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懂得诗美的人,往往满足于后两句的哲理议论和登高望远的格言,而浅尝辄止;但懂得审美的人,则不会把这两句名句从艺术整体中抽离出来,而会引导学生把审美注意力投射到诗的整体上,领悟课文整体的艺术美。显然地,这首诗是由前两句的“白日”、“高山”、“黄河”、“大海”这四个自然界意象以及“尽”和“流”这两个动作意象构成的。前者构成宏伟的空间意象,后者构成永恒流逝的时间意象、当我们把学生引向这浩渺的宇宙时空之中,我们的心灵与大自然合而为一,坦荡无垠,该“流”的…  相似文献   

2.
两人或更多人各写一句或几句而成的诗,称为联句诗。比如: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此诗的前两句由唐文宗所吟,后两句为同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所续。到了宋代,文学家苏轼对柳公权的续句大不以为然,说其尽是  相似文献   

3.
文有章法,诗也有章法。所谓章法,即诗文的组织结构。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有思路,遵路识斯真。”因此,懂得一点近代诗的章法,有利于提高近代诗的阅读欣赏能力。元代人曾把近代诗的章法概括为四个字:起、承、转、合。起,就是开端;承,就是承接;转,就是转折;合,就是收合、收束。绝句一般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为合。如欧阳修的《画眉鸟》:  相似文献   

4.
陡转诗趣谈     
在诗歌园地中,有一类诗起句平平,甚至让人感觉十分粗俗,可后半部分语意陡转,别开生面,让人耳目一新,有人把这类诗叫陡转诗。这里介绍几首,以飨读者。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写有一首诗《咏鸡鸣》,开头两句为:  相似文献   

5.
在诗歌园地中,有一类诗起句平平,甚至让人感觉十分粗俗,可后半部分语意陡转,别开生面,让人耳目一新,有人把这类诗叫陡转诗。这里介绍几首,以飨读者。(1)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写有一首诗《咏鸡鸣》,开头两句为:  相似文献   

6.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秀句创作意识萌发于六朝,正是六朝时代对诗篇社会功用关注的下降才使作家们注意到诗歌之中秀句本身的艺术价值;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秀句的传播促进人们对整首诗的审美关照,而秀句的传播也有赖于佳篇的映衬。从影响学的角度来看,秀句的锤炼无碍于诗篇的气韵高妙,而一二秀句还可以作为诗篇整体气韵和诗歌创作时代气运的象征。  相似文献   

7.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诗人臧克家当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有的人》一诗中的名句,如今诗人已经仙逝,我们就把这句诗作为悼念诗人的挽歌,并在此选读两首小诗,以示对诗人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8.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中学语文教学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视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语文教学观念更新的一个重要标志.健康的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智力的发展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德、智、体、美协调发展,才能使人从自然的人、物质的人变成社会的人、审美的人.一个审美的人的特征,就是不仅懂得从实用价值出发认识客观事物,还懂得认识客观事物的审美价值;只有这样的人,才懂得创造美(包括美的环境,美的社会和美的自我),才能成为一个心智健全、道德高尚的人.而认识客观事物的审美意义必须以一定的道德标准为依据,否则就有可能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偏离了社会公认的准则;而健康的审美意识一旦形成,就会促进道德的升华.所以,道德水平和审美水平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其次,审美过程是一个包括感知、联想、想象、判断.理解、顿悟在内的高度活跃的思维过程,这是一个独特的对客观事物外部与内在的全部特征的认识过程,它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审美心理结构.因此,审美过程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联句,是旧体诗词的写作方式之一。即一首诗词不是由一人写成,而是由两人或更多的人集体创作,每人写一句或数句,然后联结成篇的。它是诗人聚会时的一种兴会之作。这种作诗方式,相传始于汉武帝时的《柏梁台》诗,初无定式,或一人一句一韵,一人两句一韵以至两句以上者。后来一般采用一人出上句,续者对一联再出上句,轮番相继而完成的。到了唐代,联句之风极盛,一时文人骚客,莫不工于此道者。因此,唐代流传下来的联句诗极多,仅收在《全唐诗》中的,从七百八十八卷至七百九十四卷里的作  相似文献   

