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年过半百的曹仁义获得了“范长江新闻奖”自然感慨万端。他把诸多感想浓缩成这么几句话:“我们这代人从小到大杆是党培养的,一辈子都与党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感情。是党给我们创造了条件。”他的激动里还有另一层意思:“我从事新闻工作28年,基本上都是当编辑。一个默默无闻的耕耘者获得此项奖励,这对我和我身边的编辑们都是一种认可。”的确,就象多数观众只知道演员而不知道编剧一样,许多听众也只知道播音员而不知道编辑。老曹说:“这不是一种‘苦,吗?不过,想追求知名度,我就不当编辑了。”曹仁义属于创造型、开拓型的编辑。这些年,他总是不断地给自己提这样的问题:“我能再干点什么?”  相似文献   

2.
“走一步两个脚印”这句话的含义是实践与研究并重。作者结合自己的业务经历,论述了取得重大实践成果之后,对取得的相应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是事业成功的秘诀。同时,写业务论文要合理安排好论点、论据和论述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3.
胡:曹老师,首先祝贺您荣获我国首届“范长江新闻奖”。今天我来这里,主要想请您就广播界内外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谈一谈您的看法。近几年,在广播受到电视严重冲击的形势下,您主持的几个大型系列节目的播出,令广播界及听众耳目一新,感到振奋,看到了广播尚待发掘的许多潜力,您能否结合创作实践谈谈广播的优势问题。曹:好的。的确,在电视逐步普及  相似文献   

4.
情切切捧一束鲜花,满天星映衬着粉的黄的康乃馨在她胸前微微颤动,训练有素的匆匆脚步,穿越开封的大街小巷,最终停留在她久别的老校长面前.八旬老校长与半百之余的她,还有河南大学的老同学,于是一齐变得年轻起来.大家说着,笑着,沉醉在浓浓的乡情之中.  相似文献   

5.
我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编辑室的一名记者是在1995年7月。那时候,虽然《新闻纵横》节目开播还不到一年,但它已经荣获中宣部主持评出的第一届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名节目)称号。 回首1994年,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中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出现,令人耳目一新:中央电视台在4月1日出台《焦点访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0月1日推出《新闻  相似文献   

6.
曹仁义,在30年前的大学时代就有一个抱负──做学者型记者,不做工匠型记者。30年后的今天,作为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高级编辑,他最近被北京广播学院聘为兼职教授。理想的齿轮是怎样啮合的?他说:超前思考、事后归纳,一步俩脚印。他的业务研究可以追溯到大学时代。1959年进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四年的校园生活有三年是在国家困难的时期渡过的。肚子吃不饱,几千张知识卡片却是满满的。一二年级时还谈不上研究,到三年级便开始注意积累和研究了。1961年他在《广播业务》上发表一短文,崭露头角;1963年毕业时,他的论文《论简明新…  相似文献   

7.
“请报道一下李光华吧,他可是把满腔热血倾注于新闻事业的人啊!”岳阳市委宣传部的领导每次来长沙,都一再恳求我们,可是采写李光华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次和他交谈不到5分钟,电话来了,接着便是他抱歉地笑:“我又不能给你时间了。”为了“咬”住他,我坐上了李光华的采访车,一看,  相似文献   

8.
善于思考的人,是世界上真正富有的人;而善于把思考上升为理论的人,又是一个把财富分给他人的人。文汇报的吴培恭正躬行此事。清“左”务实,展开创造性思维日本现代丰田生产方式的首创者丰田喜一郎用十分形象的话,说出了求异思维的特征:“我习惯于把事物倒过来看。”吴培恭正是用这种超常规思维,留下了  相似文献   

9.
世事万物是复杂的,往往令人难以捉摸。有的事,有人意为瓮中捉鳖,十拿九稳的,结果却事与愿违;有的事,本人并未多想,而结果却又超出了个人的愿望。1986年,人民日报进行新闻专业职务聘任制试点时,不少人申报高一级的职称,结果没有评上,而吴元英自已申报主任编辑,结果却评上了高级编辑。报低评高,独一无二,很出于吴元英自己的意料,而对了解吴元英的人来说,却是在意料之中的。他们认为,评委会的评价是公正的,正确反映了吴元英的业务水平和她30年来的劳绩。吴元英1949年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进入华东新闻学院学习。之后,被分配到人民日报编辑部。解放初期,一个大学生对国家来说是很宝贵的,按常理说,她完全可以挑一个较理想的工作,可是她却愉快地接受了报社的分工,做检查报纸版面和第一读者的工作。检查版面和第一读者,是一项既无名,又无利  相似文献   

10.
让我们共同阻止轻率拆除老房子的板斧.为这个城市留下历史.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属于全人类又唯哈尔滨独有的文化遗产吧!  相似文献   

