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对于"浓黑的悲凉"所使用的修辞,教学参考书上没有谈及,不少学习资料和教师都把它说成是"通感"。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这是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段文字,它揭露了段祺  相似文献   

3.
王能龙 《语文天地》2011,(22):36-37
鲁迅先生说:"面对《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由于知识储备,社会阅历、性格爱好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读者对文本的解读会不同。因此,作为教师,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必用一种模式、一个标准来规范学生的认知。语文教学强调培养学生活生生的语文素质,"活"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显著特点。而教材中的文本仅仅是教学的媒介,是传授知识、  相似文献   

4.
梅雨季,很少有晴天,一天的上午刚一放晴,我高兴极了,就到鲁迅先生家去了,跑得上楼还喘着,鲁迅先生说:"来啦!"我说:"来啦!"我喘着连茶也喝不下。鲁迅先生就问我:"有什么事吗?"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  相似文献   

5.
<正>"说",《说文解字》曰:"释也。"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说法,"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才会有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评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因说话之人立场不同、视角不一,对同一人物、同一事件、同一本书,才会产生出各种不同的观点、说法  相似文献   

6.
《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对为段祺瑞惨杀爱国青年暴行辩护的反动文人,表示了极大的革命义愤!他说:“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  相似文献   

7.
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反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些话表现了他对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青年这一罪恶行径的强烈义愤。这种“无言”在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往往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林贤治先生曾说过,鲁迅本人是个直面人生的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奠基人的鲁迅,倾其一生都在关注"人"的具体生存权利,尤其是关注中国这些被剥夺了话语权利处于被压迫的底层的"不幸的人们",关注病态社会对这些"不幸的人们"的种种精神戕害以及这些普通人的心理在病态社会挤压下的裂变。鲁迅先生自己也说:"我的取材,多采自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写高考作文,要强调"中心明确"呢?我们读《红楼梦》,能概括出这样一个中心吗?鲁迅不是说,读《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那为什么考生就应该写一个"中心明确"的文章呢?  相似文献   

10.
正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作为教师,又能看到什么呢?近来我又读了《红楼梦》,感慨良多。仅第17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机敏动诸宾》就给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颇多的反思与启迪。一、运用之妙——怎么评价国人都恨高考,又无法回避高考。郭思乐教授认为,我们要长期地在中高考的体制下工作。因此,对基础教育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仰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匹‘牛’的‘尾巴’。"茅盾莞尔一笑,接着说:"那我就做牛尾巴的‘毛’。"从敬仰鲁迅到学习鲁迅,郭沫  相似文献   

12.
老屋     
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情笃深厚、意也浓浓。鲁迅接母亲到城里居住,搬家离开故乡的那一刻,鲁迅先生写道:"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渐渐地远离了我。"那景、那情,可以入梦。故乡我家的老屋让我难以忘却,那里,逝去的往事令我不能释怀,住在老屋的温馨,是真正意义上的家的感觉。老屋是六十年代初期砖瓦厂的废弃厂房,原  相似文献   

13.
某日,我与父母去逛庙会,走在小吃一条街上,忽然一醒目的牌匾映入眼帘——"鲁迅:遗臭万年"。这是某家主营臭豆腐的小吃店。门口还竖着一张鲁迅先生的巨幅照片,旁边,"遗臭万年"四个大字分外显眼!也许是太特殊了,四周不少人在议论,近前细听,才得知广告的缘由:说是鲁迅先生曾游经此臭豆腐的"老家",品尝过并给予了一  相似文献   

14.
《藤野先生》是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文十篇”里的一篇。鲁迅所说的“回忆文”,就是《朝花夕拾》这个集子,它原来总题为《旧事重提》。鲁迅这十篇回忆性散文不是为回忆而回忆的,而是为现在而记叙的,是为了更好地投入战斗而创作的。当时,北京段祺瑞反动政府大规模地镇压爱国请愿的革命青年和人民群众,鲁迅自身也受到反动政府的通辑。这时候,鲁迅的民主主义思想更激进了,反抗  相似文献   

15.
《这样的战士》作于1925年12月14日。鲁迅说:这篇“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的。这里所说的军阀主要是指北京当时的段祺瑞政府。段本来是袁世凯手下的大将,在北洋军阀中属皖系。1924年11月,他任军阀政府的“临时执政”,对外投靠日本帝国主义,对内反对领导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反对进步的孙中山和爱国的人民群众。鲁迅把段祺瑞等统治的年月称为“可诅咒的时代”,把他们势力范围下的区域称为“可诅咒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真题回放】题目:作文(60分)鲁迅先生在《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家琦君在异乡面对自己酿就的春酒,也发出感慨: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时光的流逝,世事的变迁,让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再也没有"。"再也没有",也许是一份不再拥有的遗憾,也许更是一种成长中的美好。"再也没有"里,有对往事的追念,有对现实的感怀,有对未来的期盼……  相似文献   

17.
隔膜     
《同学少年》2016,(1):28-29
<正>鲁迅先生曾写过关于"隔膜"的文章,有些人是熟悉的。鲁迅的"隔膜",同我们平常使用的这个词儿的含义不完全一样。我们平常所谓"隔膜"是指"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鲁迅的"隔膜"是单方面地以主观愿望或猜度去了解对方,去要求对方。这样做,鲜有不碰钉子者。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稀见。最近读到韩升先生的文章《隋文帝抗击突厥的内政因素》,其中有几句话:对此,从种族性格上斥责突厥"反复无常",其出发点是中国理想主义感情性的"义"观念……我认为,这也是一种"隔膜"。记得当年在大学读书时,适值  相似文献   

18.
正《藤野先生》第五段的开头写道:"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鲁迅先生为何为作此感慨?通常有三种理解。一是感激说。这种观点认为,鲁迅用这样有猜测语气的话来解释受优待的原因,除了有点自谦、自喜,也明显有感激的意思,只是说得比较含蓄而已。  相似文献   

19.
徐洁 《中国教师》2007,(7):22-24
<正>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作为教师,则会读出教育技巧。香菱本是乡宦之家的小姐,被卖作薛蟠的  相似文献   

20.
《华章》2007,(12)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中说,作文的语言具有"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我认为这"三美"是创造与鉴赏作品语言美的一条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