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是学术界评价分歧较大的一个政治人物。作为保皇派代表人物康有为的得意门生,他曾接受了康有为完整的改良主义思想体系,却因保皇派排斥新思潮而与之决裂;他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有着一致的革命目标,却在革命手段上意见相左;他想借助复辟派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却树起反对复辟帝制的大旗。考察梁启超与保皇派革命派、复辟派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有一种态度始终贯串梁启超的政治生涯,这就是爱国、救国。  相似文献   

2.
一狂热的战斗的湖南维新运动的产生梁启超在其所著“戊戌政变”附录二湖南广东情形中说:“湖南以守旧闻天下,然中国首讲西学者,为魏源氏、郭嵩焘氏、曾纪泽氏,皆湖南人,故湖南实维新之区也。”“他省无真守旧之人,亦无真维新之人;湖南则真守旧之人固多,而真维新之人亦复不少。此所以异于他省者也。”从梁启超这段话里,可见湖南是当时维新和守旧两派斗争得最为激烈的省分。梁启超在这段话中,虽然还提出了“发逆之役,湘军成大功,故嚣张之气渐生,而仇视洋人之风以起”,和“自甲午之役以后,湖南学政以新学课士,于是风气渐开,而谭嗣同辈倡大义于天下,全省沾被,议论一变”等,作为维新守旧  相似文献   

3.
史学界一般将谭嗣同定位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派或改良运动左派人物,这一观点有失偏颇。谭嗣同是一位典型的改良主义者,其根据有二:其一,谭嗣同和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其思想均未越出康有为的变法轨道;其二,在1898年之后,惟有梁启超才真正继承了谭嗣同的思想,而将谭嗣同奉为旗帜的革命派,其主张与谭的思想只是“形似而实不是”。革命派扬嗣同而抑康粱,不仅是对康、梁、谭个人之不公,而且也混淆了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真实界限。  相似文献   

4.
在古汉语中,“吾”与“我”同属第一人称代词。现在多数中学语文教师在讲解“吾”与“我”时,都作“同训互举”,不去区分其间用法的细微差别。早期的文人如章太炎先生在《正名杂义》里,也举《庄子》的“今者,吾丧我”一句为“同训互举”解。凡此,都不免给人有以偏概全之嫌。单就孔子的《论语》,其中有“吾我”两字之句则多达百余条,旁及他书,真乃“吾我”句多于牛毛也!经过互相比较,才知古人用此两字分别甚严且有规律。现略举几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1.在《鸿门宴》一课中,当樊哙闯帐后,说了下面一段话:“……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课本对“故”的注释是:“故,特意”。此注似不妥。“故”训为“所以”(不是现代文的“所以”,而是古文的“所以”),即“……的缘故”、“……的原因”。理由如下:第一,樊哙这段话,只不过是前文刘帮对项伯说的那段话的重复,现试加比较:刘帮:“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樊哙:“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  相似文献   

6.
半与全     
清代李密庵在他的《半半歌》中说:“看破浮生过半,半字受用无边……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鞭稳便。”无独有偶,德国哲学家尼采亦曾作诗谈“处世之道”:“别在平野上停留,也别去爬得太高。打从半高处观看,世界显得最美好。”这是一种追求“半”的人生哲学。然而,生活中追求“全”的人生理想的也大有人在,屈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追求的是德才的全面,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追求的是“炼字”的完美……请以“半与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注意:①立意自…  相似文献   

7.
兄弟之际     
至于兄弟之际① ,吾亦惟 ② 爱以德 ,不欲爱之以姑息。教之以勤俭 ,劝 ③ 之以习劳守朴 ,爱兄弟以德也 ;丰衣美食 ,俯仰如意 ,爱兄弟以姑息也。姑息之爱 ,但④兄弟惰 ⑤ 肢体 ,长骄气 ,将来丧德亏行 ,是即我率兄弟以不孝也 ,吾不敢也 ![注 ]①际 :间。②惟 :只是。③劝 :劝勉。④但 :只会。⑤惰 :懒惰。【导读】从某种意义来说 ,曾国藩是传统中国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在他逝世后的百余年间 ,对他顶礼膜拜的名人可以开出长长的一串 ,梁启超、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杨昌济、陈独秀、蒋介石……一代伟人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对曾国藩也推崇备…  相似文献   

8.
礼记     
梁启超在为青年所开的国学书目里曾经这样评价《礼记》:此书战国及西汉之“儒家言”丛编,内中有极精纯者,亦有极破碎者,吾  相似文献   

9.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者吾不能”,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人朦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 !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 ?亦从众耳。既…  相似文献   