11.
陈玉先,中国当代著名画家,《解放军报》高级编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连艺委副主任,首都美术记者协会副会长,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理事,《人民日报》神州书画院常务理事,多次担任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及评奖评选委员。   陈玉先是一名靠自学成名的画家。他治学严谨,创作勤奋, 60年代就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实力派青年画家。他的作品以反映现实生活、民族风情、重大历史题材著称于世。他擅长中国画,尤长人物肖像及水墨舞蹈。其国画成就得益于他的精湛的速写功力。他将坚实的造型基础与中国画传统的气韵生动的线…  相似文献   

12.
打开梁衡同志的《新闻三部曲》,从《没有新闻的角落》,到《新闻绿叶的脉落》,再到《新闻原理的思考》,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这三本书从大量实例出发分别回答三个问题:怎样当记者、怎样写稿子、怎样管理新闻。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个建国后成长起来的优秀记者的成长历程,而且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的现实脉动;个体的追求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同构,成功地体现和折射了一代新闻工作者的理想境界与追求精神,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探讨,更值得我们学习、借  相似文献   

13.
近日拜读了方厚枢先生<听老编辑讲那动人的故事--<编辑之歌>编辑札记>(载<出版发行研究>2009年第2期)一文,得知方先生的近况:八十有二高龄的他仍在为主编<编辑之歌--怀念远去的英才>文集的工作忙碌.  相似文献   

14.
首届韬奋新闻奖评奖前夕,评委会办公室收到上海新民晚报的推荐材料:曹正文和他写的书《秋天回眸话人生》。在一百多位被推荐者中,以书作为评选资料的不下30人。我作为评委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只是记住了书名,并未特别注意。 后来,朋友向我推荐一本书中的一篇文章,一看书名是《秋天回眸话人生》,忽然想到作者定是曹正文。文章只读了一遍,便令我爱不释手,一口气将全书读完。这是曹正文出版的第27本书。 曹正文当过翻砂工、搬运工。后来,因酷爱写作,考入新民晚报当记者、编辑。从1986年开始,任《读书乐》专版主编。说是主编,其实只有他一个人。组稿、校对及版上一切细活,均由他包揽。他上任第一件事,是办“书友茶座”。这个栏目,使他很快成为读者、作者、通讯员瞩目的中心人物。 当载着种种疑惑的读者来信铺天盖地而来时,他尽自己的一切努力,为读者排忧愁、添欢乐。一个女读者因失恋要自杀,他连夜发出一封长信,挽救了一个绝望的灵魂。1987年,曹正文因病住院,江苏省吴县一位中学生寄来一笔书款,请他代购书籍。他出院后马上买  相似文献   

15.
首届韬奋新闻奖评奖前夕,评委会办公室收到上海新民晚报的推荐材料:曹正文和他写的书《秋天回眸话人生》。在一百多位被推荐者中,以书作为评选资料的不下30人。我作为评委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只是记住了书名,并未特别注意。 后来,朋友向我推荐一本书中的一篇文章,一看书名是《秋天回眸话人生》,忽然想到作者定是曹正文。文章只读了一遍,便令我爱不释手,一口气将全书读完。这是曹正文出版的第27本书。  相似文献   

16.
人的一生,究竟在追求什么?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一千个人可能会有一千个不同的回答。但我们应该知道成功有很多种定义,有些人终生都在追逐名利他们生活得很快乐(也许),有些人毕生都灯红酒绿,他们生活得也很(当然);还有更多的人在平淡充实、日复一日的工作和生  相似文献   

17.
近日读了《中国广播》杂志2004年第9期上曹仁义同志撰写的章:《要特别重视立论和论证这两个环节—2003年度中国广播新闻奖评论类评选述评》,我觉得章对立论和论证的阐述比较全面,对这两个环节也概括得比较好,但对其中几个问题有点不同看法,要与曹仁义同志商榷,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相似文献   

18.
1995年10月到1996年10月,是太行日报史上发展最快的一年,变化最大的一年,也是最为辉煌的一年。 这短短的一年,我们坚持一手抓新闻采编,一手抓经营管理,使两个轮子一齐转,有力地促进了报社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努力争取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读了《中国广播》杂志2004年第九期上刊登曹仁义同志撰写的文章:《要特别垂视立论和论证这两个环节——2003年度中国广播新闻奖评论类评选述评》,我觉得文章对立论和论证的阐述比较全面,对这两个环节也概括得比较好,但对其中几个问题有点不同看法,要与曹仁义同志商榷。读了这篇文章,觉得曹先生对新闻评论的评价值得商榷。我们知道,新闻评论必须要关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最前沿的重大问题,既要看到改革的趋势性,也要看到改革的阶段性。因此,如何判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