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新世纪未来10年的诗歌美学孕育于“70后”新诗创作之中,“70后”诗群正在成为诗坛关注的焦点之一。其中最具冲击力的群落有“下半身”写作,“第三说”诗群。《汉诗年会10+1》诗群,以及活跃于各大网站的70后网络诗人群。其中,作为“第三说”主持人的康城,其诗歌创作更具流派特征:  相似文献   

2.
当代诗歌面临的困境已被文坛所关注。其误区主要表现在新诗脱离时代、脱离生活、脱离大众,背离民族文化血脉,对西方文学流派的生搬硬套。因而诗歌的出路在于植根民族文化传统,拥抱火热的现实生活,脱离盲目崇洋的误区,致力于诗歌形式的革新。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16,(3):34-40
"下半身写作"是20世纪90年代末重要的诗歌写作与文化现象,他们通过身体的去蔽与在场体验,以文学审丑颠覆传统的审美话语,不断打破既定的文学、思想秩序,走向了存在自由与精神解放,但其一味的口语化、欲望化书写也暴露了"下半身写作"的虚无主义倾向与语言的粗俗化、色情化的趋势,对当代诗歌书写易产生误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英国诗人邓恩的玄学派诗歌意象及其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英国17世纪文坛出现了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称为"玄学派"诗歌。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他因在诗歌中精妙地运用"奇喻"的比喻手法而蜚声文坛。本文对玄学派诗歌采用的比喻手法进行分析,探究其独特性,进而阐述玄学派诗歌对20世纪现代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下半身”诗歌主张以“肉体的在场”作为一种反抗力量冲击现存诗歌秩序,但却自相矛盾陷入“肉体乌托邦”的牢笼中。其作品又多性话语泛滥,流于粗鄙和俗陋。“下半身”诗歌既是当代诗歌中“民间写作”的延续,同时也有着文化、思想、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下半身”诗歌的出场方式或许是一种“有意为之”的矫枉过正,是为了争夺话语权力而采取的一种“策略”,但它无意中却昭示和开启了世纪初诗歌的“身体转向”,凸显了当今时代身体观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从文本出发,解读了“知识分子写作”代表诗人西川和“下半身”盟主沈浩波的同名诗歌《一个人老了》。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的比较,结合知识分子诗人和民间诗人的论争来探讨这两首诗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由此为例浅探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在当今诗坛各有诟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口语化写作在诗歌研究领域是个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在当下诗歌创作越来越边缘化的状态下,对诗歌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的完美表现是值得探寻的.本文以当代诗歌流派的主要创作为参照点,着重从"口语化写作"方面深入探讨其中的优点与缺失.  相似文献   

8.
弗洛伊德的热潮已逝,但众多文坛现象的研究还需要弗洛伊德学说阐释。就本体论而言,弗洛伊德学说的现代性解读提出:升华可以被认为是由两种具体升华组成,一是内容的升华;二是形式的升华。从弗洛伊德学说的现代性解读看当今文坛的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其原因有四:人类社会心理因素,消费心理,思维逻辑和叙事话语因素。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初,以沈浩波为代表的"下半身"写作的诗人在自办刊物《下半身》和"诗江湖"网发表以肉体接触和性放纵为主要内容的诗歌。这类诗歌以欲望为主题,表现出对于自由的极度追求,以及解放身体的强烈愿望,但是其过于暴露的语言使得诗歌内容低俗化,从而暴露出时代精神的匮乏。本文试图从以肉体为主的诗歌内容、玩弄性的粗鄙语言和畸形的情感内核三方面为切入点,分析这类诗歌的创作模式,并探寻这类诗歌在身体观念变革过程中的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新世纪未来10年的诗歌美学孕育于"70后"新诗创作之中,"70后"诗群正在成为诗坛关注的焦点之一。其中最具冲击力的群落有"下半身"写作,"第三说"诗群,《汉诗年会10+1》诗群,以及活跃于各大网站的70后网络诗人群。其中,作为"第三说"主持人的康城,其诗歌创作更具流派特征:生活化意象赋予诗歌真切而平实的内涵;语词创新、形式技巧开拓着诗意的深层理性;时代性主题书写更是时代共名与诗人个性的完美融合。"第三说"主持人康城的诗写近期呈现出执着而温和的理性态度,可以看出"70后"诗人面对纯文学市场化转型的艰难选择,一个与朦胧诗、"第三代"、"中间代"比肩的新诗潮正在悄然崛起。  相似文献   

11.
对于“以人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既相对于“神”又相对于“物”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社会价值的根本和衡量一切问题的根本。对于“以民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以民为本” ,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以民为本” ,是既把人民群众视为手段 ,更把人民群众视为目的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相似文献   

12.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数学核心素养进一步体现.高考中主要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的是否有效及高效问题.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经过老师的引领及共同探究进而解决问题,再加上对知识的进一步训练检测达到巩固,最后经过学生的总结和教师的拓展达到升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对于徐讠于的成名作《鬼恋》,历来研究者都对女主人公的"革命者"身份深信不疑,并以之为出发点将小说解读为一个世俗男子和一个女性"革命幻灭者"的爱情悲剧。本文通过细读,却发现了包裹在文本表层"革命"外衣之下的虚妄,其背后隐藏着作者真正要说的主题:"都市漫游者"的心灵危机。这种对"都市"现代性的悖谬姿态恰恰是徐訏在很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内在心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16.
1从"碳化"与"炭化"的混沌说起高中化学历来有蔗糖与浓H2SO4反应的教学演示试验。教学中很难讲清楚两个问题:①反应是生成黑色的炭,还是生成黑色的碳?②反应过程是称"炭化",还是"碳化"?读者不要以为这是一个不值一议的钻牛角尖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广大化学教师彼此都心照不宣而  相似文献   

17.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策学"与科举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20.
"I"and"We"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特长,增强班级体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