武术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在高校武术课程教学当中武德教育的弱化和缺失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加强武德教育的途径,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华武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的指导下,积淀了丰厚的美学内涵。本文从中华武术美学的发展历史为研究起点,总结出了武术的美学内涵,即武术之美包括"意"、"象"、"象外之象"三个组成部分,并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高校武术教育现状的分析,阐述武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这些瓶颈包括内涵流失、魅力缺失、功能弱化、价值贬低等;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从武术文化、武术教学内涵、教学方法多层次和武术行为的融合等几方面解决武术现状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武术在现代中学体育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住,它是培养全面、协调、完善发展现代人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发挥武术在中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学校是传播武术的重要渠道,应大力发展武术体育教师专生水平,完成"课程标准"中有关武术的相应规定.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及专家访谈等方法对现行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教学进行了分析,发现: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与基础武术教育之间联系脱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进而依据现代教育要求和国内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研究成果,从教学理念、素质培养、教学手段、评价方法几方面提出了武术教学改革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莆田学院学报》2017,(5):103-108
运用社会学分析范式,以社会"脱域"为角度,从社会生产关系、社会资源分配关系、社会需求关系三个层面分析了传统武术在互联网动力机制下的社会关系的脱域历程;以武术社会关系这种演进为切入点,分析了武术变迁的规律,提出了在互联网助力传统行业背景下,构建当代武术社会关系:利用互联网的再嵌入功能打破武术场域限制、借助互联网的组织性功能建立武术组织网络、通过互联网的新实体经济建立武术经济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韩国跆拳道的成功推广经验的分析,结合武术的武德教育、"神形"特点、技击功能及民族性四个方面简要地谈了武术的推广途径.为武术的传播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武术精神是武术文化的核心,其中"仁"与"和谐"对我国中职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有着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在中职学生武术教学中渗入武术精神教育的研究,指出中华武术精神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武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武术教育是传承武术的重要途径.在中小学开展武术教育,有利于从青少年着手保护、传承中华武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广泛传播;有利于培育青少年自强不息、厚德栽物的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责任感。在武术教育实践中,应强化民族文化自尊与民族体育品牌意识;分层设定武术教育目标与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武术教育手段、贯注武术人文精神教育等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