10.
非马是能诗善画的艺术家,他把诗与画结合成艺术的整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本文对非马的审美体验、诗的境界和爱的追求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在古代诗歌史上确有“不著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或“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之类的诗存在,前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后者如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嗽而,这绝不会撼动情景交融作为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标志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韩愈《南山诗》以其不拘一格之个性突破诗歌"温柔敦厚"的传统审美特质而成唐诗特出之作,其峻拔奇伟、秀丽清美两兼的庞大意象群,在诗人高旷豪迈的气度和极尽铺排的赋家笔法下参与诗篇整体风格的塑造,丰富了诗篇的审美内蕴.时隔千年,饶宗颐先生追和《南山诗》,步其一百又二韵成《大千居士六十寿诗》,在诗歌体式、用韵、赋法铺排之技巧及精...  相似文献   

13.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7册第11课《绝句》一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作者以清新活泼的笔触描绘出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景色,情感含而不露,韵味质朴而隽永,如果从审美的角度去分析它,那么其中具有三种突出的“美”: 一、和谐的色彩美清代诗评家施扑华曾评说杜甫的景物诗善“着色”,此话不假。杜甫写诗喜用调和色,笔法明快而轻柔,色调鲜艳而高雅,使人读其诗犹如欣赏一幅雅淡滋润的水彩画。在《绝句》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几笔疏疏的翠绿中缀两撇黄  相似文献   

14.
彭樟清 《初中生》2006,(25):38-39
"三句半"是一种流传民间的滑稽诗体.因其前三句每句五字,最后半句二字,故亦称"十七字诗".也因"三句半"似有站立不稳之势,有瘸脚之嫌,故又称"吊脚诗""瘸脚诗".它不但可以吟诵,而且可以供舞台演出,由四个人敲锣打鼓走上台去,甲、乙、丙三人各念一句,丁最后念半句,这最后半句可谓"点睛"所在,滑稽而又可笑.  相似文献   

15.
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而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这体现了审美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马克思还阐述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审美中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通过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实践达到的。  相似文献   

16.
诗词解读这首诗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在枝头飞高飞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越发赏心悦目.后两句抒情:如果把画眉鸟关起来,即使是锁在金笼里,也唱不出林间翩飞、婉转鸣叫时那样美妙的歌声了.诗人这是在感叹自由的可贵:不论是人或动物,唯有自由自在才能表现出自然的美.  相似文献   

17.
写作掌故     
意尽即止唐代开科取土,选拔人材。考试时考诗不考作文。这种考试规定很严,它要用五言六韵,也就是每句五个字,两句押一韵,一共要写十二句。这种限制把当时的考生束缚得太死,写出的诗大多徒具形式,内容空洞无物。然而也有佼佼者,敢于突破框框。如诗人祖咏在考试中只写了四句就交了卷。这就是有名的《终南望余雪》一诗。诗的四句是:“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这首诗精炼地描绘了雪后远眺终南山的情景,但只有四句。于是试官就问祖咏为什么不写完全诗十二句,祖咏只是淡淡地回答了两个字:“意尽。”(邓耀武)  相似文献   

18.
读了贵刊一九八九年第五期《古代诗词拾趣》一文后,颇受启发,为了使广大读者对我国丰富多彩的诗词形式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特作补辑。一、宝塔诗它从一字句到七字句逐渐排列,除一字句外,其它都各自成对,指物为题,以题为韵,一韵到底。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形如宝塔,故称为“宝塔诗”。关于这种诗体,《沧浪诗话》《全唐诗》等都把它归入诗,近人胡才甫《诗体释例》也把它归入“一字至七字诗”,而清人毛先舒在《填词名解》中却把它归入词,算  相似文献   

19.
”永明体”诗的突出特征是追求五言诗内部声律的谐调.永明诗人在五言诗声律形式探索上的最大贡献,是对一句诗内部音节和一联诗上下两句音节的调声,以求其声文之美.在用韵上,则继承前代诗歌创作用韵的基本规则,而又有所发展,形成永明体诗的韵式特征.  相似文献   

20.
还是在大学时候,一卷《诗&;#183;语言&;#183;思》让我长时期地将灵魂浸没在从《诗经》到龚自珍的古典诗词瀚海里。荷尔多林的那句“……人诗意地居住……”,让我由衷敬服刘小枫先生的观点:“自然人的生成,必然应是从伦理的人到审美的人,而不是从审美的人到伦理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