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实地调查并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描述了甘肃农村教师面临的经济、生活与文化困境,并指出自然、经济、社会与文化环境是农村教师生存困境的主要致因。虽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是一副消除农村教师生存困境"病症"的良方,但并非万能,要彻底改善农村教师生存困境,需要多措并举、形成合力,全面突破。  相似文献   

2.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政策的全面实施,对全面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境况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研究表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明显改善了乡村教师的生活境况,为改善乡村教师的生活境况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然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实施过程还存在着宣传力度不够、政策执行存在差异性、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绝对化的问题,需要从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教师的全面支持。  相似文献   

3.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政策的全面实施,对全面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境况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研究表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明显改善了乡村教师的生活境况,为改善乡村教师的生活境况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然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实施过程还存在着宣传力度不够、政策执行存在差异性、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绝对化的问题,需要从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教师的全面支持。  相似文献   

4.
乡村教师群体是真正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政策的关键,他们应有充分的参与权,包括参与政策的制定和政策实施。但相关文献研究表明:乡村教师对支持计划政策的认同度和参与度较低,影响了计划政策的实施效果。为此,在分析影响乡村教师参与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要提高乡村教师的政策认知水平和自我身份认同度,建立乡村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制度,通过多种形式提高乡村教师对计划政策的参与度,提升计划政策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5.
各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聚焦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基础上作了因地制宜的调整,更加重视乡村教师的本土化、全科型培养,倡导差异化的城乡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主张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及后勤服务社会化等方式解决教师缺编问题,认为单向度的城乡教师流动是城乡教育均衡的主要途径。建议继续拓宽乡村教师培养的途径,立足乡村教师真实需求与专业发展规划,核定编制、推进双向流动、完善评价标准、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同时,加强督导检查,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程度持续性低的表现有:自感在乡村教书没出息,常叹难以融入乡村生活,为不能获得尊重而失落,疲于应付多种教育任务.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低的关键原因是:角色价值模糊,职业认同程度较低;乡土体验较浅,情怀链接没有建立;职业酬薪一般,社会地位不被认可;问题意识不足,缺乏职业发展动力.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支持下...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9,(5):103-111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是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研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可以反映其影响和实践情况。目前的研究存在高水平学术研究少,系统分析和实践追踪偏少,落地实施的实证研究较少,研究参考性不强等问题。为强化对计划的研究,更好地推进其实践,乡村教师等各类研究者要积极参与,实现研究在场;关注计划实施情况,多开展实证类研究;关注计划实施中的区域差异,强化协同性研究;拓展计划研究的视野,内外结合,不断提高研究立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重庆市远郊区县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政策支持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小规模学校编制配备、边远地区岗位生活补助、教师培训实用性、优质数字教学资源保障、荣誉制度健全等方面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与保障仍不到位.进一步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可建立小规模学校编制动态管理制度,完善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政策,健全基础教育优质数字资源保障机制,完善乡村教师培训机制和荣誉制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重庆市远郊区县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政策支持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小规模学校编制配备、边远地区岗位生活补助、教师培训实用性、优质数字教学资源保障、荣誉制度健全等方面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与保障仍不到位.进一步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可建立小规模学校编制动态管理制度,完善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政策,健全基础教育优质数字资源保障机制,完善乡村教师培训机制和荣誉制度.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乡村教师存在结构性缺编、老龄化严重、教师结构不合理等困境,严重影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乡村教师补充机制的完善和创新迫在眉睫,为此,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和实地调研,发现乡村教师补充面临许多困境,在分析其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破解乡村教师补充困境的新路径:完善乡村教师编制政策,创新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构建差异化乡村教师补充渠道等。以提升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促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教师教育研究》2017,(3):100-107
本文通过对31个省(区、市)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总体上"支持计划"提出的各项举措在各地没有得到较好的细化和具体化;部分省份在"拓宽补充渠道"、"增强职业吸引力"、"提升能力素质"等方面,对"支持计划"原有规定进行了突破与创新,有利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但这些突破与创新并没有跳出"支持计划"的原有内容。为了更好地推进和落实"支持计划",一方面需要各地不断细化和具体化已有实施方案,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对实施方案进行内容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当代教师教育》2015,(3):18-23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确保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在实现我国教育基本现代化的征程中,农村是最为薄弱的地方、最易被忽视的底部。在农村教育中,如何防止贫困的代际传播与如何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颁布的肇因。《计划》多措并举解决农村教师队伍中存在的积弊为农村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计划》也明显带有先天不足的特性,也为如何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问题带来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5年6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支持计划》)。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措施,创新思路,切实把国家政策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14.
促进非公费定向师范生投身乡村教育是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非公费定向师范生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了解程度低;但对其八大举措的认同度高,认为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是基础,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是根本,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是关键。《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能切实促进非公费定向师范生主动投身乡村教育,但他们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落实持观望态度。教育行政部门和师范院校应细化政策文本,落实责任主体;创建活力机制,提升职业发展空间;加强在校师范生师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颁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后,全国31个省(区、市)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陆续出台了各自的实施方案,这32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体现出一些共同点和许多不同点。基于这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异同点,为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应在"留得住"方面狠下苦功,同时通过精准编制标准、补充教师保质保量、开展培训注重针对性等举措做到精准发力。  相似文献   

16.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问题是阻滞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对民族八省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文本梳理发现,教师数量和质量、工作待遇与条件、师德建设与教育观念、激励机制与职业认同四个问题是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支持政策的重要着力点,反映出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现实境遇。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政策环境、政策内容、政策主体三个方面呈现出自身特征,基于民族地区乡村教育发展现实诉求,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政策将来应进一步回应目标定位、治理方式和文化适应等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7.
18.
19.
乡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动乡村教育持续发展,必须抓紧乡村教师这一重要抓手。当前乡村教师主体性发展存在着现实困境,突出表现在教育实践、社会交往以及自我发展三个维度。如何摆脱乡村教师主体性发展困境,营造环境使其勇于“发声”,创设情境使其敢于“合作”,提供机会使其保持“成长”,是实现乡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20.
刘佳 《当代教师教育》2021,14(3):30-37,48
支持计划完整实施五年,对其实施成效进行评价意义重大.不同利益主体对支持计划实施成效有着差异的评价标准,政府关注城乡教师均衡的政策目的 ,乡村教师关心个人获得与发展,乡村学生在乎所接受教育的质量提升.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3省9县的实证调查,文章首先概括了政府、乡村教师、乡村学生的评价观点;然后以乡村学生发展作为根本标准进行再评价,结论认为:支持计划的实施改善了乡村教师队伍现状,促进了乡村学生发展,但是优秀教师与音体美等专业教师补充不足、优秀教师与年轻教师流失率仍然较高、教师能力素质提升效果不明显,以及城镇流动教师实际作用不理想等问题,依然制约着乡村学生的发展.立足乡村学生发展,未来《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实施以及新乡村教师政策制定,需要坚持关注乡村学生发展与需求的价值基础,将政策实践范式由肯定性行为转换为协商与协调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