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募捐纠纷的法律适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基于扶贫救灾等社会公益和道德义务性质的募捐活动社会广泛接受,但由募捐活动引发的法律纠纷,也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由于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社会募捐法,因而通过法律程序解决此类纠纷往往产生误区。如何正确认定募捐的法律性质,明确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解决此类纠纷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社会募捐是指一定的单位和组织以自己的名义向全体社会成员或者特定范围的成员募集财物,以救助特定的对象。社会募捐和公益信托属于不同的法律制度,不能将社会募捐强行纳入公益信托的范畴。社会募捐属于附条件的第三人利益合同。根据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相关理论,并综合考虑募捐合同的订立目的、社会价值等因素,解决社会募捐的相关纠纷。  相似文献   

3.
个人网络募捐的兴起是网络时代慈善公益活动中的突出现象,标志着我国公益募捐活动进入了新阶段。网络个人募捐具有发布成本低、简单易行的特点,但也存在着募捐活动缺乏规范性、偶发性强、缺乏机构监管等问题。要通过修订完善相关法律、强化部门监管、简化募捐手续、加强诚信教育、普及法律知识等解决个人网络募捐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对慈善募捐的法律性质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导致在慈善募捐行政管理权设置时,过度偏向对公益的保护及行政效能的注重,而忽视了慈善组织本身作为市场主体所应具备的权利。所以,我国在慈善募捐行政管理层级体系设计上存在设立门槛过高、行政效能与组织发展平衡失度、行政权管辖体系混乱等问题,在未来立法中应适时调整行政管理的定位,以促进慈善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个人求助作为一种私益行为尚未被纳入法律调整范围,不受《慈善法》规制。互联网的发展使个人网络求助呈现出高效、便捷、门槛低等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诈捐、善款余额处置不当、信息不透明等风险,从而引发社会信任危机。基于此,需要及时采取风险防范措施,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专门的善款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追责办法,以及引导个人网络求助与慈善组织合作来降低风险,从而使个人网络求助成为公益募捐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在自然灾害频发、兵燹匪患惨烈、经济环境的变动以及中西慈善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背景下,慈善义演逐步出现,并发展成为清末民国时期一种重要的慈善形式。其形式可分为:赈灾义演、社会公益筹款义演、爱国募捐义演等。义演作为筹资速度最快方式之一,迅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全新的慈善方式,并在筹款赈灾,传播慈善思想,推动近代慈善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慈善募捐是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慈善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募集机制是有关募捐的实施主体、运行动力、采取方式、利用方法等的总称。募捐方式主要有应急性募捐和经常性小额募捐,我国目前多采取应急性、运动式的集中募捐,而经常性小额募捐严重匮乏。笔者由募捐箱管理工作引发思考,从实施主体、运行动力、采取方式和利用方法四个方面对应急性募捐和经常性小额募捐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从履行主体功能、增强慈善动力、优化组织方式、创新工作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成人高校教师参与志愿性慈善可以提高学校社会地位、改善自身形象、壮大社会慈善力量等;其参与的前提条件是个人要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和行动,慈善组织及有关部门等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至于具体参与的方式,可以开展慈善教育、社会募捐和智力援助等。  相似文献   

9.
公益行为是个人或群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基于一定的社会责任,面向需要对象或社会共同问题而自愿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利他行为,具有自觉自愿性、无偿利公性和组织社会性三大特征。公益行为与慈善行为、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和道德行为等概念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公益行为的分类有很多划分标准,从公益行为本身的内在结构出发,提出了公益行为的四个维度:道德性、报偿性、情境性和盲目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家风家训充满着慈善思想,凝聚着古人对慈善的表达和认知:慈善取决于个人道德境界,慈善受智育发展的影响,慈善的范围由家族拓展至社会,慈善应付诸实践。充分挖掘古代家风家训中的慈善思想,弘扬传统家风家训的慈善美德,加强中小学生慈善教育,树立正确财富观,发展壮大慈善公益组织,是推动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应有之举。  相似文献   

