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宁创立社会主义可能在一个或者甚至少数国家中首先胜利的学说(以下简称为“一国首先胜利”学说)的依掘是什么?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这种说法颇为流行,为一般人所接受。此说的理由是:列宁是在《论欧洲联邦口号》(1915年)一文中首次提出“一国首先胜利”学说的,其根据就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由于这个规律的作用,使得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从而使“一国首先胜利”  相似文献   

2.
“师生互动”自古有之,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地在形式、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如何真正地将“师生互动”这一理念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笔者以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值,旦粹容与宜聘  相似文献   

3.
我在《论孔子正名学说》(《甘肃师大学报》1979年第三期)一文中,主要以《论语》的本文为根据证明了:孔子“正名”的意思是正确理解词义和正确用词,不能解释为“正名分”。刊出之后,觉得光是那样论证还嫌不够,因为“正名分”说的主张者在论述学说的内容时,往往是大量引用孔子以前和以后的资料,对于《论语》本文引用反而很少。因此,想要廊清蒙在孔子正名学说上的重重迷雾,还需要对孔子这一学说的源与流作必要的论述。这就是本篇所要讲的。  相似文献   

4.
古往今来,人们对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曲说繁解,聚诉不已。本文提出孔子的“道”就是孔子的思想学说,“一以贯之”就是其思想学说有一条主线来贯串;这条主线包括作为孔子思想学说核心和精华的“仁”之道、作为行“仁”之方的“忠恕”之道和作为确保实现“仁”德的“中庸”之道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家政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说。两干多年前孔子就精确阐明了个人修养、管理家庭与培养治理国家人才的关系和重要性。这是我国古老的家政学说,至今也不过时。  相似文献   

6.
评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次革命论问题是陈独秀革命理论的热点问题。本文不仅确认了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思想,而且分析了二次革命论的反复及其演变特点。大革命时期表现为大起大落,数次反复;大革命失败后表现为一次革命论;抗日战争时期则明确为取消革命论。文章还在形成这种理论的原因方面表示了自己的三点意见。  相似文献   

7.
在新文化动动中,陈独秀形成了他的全民政治思想体系.这个思想来源于西方资产阶级的国家学说,严重地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产物.后来,陈独秀虽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但并未彻底放弃这个思想,并成为他主张“二次革命论”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源.在他被开除出党后的种种错误和反动观点中,也可以找到全民政治的影子.本文从陈独秀全民政治思想的根源、实质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的错误是当时的现实困境与理论贫乏造成的。从中国共产党的实力来讲,当时尚不具备夺取民主革命领导权的可能性;从当时国共合作的实际来看,过分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权可能会加速国共合作的破裂。共产国际也不支持中共夺取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在革命前途问题上,陈独秀认为国民革命成功后要经过一长时期的资本主义发展才有社会革命之需要与可能,这一判断是陈独秀提出“二次革命论”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9.
1924年—1927年,是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早期的理论家政治家曾竟相提出并阐发了“国民革命”一系列理论问题,成就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其中,陈独秀对国民革命非资本主义前途的论证应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陈独秀在党内率先提出了国民革命的口号,并赋予其新的明确的生命力。1922年3月,他在《造国论》一文中,首次公开要以“国民革命解除国内国外一切压迫”,并提出国民革命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阶级联合的革命。“国民革命”范畴的重新界定,既是陈独秀  相似文献   

10.
儒家创始人孔子服膺文、武、周公等前圣对礼乐社会的构建,以西周礼乐文明为基础创建了儒家学派。孔子之后,孟子、荀子又因为服膺孔子及其思想,于是进一步继承发展儒家学说。通过对法律和军事等刚性思想因素在先秦儒家学说中的变化可以看出,孔、孟、荀创立和发展儒家学说的过程就是一个彰显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重要性的过程。没有自信,就不可能继承;没有继承,就难以创新;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发展。继承是一种思想学说存续的前提,结合时代需求进行的创新则为思想学说发展所必须。  相似文献   

