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马林在1922年初建议中共加入国民党开始,他和中共就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这种分歧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双方对中国革命性质和国民党性质的认识有差异,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方面,是双方在加入国民党的旨趣方面存在歧义。中共认为加入国民党只是建立群众性共产党的一种策略,具体是到国民党内部去争取其中的工人群众并分化瓦解国民党;马林计划是要中共加入国民党内部,以宣传手段去影响并改变国民党的策略,使之成为群众性的国民革命党,担负起国民革命的使命。经过马林的努力,中共放弃了分化国民党的策略,转向支持马林的计划。只是这一以改变国民党策略为中心的计划,遭到了孙中山的抵制,马林折羽而归。  相似文献   

2.
南京国民党政权从建立到在大陆的崩溃,仅存续22年.它在大陆的短命是历史的必然.严重的吏治腐败是一切腐败之源,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政权的基础,败坏了国民党的党风、政风,使国民党政权丧失民心.吏治腐败是南京国民党政权迅速败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是国民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改革。它关系到当时国民党的生死存亡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并对我们研究当代政治制度变革有很大帮助。所以,国民党改组的原因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以往的文章在分析原因时主要强调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与国共合作的关系,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孙中山思想的变化、改组前国民党的不足、苏俄革命成功对孙中山的借鉴作用等方面来探究原因。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事当局派出大量军队在沦陷区开展游击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遭到失败。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失败是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阶级本质是根本原因。阶级本质决定了国民党军队脱离民众、国民党军队的腐败和战术错误,最终导致国民党的游击战失败。  相似文献   

5.
卢殿见老师在《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建立的标志是什么?》一文中反对教材把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作为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建立的标志,认为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才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建立的标志。卢老师在论述这个观点的时候,实际提出了两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其一是我们通常使用的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这个概念的实质内容是什么?其二是国民党有没有建立起对全国的一党专政统治?这两个问  相似文献   

6.
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国民党对内对外政策出现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是在日本侵略下国民党所执行的国家职能受到严重损害时,国民党在政策上所做的必然调整,这种调整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但由于国民党的阶级属性所决定,其调整又具有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其政策变化的实质仍是为维护其自身统治服务的。  相似文献   

7.
1927年至1949年国民党的历史,实质上是蒋介石谋求政权,确立个人独裁的历史.文章从蒋介石投靠孙中山,取得孙中山的信任与提拔,为日后在国民党掌握大权奠定基础;抓住每个晋升机会,在国民党内迅速崛起;将蒋记三民主义注入国民党的思想精髓,把国民党改造为蒋记国民党三个方面.论述蒋介石与20世纪初期至1949年国民党的关系,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国民党大陆时期党治的全面考察,可以认为大陆时期国民党党治是政党政治的一种特殊形态,是国民党中政会制,地方自制、地方与中央均权制的自然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论训政的失败与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孙中山的理论,国民党要能够承担好“训政”的历史使命,必须具备几项基本条件。然而,对比1927年后国民党的实际状况,由于党组织的蜕变,国民党已经无法具备这些条件了。这是导致“训政”失败及其南京国民党政权迅速垮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通过历史事实剖析蒋介石对意识形态建构的态度,观察蒋介石对国民党意识形态的建构,可知:蒋介石时期的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建构,从来都是杂乱无章的。这也是国民党最大的问题之一,此问题也成为国民党在1949年最终失败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将探讨蒋介石如何建构"蒋记"的三民主义,并探讨其意识形态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1.
闽南王张贞     
张贞是福建著名的国民党新军阀,在国民党军政界有较高地位。本文概述了张贞从一个投身民主革命的知识青年到国民党军退役上将的生涯,并对其中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孙中山和改组派改组国民党进行了比较。两次改组都是国民党在困境中的自救活动。孙中山着重于把党建设成改造国家之势力,并形成了以之为首的坚强领导核心。改组派侧重于国民党自身内务建设,却犯了头痛医头的形而上学主义错误,终于使改组国民党成为泡影。作者指出,国民党相继两次改组表明中国国民党是个复杂、软弱、动摇的中国社会政治集团,改组派的不切实际及其自身局限,注定其拯救和复兴国民党的失败。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北上期间,以西山会议派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公然分裂国民党,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鲍罗廷在共产国际和中共的敦促下转变对国民党右派妥协政策。在国民党"二大"后,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逐渐主导国民党党权。国民党右派为争夺国民党党权,最终发动中山舰事变,谋求军权高于党权。由于苏联使团和鲍罗廷对蒋介石的妥协,国民党左派失去了以党权限制军权的机会。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最终通过中山舰事变取得了国民党最高权力。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都在沦陷区开展游击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军队挑起国共磨擦。国共磨擦是国民党军事限共的主要形式。国民党的限共磨擦并未达到目的,反而加速了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失败。  相似文献   

15.
国民党失去大陆政权的主要原因是军事失败。蒋介石不仅低估了中共的实力,在战略战术思想,指挥用人等方面,均不及毛泽东。国民党内部涣散,共产党上下一心。共产党对国民党军事情报的掌握,又使国民党丧失了战场上的主动权。1948年,东北战场的失败导致经济崩溃,军事失败导致经济极度恶化,人心崩溃。解放军渡江后,毛泽东战略指挥得当,蒋介石疲于奔命,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主力全部被消灭。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国民党推行的新县制是以孙中山的“县自治”学说为理论依据,主要内容是将保甲融入地方自治,健全基层组织,以强有力的保甲组织来推动地方自治。这一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国民党的基层政权,加强了国民党在基层和农村的统治,也有利于国民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坚持抗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春节因为南方普降大雪,高速公路封路,返乡不成,只能在北京过了个清静年。杨奎松先生七十余万字的大作《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也正是在此期间逐页读完。这是一部比较另类的现代史,说它另类的意思,一方面是指这本书的立场,研究1921至1949年国共关系史的书籍在大陆不在少数,但多数著作均站在中共角度——意识形态与史料的利用(较少利用国民党的史料来分析国民党的政策策略),意识形态不必多说,关于史料的利用,由于当时国民党是大党、执政党,而共产党是小党、在野党,所以共产党极度重视与国民党的谈判、交流,而国民党则比较忽视  相似文献   

18.
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在组织正面战场的同时也开展了敌后游击战。国民党的敌后抗日游击战是以失败告终的。文章从乡村政权建设的视角分析了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走向失败的原因:国民党虽然在基层政府建构、基层政党建设、基层社团控制等方面加强了敌后乡村政权建设的力度,但其所采取的政策违背了敌后人民的利益,得不到敌后人民的支持,因而未能建立稳固的乡村政权。国民党乡村政权建设的失败是其敌后游击战难以长期坚持,最后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一九四七年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也愈来愈严重,这是国民党统治区殖民地化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人民内战和实施法西斯独裁的结果,而人民解放军的不断取得胜利,又加深了危机的严重性。因而,国民党统治区恶性通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三大”明确指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目的首先是“改组国民党为左翼的政党”。在此之前,共产国际“四大”上,中共发言人也表示中共与国民党合作时,要在组织和教育群众方面“和国民党竞争”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