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大众文学作为文学这一大系统中的亚系统,自有其价值所在,并自成系统.与世俗化的历史积淀和整个时代的审美取向相一致,使其在审美上主要表现为人物扁平化、叙事程式化、审美情趣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戏曲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各种因素综合而成,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结合。中国戏曲表演的主要特点是善于组织程式性的艺术语言,并采用一定虚拟性的手法,将原有的自然形态呈现,赋予作品特殊的审美效果,其中的程式化与虚拟性是戏曲艺术的两个鲜明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黄梅戏作为我国戏苑中的一支,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通过回顾黄梅戏艺术的发履历程,对黄梅戏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两个主要美学特征作初步的探索:其一是融有地方特色的唱、念、做、舞为一体;其二是表演有程式而非程式化,人物分行当而又超越行当。黄梅戏独特的美学特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期望黄梅戏能够在戏曲家族中繁荣发展并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创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途径.在创作课教学中,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审美导向,二是创作的程式化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手机出版是一种新型的出版形态,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出版过程。作为一种产品的数字化、流通的网络化、交易的电子化等特性的出版形态,手机出版较传统出版有独特的审美形式。手机出版存在审美介质非物质化、审美语言多元化、审美形式互动化以及审美模式个性化等特点。这些特点使手机出版形式更为丰富,从而使其价值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6.
散诗作为一种独立的体,具有独特的美学品格,且是一个复合的结构系统。散诗最重要的审美属性是心理特性。章基于对散诗的这种整体观照,并通过一定的比较分析,揭示了散诗有别于诗歌和散的个性美学特征,即审美视角的内向性,形象构筑的意象化,“韵在骨里”的节律美。  相似文献   

7.
艺术欣赏是勾通人与世界审美联系的一种深刻的审美创造活动,但它与艺术创作通过客观外化的构形活动进行创造不同,而是通过欣赏者主体内在的心理活功进行和完成的。本文认为,升华意识是艺术欣赏中审美心理活动的核心,这种升华活动是在主体的两个心理层面上进行和完成的。第一是浅层心理层面的升华,依次表现为审美心境化、审美具体化、审美反思化三个梯级;第二是深层心理层面的升华,依次表现为审美个体化、审美群体化、审美整体化三个梯级。  相似文献   

8.
程式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之一。传统中国画中,笔墨的程式化的特征也非常明显。笔墨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经营玩味下,形成了一定的规范一定的格式,具有独立的审美功能。这种程式化笔墨对于提升作品的品位有重要意义,但如果过早结壳,也会影响作品品位和质量。程式化笔墨对现代水墨人物仍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过,这种影响力呈退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9.
温巍山 《常州师专学报》2002,20(3):25-27,30
该文从以线造型和程式化的艺术手法出发,论述了传统线描人物画在塑造形象方面的艺术特色。从“骨法用笔”与线条审美的角度,分析了线描绘画中线的中国精神和品评标准,同时列举了吴道子、李公麟、陈洪绶三位大师的作品予以论证和说明。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课被上成了单纯的识字课,语法逻辑课和应用工具课。一篇好端端的文章往往被讲解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它内在的情韵,意境等审美属性被肢解,被揉碎。即使是文学性很强的记叙类文章,也被程式化的教学榨干了“水份”,  相似文献   

11.
程式化序列是整体习得并储存在记忆中的多种类型的词串(如搭配和习惯用语等),在外语学习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论文从介绍程式化序列定义、分类等基本特质出发,阐述其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重在探讨程式化序列教学对英语学习的作用及程式化序列教学难点,并基于Nation的词汇教学理论提出较为系统的程式化序列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影视艺术鉴赏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把握,具有置身其中的氛围化感受,耳目交相渗透的高效接受,情感化的审美体验,创造性的综合审美等特征,研究影视鉴赏的审美特征,有助于理解影视艺术本体,也有助于引导受众的化消费。  相似文献   

13.
宋体字程式化形式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体字自发端以来,融汇了宋,元,明,清及近现代人们共同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在对楷书体模仿,改造的扬弃过程中,宋体字形成了一套有规律可循的程式化字造型模式和组合规范,创造了自己鲜明的字特色和独特的造型思想。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众化的审美特征立足于我们自身日常生活的审美实践,在化生产工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呈现出感性愉悦性化的倾向。它不以提供对世界的理性反思为目的。而主要倾向于创造娱乐大众的化形式,达到“捕获”大量受众、获取商业利润的目的,因此,感性层面上的快乐成为大众化的运作核心。  相似文献   

15.
数字媒体创意是贯彻战略思想、实现传播目的可执行的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的策略或方法。数字媒体创意在对传统媒体创意继承与超越的基础上,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审美特征:审美对象的分众化、审美风格的简略化、审美体验的互动化、审美样式的娱乐化、审美表现的视听化、审美效果的品牌化,它们对数字媒体的发展方向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民间艺术创作经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在具体的创作过程、创作思维、审美标准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程式规范.这种程式化的内容符合民间百姓的心理意识,为民众所熟悉,在民间被默认,约定俗成,无需特别传授,通过各种形式在民间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相似文献   

17.
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微型小说,已不满足于传统小说的理念与技法,其丰富的文本资源,呈现以下现代性审美特征:颠覆小说线性历时结构(将时间艺术空间化);张扬形象的鲜明性与可感性(将语言艺术视觉化);尝试从“单相”走向“综合”(将小说艺术戏剧化);追求人物的整体神韵(将形象艺术观念化)。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艺术“化丑为美”的审美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它开辟了审美境界的新领域。艺术之所以具有“化丑为美”的美学功能 ,就是因为现实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画面 ,读者的审美视野也向文本的写作提出暗示 ,而作家、艺术家对世相百态的体察入微 ,内心蕴蓄欲吐的激情 ,出神入花的“生花之笔”,是“化丑为美”的关键所在。艺术的“化丑为美”具有辛酸之美、畸形之美、奇妙之美、反衬之美、狰厉之美、悲壮之美等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9.
时尚因具有商业性、消费性、短暂性和平面性等功利性特征而常常被人们认为是负价值的,与无功利性的审美相去甚远。然而,时尚突出地体现出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时尚也常常按照关的规律来生产和设计。在功利性特征的表层之下,时尚还蕴藏着超功利性、新颖性、感染性、先锋性和感性化等审美特征。对时尚的特征作深入的研究,将有利于提升人们对时尚的认识和理解,使人们在感受、追随、摹仿时尚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全新的时尚观、科学的时尚观和审美的时尚观。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中学语文教育仅仅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语文教学变得越来越程式化,学生不仅渐渐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有甚者因学生审美情感得不到熏陶和发展,造成人格的偏差,最典型的是表现在高考作文中没有道德之心:九四年高考题为“尝试”,有的考生写尝试做小偷;九八年题为“战胜脆弱/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有的考生写父母去世,他也不哭,还偷着乐:九九年话题为“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的考生写他准备移植别人的记忆去发大财,挣大钱,好尽情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