11.
通过爱默生的思想和孔子的学说来探究两位思想家在哲学体系上存在的契合;从天人观和人性观的视角对爱默生思想和孔子学说契合进行了比较性的分析。在“天人观”方面,他们之间的契合点表现在:孔子的天命观、人性乃天赋的观点以及天人合一的观点;爱默生的“超灵”观,上帝普遍存在于人心的观点以及人与上帝融为一体的观点。在“人性观”方面,他们之间的契合点表现在人性本善论和人的可完善性的观点。爱默生思想与孔子学说的契合表明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有着一种相似的文化遗产。两位哲人在思想上的契合同时表明在当代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建立和谐世界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有教无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化主张,而未必是他从教实践的表述。以孔子的其他言论和孟子、荀子的见解作为参证,对“教”与“诲”进行辨析,藉以说明“以今度古”的不当。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是导致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有一个发生、发展并在全党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它的理论基础是“二次革命论”。“二次革命论”的形成,一方面,源于陈独秀世界观转变过程中思想上的矛盾性;另一方面,与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指导上的失误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在梳理汉初素王话语流变的基础上,通过对《淮南子·主术训》篇与董仲舒的孔子素王论同后世孔子素王论进行比对的方式,确定后者即后世孔子素王论的直接源头。董氏素王论缘起于对秦制的不满及其实现儒家德治的冲动,其主要营建工具为布衣受命论,对“西狩获麟”的新解则是其营建契机。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在孔子学说的研究中,有一个重要问题争论很热烈,那就是在孔子思想中“仁”与“礼”哪个是他的思想核心,居更重要的地位?这在孔子研究中是一个根本问题,它直接关系着对孔子和他的学说应如何评价的问题。这里谈谈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请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可能性是孔子对道德教育的哲学体认。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人君子”的道德教化目标,“仁者爱人”的道德范畴体系和“为仁由己”的道德修养方法。孔子道德教育学说的现代启示主要有三:一是现代道德教育要成为现代教育的重中之重;二是现代道德教育要充分尊重人的道德需要;三是现代道德教育需要更加突显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史记》七十列传首篇《伯夷列传》突破常体,奇崛多姿。其体裁摆脱文体定法,似论似传似序,不可一概而谈;其附论结构跌宕回旋,前半部分通过“让国”事件领起,环环相牵,步步呼应,后半部分以孔子为中心,围绕孔子弟子、孔子言论二度展开,摇曳咏叹。破体行为与司马迁“尚义”“扶义”的著史动机有关,伟大人物以古观今,心生郁结,不免发出巨大困惑与现实叩问。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孔子之“中庸“被有些人曲解为不讲原则是非的折衷主义,这对把握孔子学说极为有害.本文认为,“中庸“是孔子学说中“一以贯之“的“道“,孔子之“中庸“是强调一种恰到好处的“度“、通权达变的灵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而不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易》是“六经之首”。孔子的学说正是从《周易》的天地人三才之道逐渐形成的。因此,可以说“六经”构成了孔子学说的完整系统,我们必须把“六经”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能从整体上去理解和把握孔子的学说体系,才有可能描绘出一个立体的孔子形象;在“六经”之中,各经都有其偏重之处,《周易》是其哲学总纲,《礼经》《乐经》《尚书》《春秋》是礼乐刑政的原则表述,《诗经》则是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20.
孔子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他创立的仁学。“仁”是孔学的最高成就,也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对仁的考察和剖析,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关键。在孔子的论述中,仁智是统一的,仁是核心,智是实现仁的前提,由智而仁,仁智高度统一是他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统一学说的本质是“爱人”与“知人”的统一,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一致,进而包括道德理想与人的知识、智慧的统一以及道德情感、信念、意志的统一。仁智统一学说奠定了儒家主体人格修养论的基础,它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