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同现实息息相关,受到各派政治力量的密切关注。蒋廷黻正是这一时期著名的外交家和历史学家,本文简要分析他对中国近代外交史开拓性的贡献和所著《中国近代史》一书基本内容、特点和对近代史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国联的期待是上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重要思想政治主张,也是其外交理念的反映。其具体表现是,对《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持认同的态度;视国联为帮助中国现代化与联合世界制日的工具。反映出民族主义视野下他对海斯式国际主义理念的诉求。  相似文献   

3.
蒋廷黻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家的重要代表,在抗战初期,他积极拥护国民党一党专政,其代表作《中国近代史》,集中体现了他的两大历史观。第一,通过评论近代中华民族救国救民族的历程,阐述了他要求中国学习西方,尽快走向近代化的近代化观。第二,通过对满清政府外交的评述,说明弱国如何开展外交。本文主要从近代化观与外交观来论述其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蒋廷黻资料”中保存了不少有关蒋廷黻筹组中国自由党的历史资料。研究分析其中的四类新史料,有助于充实与扩展对于中国自由党的研究。蒋廷黻在致胡适《备忘录》中,对建立中国自由党的的动机、目标与需要面对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说明;《中国自由党组织纲要草案》是关于中国自由党的最重要文件;蒋廷黻与中外友人的往来函件,则展示了其他人对中国自由党的态度。这些新资料充分说明,组建中国自由党更多的是蒋廷黻个人的理想,他虽然做了许多努力,但其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其朋友也并不完全认同与支持,因而当时组党成功的机会十分渺茫。  相似文献   

5.
蒋廷黻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一生治学严谨,虽然著作不多,但都很有分量。一本仅仅5万余字的《中国近代史》更是奠定了他在近代史研究中的学术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鸦片战争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他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鸦片战争,并且提出了许多与主流论述背道而驰的观点,其中具代表性的可能是他对鸦片战争失败的看法以及做出的评价。文章阐述了蒋廷黻对鸦片战争的观点和看法,并试图通过另一种角度来分析蒋廷黻的观点,对蒋廷黻这一观点展开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6.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地位,书中对历史评价话语与他对现实政治的主张颇为一致,这使得该书的学术性倍受争议,本文认为该书的作者凭借已有的历史观对近代历史长期思索的结果,但因为作者的从政经历使得其学术观感无疑带有很强的政治现实性。  相似文献   

7.
蒋廷黻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经世主义学者.经世济民的情怀使他勇挑战后善后救济事业之重任,而理想主义和自由派学者独立清高的思想个性却使该事业举步维艰,受人诟病,最后被迫辞职,成为其政治生涯的一个"败笔".  相似文献   

8.
岳麓书社2003年9月第1次出版的《蒋廷黻回忆录》,系蒋廷黻先生(1895—1965,湖南邵阳人)1965年退休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自传的中文译本(1979年  相似文献   

9.
蒋廷黻对中国传统史学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主张用西方的科学方法重新研究中国的历史,主张确立学术规范,以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学术水准。精而少的专才是蒋廷黻培养学术后进的基本原则。蒋廷黻始终把清华历史系作为他实现传统史学向现代转型的一个学术中心而锐意经营,培养了一大批史学新人。这都是他对中国史学发展的贡献,其影响无疑是深远的。本文从蒋廷黻的思想理论背景、学术实践、学术论著及学术影响探讨了其史学思想及其影响,肯定了他寻求中国学术现代化的努力及中国近代史研究开山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独裁与民主"之争为20世纪30年代发生于思想领域的一次主要论争。有关蒋廷黻提出"新式独裁"论之缘由为时人乃至后人试图解读之迷思。历史地看,蒋廷黻新式独裁论的出台并非是曲意逢迎当道,亦非对中国民主试验所产生的幻灭感或缺乏真诚的自由主义民主政治信仰使然,而实在于其对国家统一与现代化的诉求、深厚独特的美国知识背景以及由此决定的思维模式诸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11.
《史记》的生命之树为何长盛不衰?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具有独特的民族凝聚力,是中国人的根柢书,此外,它还体现出四大特点:第一,是民族文化的浓缩;第二,是反映民族共同心理的历史哲学;第三,其历史与文学的成就遣泽后世;第四,司马迁崇高的人格、创新的精神激励人生奋发有为。《史记》研究总成果的统计与分析表明,二千多年来《史记》研究始终受到重视,80年代以来更是达到高峰,且具有研究方法多样化的新特点。当代《史记》研究的趋势是提高与普及双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史记》人物的"说"颇有鉴赏的意义。周公之"说"感动天地,刘邦之"说"安民得天下,蒯通之"说"让自己死里逃生,三位人物的三段话知己知彼,逻辑精当,言简意赅,新意迭出,对今日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史记》以写人为中心;在各种生存与死亡的对抗与选择中表现生命的力量、意志、精神与价值,从而实现其千百年来经久不衰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4.
有关建国前江青的评述 ,历年来众说纷纭 ,褒贬不一 ,主要集中在江青入延安的动机、与毛泽东结婚以及婚后生活三个方面。这些观点大多受到江青在“文革”期间所作所为影响 ,因而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5.
《史记》中道家思想占主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学术思想上对先秦诸子都有批判和继承,但家学的渊源和自身的遭际使司马迁之文服膺于道家。道家思想是司马迁作《史记》的主导思想。《史记》在结构上以黄帝开篇,以吴太伯为"世家"之首,以伯夷为"列传"第一;在内容上对老子"无为"、"轻刑"、"寡欲"观的推崇,对道家唯物论、辩证法、变化因循等哲学观的继承和发扬都是司马迁崇道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顾颉刚先生主持点校的中华书局本《史记》,是目前学界最通行的本子。该书自1959年出版以来,只在1982年修订过一次,其中的标点问题在所难免。笔者发现该书存在未被方家论及的标点问题十例:与史实不符之例;当断不断之例;不当断而断之例;当属上而属下之例;当属下而属上之例;误解文义之例;文字无着落之例;不合古注之例;未加书名号之例;缺主语之例。  相似文献   

17.
在《史记》人物列传的叙事中有很多议论。这是司马迁对前人叙事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史记》叙事中的议论,功能重要,特点明显,很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古小说《燕丹子》的成书年代一直令学界感到困惑并不断引发争议,由此牵涉到《燕丹子》与《史记·荆轲传》之关系及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定位等相关问题。事实上,《燕丹子》并非出自秦、汉人之手,更非先秦古书,而是南朝江淹假托史事讽喻建平王景素的拟作,其写作时间当在宋后废帝元徽二年(474)江淹被黜吴兴之前。至于此事不为世人知晓,主要是因为江淹碍于现实因素有意隐瞒了自己的作者身份,从而导致了一千五百年来《燕丹子》成书之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