11.
当下的社会主义建设生态下,我国政府职能定位逐步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到社会治理结构当中,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美丽中国"发展。尤其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引导的信息传播新格局,更进一步加速了社会公益组织发展。在此过程中,慈善资源动员作为社会公益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相关方面的课题研究备受关注和热议。本文基于对资源动员的相关概述,着重就社会公益组织慈善资源动员策略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美国学校对学生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要求及规定,了解美国学生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情况,笔者以美国加州洛杉矶的一所高中为例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并对该校校长及洛杉矶其他高中、社区大学学生及家长进行了采访。调查显示:美国学校对学生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有明确的计入学分规定;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社区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美国高校在录取新生时,重视学生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情况并作为重要指标;美国学生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形式内容丰富多彩,主体性、趣味性强,学生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美国学校通过组织、管理学生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培育公益慈善意识的理念及做法,对我国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培育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孩子天地》2016,(8):2+300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慈善文化传播基金"主要用于慈善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慈善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宣传慈善事业及杰出慈善人物;弘扬慈善文化,服务慈善组织,推动社会和谐。《环球慈善》杂志社将依托本杂志的公益平台,积极联系并鼓励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的机构和个人参与捐赠及公益活动,努力提供一个服务社会、展示形象的平台,共同推动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孩子天地》2016,(6):2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慈善文化传播基金"主要用于慈善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慈善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宣传慈善事业及杰出慈善人物;弘扬慈善文化,服务慈善组织,推动社会和谐。《环球慈善》杂志社将依托本杂志的公益平台,积极联系并鼓励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的机构和个人参与捐赠及公益活动,努力提供一个服务社会、展示形象的平台,共同推动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孩子天地》2017,(5):2+300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慈善文化传播基金”主要用于慈善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慈善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宣传慈善事业及杰出慈善人物;弘扬慈善文化,服务慈善组织,推动社会和谐《环球慈善》杂志社将依托本杂志的公益平台,积极联系并鼓励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的机构和个人参与捐赠及公益活动,努力提供一个服务社会、展示形象的平台,共同推动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孩子天地》2017,(6):2+300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慈善文化传播基金”主要用于慈善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慈善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宣传慈善事业及杰出慈善人物;弘扬慈善文化,服务慈善组织,推动社会和谐。《环球慈善》杂志社将依托本杂志的公益平台,积极联系并鼓励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的机构和个人参与捐赠及公益活动,努力提供一个服务社会、展示形象的平台,共同推动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高校退休教师的社会参与问题——以慈善为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退休教师参与慈善活动可以提高社会地位、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增加社会福利等;其慈善参与的前提条件是个人要有参与意识和行动,慈善组织以及有关部门等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至于具体参与的方式,可以选择慈善教育、开展募捐和智力服务等。  相似文献   

18.
在因募捐活动所引发的诸多争议以及针对《慈善法》所设立的慈善公募资格行政许可制度引发的诸多讨论中,关于国外募捐政策的研究日趋活跃。然而,目前我国学界涉及日本募捐政策的研究存在不少偏误。鉴于此,分阶段地考察日本募捐政策长达150余年的演变历程后发现,其规制逻辑清晰地呈现为:从“基于资格准入许可的全面规制”走向“放任自由”(规制空白),继而从“资格和行为的双重规制”转向“依法对募捐行为进行有限规制”,最终走向“政府有限规制和民间行业自律并行”的格局。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日本经验的启示在于,我国应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渐进性地适时调整过于严厉的慈善募捐资格规制政策,一方面,应通过新的立法完善对各类主体的募捐行为的规范,另一方面,应通过《慈善法》的修订将针对慈善募捐的规制重心转移至公开募捐活动上,进而界定慈善募捐的构成要件。不过,时至当下,不管从宏观层面抑或微观层面,我们仍难以判断何时才能最终形成驱动我国募捐政策发生根本性变迁的所需因素。  相似文献   

19.
募捐是是慈善组织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以华洋义赈会为例,它通过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唤醒大众的公共意识,并通过多种募捐形式来刺激民众经年募捐产生的厌烦心理,收到较好效果。但是,近代中国的国贫民穷和社会公共意识缺乏,成为制约募捐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队在中国广东省东莞市成立,名称为"广东狮子会感恩服务队"。(以下简称本队)。 第二条 本队由有志于从事慈善服务的志愿者组成,本队的宗旨是:遵纪守法,热心公益,参与社会慈善服务,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提供发展事业和人际关系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