10.
知己     
鲍叔死。管仲举上衽而哭之,泣下如雨。从者曰:“非君臣父子也。此亦有说乎?”管仲曰:“非夫子所知也,吾尝与鲍子负贩于南阳,吾三辱于市,鲍子不以我为怯,知我之欲有所明也。鲍子尝与我有所说主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鲍子尝与我临财分货,吾自取多者三,鲍子不以我为贪,知我之不足于财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  相似文献   

11.
词心这一概念,是晚清词论家况周颐首创的,他在《蕙风词话》中引人注目地提出: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而能以吾言写吾心,即吾词也。此万不得已者由吾心酝酿而出,即吾词之真也。非可强为,亦无庸强求,视吾心之酝酿何如耳。吾心为主,而书卷其辅也。  相似文献   

12.
富而可求也     
片段选读一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  相似文献   

13.
吴趼人为《李伯元传》曰:“君之才何必以小说传哉,而竞以小说传,君之不幸,小说界之大幸也。”,吾于趼人亦云,吴趼人不仅以其丰硕的创作实绩名于晚清文坛,而且以其小说理论与梁启超等人合力指导和推动了小说界革命。其历史小说,社会小说,写情小说与笑话小说理论皆对晚清文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将分别论述之。  相似文献   

14.
韩愈在《师说》中论述教师的标准和从师的原则时,曾这样写道: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责无贼,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段文字,最令人费解的是“吾师道也”的“师”字。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选注的《中国历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O年九月第一版)上说,师道,就是以道为师。何乐士等同志  相似文献   

15.
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在晚清政坛上驰骋半个世纪。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他是中国封建官僚主义与西方思潮撞击下一个悲哀的产物,却在中国经济、军事、教育和外交近代化道路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近代史上罕见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改革家。  相似文献   

16.
《项羽本纪·垓下之战》:“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人教社高中语文实验教材《文言读本》课文注解:“[面之]面向项王(见他)。”此注值得商榷。“面”除了面向义外,还有“相背”义。“通‘偭’,以背相向。”  相似文献   

17.
欢喜冤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iyi乃一女生,亦是鄙人朋友联盟中一员。猪蹄乃吾一挚友,与吾私交甚笃,然与Yiyi却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吾尝以“第三者”身份致力于使该二人和睦相处,皆无果而终,只因:冤家宜结不宜解。今且将Yiyi与猪蹄间津津乐道之趣事作一记载。一回,猪蹄于教室内四处乱飞,不慎触到Yiyi之纤纤玉手。Yiyi掩口一笑,吾见之,便想:“此笑背后必暗藏机锋。”果不其然,我瞧到其十三寸金莲正缓缓  相似文献   

18.
1915年,在美留学的胡适先生与康乃尔大学英文教授亚丹先生晤谈时,亚丹问:“中国有大学乎?” 胡适无言以对;又问:“京师大学何如?”他只能据所闻而答。亚丹说:“如国欲保留固有之文明而造新文明,非有国家的大学不可。一国之大学,乃一国文学思想之中心,无之则所谓新文学新知识皆无所附丽。国之先务,莫大于是……”此话极大地震撼了胡适,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吾他日能生见中国有一国家的大学可比此邦之哈佛,英国之康桥、牛津,德之柏林,法之巴黎,吾死瞑目矣。嗟夫!世安可容无大学之四百万方里四万万人口之大国乎?世安可容无大学之大国乎!”第…  相似文献   

19.
讥人弄乖凤凰寿,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①?”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②,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③?”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④,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个无奈他何!”(选自明·冯梦龙《笑府》)【难点注解】①踞(j&)傲:骄傲自大。②生诞:这里指诞辰。③与: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④恶薄:恶劣浅薄,指社会风气。【短章新解】有人嘲笑蝙蝠“不禽不兽”的同时也为他惋惜:既能和凤凰结亲,又能和麒麟为友,多么好的机会呀,偏偏浪费掉了。…  相似文献   

20.
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梁启超逃亡到日本,直至1912年回国,在国外共度过了十四年的流亡生活.在这期间,他曾到檀香山、澳洲和北美等地游历将近两年,与当地华侨有着广泛而深入的接触,对华侨的情况有所了解,也有所论述.他在华侨中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活动,大大激发了海外华侨的爱国之情.一、对当时海外华侨状况的分析梁启超一生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在后半生接受了民主共和的主张.他要求限君权、伸民权、开民智.而要开民智,不仅要对国内四万万同胞做宣传工作,还要对海外数百万华侨做宣传教育组织工作.他说:“此事为中国存亡之一大关键,故吾不辞劳苦以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