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汉书》载"天人三策",是董仲舒的思想总纲,这里发表的西南大学周兵教授、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邓红教授的论文都围绕"天人三策"而展开,或聚焦其深奥义理,阐发其内在价值,或经此而批判日本学界对董仲舒的否定论调,鞭辟入里,颇值一读。"天人三策"在当时所引起的影响,可能也只限于"天子览其对而异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可能直接源自"天人三策",至少也不会是董仲舒一个人的功劳。从高祖建汉、文景之治,到武帝时代,一批又一批既酷好儒术、又通达事变并富有远见卓识的儒学政治家,从郦食  相似文献   

2.
"策学"与科举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3.
夏同龢因殿试策对出众而被光绪皇帝钦点为戊戌科状元。文章从"治天下"、"求才"、"经武"、"绥远"、"理财"等方面对夏殿试策对的内容进行剖析,以窥夏同龢才略之一斑。  相似文献   

4.
文章所谓"马王堆汉墓遣策",是对"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和"马王堆三号汉墓遣策"的总称。马王堆汉墓遣策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汉代的文献研究数据,对于我们了解汉代的文字、名物制度、衣食住行及丧葬礼俗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通过一些简文中词语的分析来探讨《汉语大词典》辞书释义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留侯论》是苏轼早期论说文的代表,该文是1061年(宋仁宗嘉祐六年),作者为答御试策而写的一批论策中的一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这篇文章很典型地表现出了苏轼早期论说文的特色。其中纵横捭阖、雄辩畅达的文风,层层深入、鞭辟入里的论证,新颖独特,自成一家的观点都是本文的闪光之处。同时,客观上我们也能看到其有失偏颇之处。通过对此文的分析,能够使我们对苏轼的论说文风格有更好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策选始于文帝前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它适应了选拔与考核知识文化群体的时代要求,其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武帝时,策选已成定制,确立了以儒为本的指导思想。鉴于贤良策选的积极作用,其他察举诸科甚至征辟之士也渐次采取了试策方式,体现了策选的广泛性、普遍性。主持策选的机关,西汉时为太常,东汉为尚书。策选地点多在公车。策选时,皇帝起决定作用。对策有等第甚至名次之别,但无黜落。由此产生的应试文体——对策文,创作质量与策问密切相关,多以政事为主,有很强的政治实用性与针对性。依经立义,经理气息浓厚。形式体制较固定,分为策头、策项、策尾三部分,多采用"条对"方式。文风典正,文质兼备。一些篇章成为古代对策文的经典,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学》八五年十一期发表了萧寿海同志的《文言难句辨析》一文,其中说,“《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前面的‘策之’、‘食之’都是动宾结构,而‘鸣之’则明显地不能理解为动宾结构”,并赞同王泗原先生的说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个之字误衍……策之,食之是人驱策马,人饲养马。鸣是马鸣,鸣下不可用之……鸣字下面的而字表明了“鸣’和‘不能通’是两个方面,这也可以看出这个分句与策之、食之两个分句的不同。”对上述意见,笔者不能苟同。首先,从文脉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接上面两个排比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作者从使役(策之)和饲养(食之)两方  相似文献   

8.
提也称挑,古称"策",有鞭策之意。写提画,就如鞭之策物(即"抽打"状),其用力在策本(起笔),得力在策末(收笔)。提画,用笔虽然简单,但在书写的时候,切不可一扫而过,虎头鼠尾。提画在不同的字中,长度和角度略有不同。一、提的写法书写提画,起笔顺锋向右下切入写点,点后略带侧势向右上行笔,边行边提笔,出锋收笔。起笔短促有力,力透纸背,提笔出锋,力贵迟涩。这样写出的提画,自然是笔短意长,势在飞动。如图一:  相似文献   

9.
大禹治水时代不存在大公无私思想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尧、舜、禹也不具备大公无私的境界和品质,他们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部落斗争与相互残杀的关系,禹所谓"三过家门而不入"不过是身处危境而全身避祸的韬晦之策.当然,他为团结民众进行报仇而苦心孤诣中为人民利益赴汤蹈火、"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也有积极意义的一面,应值得颂扬.  相似文献   

10.
依据"考试说明"要求,需要理解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过、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对常见文言虚词注意归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其"全部用做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日:"君将哀而生之乎?"(3)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4)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相似文献   

11.
刘海峰 《学科教育》2009,(6):114-123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篇策论文,对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提出了作者的新见解。文章主要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的精妙之处,以及作为"纪传体雏形"类文章,其形象与说理高度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博士官名。战国前期亦称"通士"、"达士",为博学者泛称,后,齐、魏、秦诸国置之为官职。掌议政、顾问,秦灭六国后,兼制礼。隶属奉常(后改太常),以仆射为诸博士长官。汉文帝增置诸子"专书博士"与"专经膊士"。武帝建元五年(前136)置儒学五经博士,又兼藏书、教授、试策、出使等事务。多由察举、试策而任此  相似文献   

14.
<正>10月22日,"第二届湖湘智库论坛"开幕式在长沙举行,会议为当选"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献策"湖湘智库研究"十大金策"的专家学者颁奖。我校党委书记彭小奇教授代表学校申报的智库研究成果入选省智库研究"十大金策"。经推选报送、成果初审、网络互动、专家打分、媒体公示等程序和环节,报经省委领导同意,我校的《强化教育扶贫力度创新免费师范教育——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补充机制改革的政策建议》智库成果入选"十大金策"。这一研究成果针对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普遍存  相似文献   

15.
青年批评家、学者藏策的理论新著《超隐喻与话语流变》自今年问世以来,社会反响强烈,得到了文学界与学术界的充分肯定,被称作"藏氏理论",而他所独创的"提喻论"与"超隐喻说"更是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提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整体的本质意义在部分中得到体现。这是对雅各布森的相关理论的丰富。"超隐喻说"更具原创性和颠覆性。超隐喻就是超级隐喻或过分隐喻。超隐喻是一种专制主义意识形态编码,也是一种俗套,其往往是在"天理"与"人事"等项的"超隐喻"中,使"隐喻"变为不容置疑、不可追问的"天理人伦",这戳到了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死穴,令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藏策是个自身特点非常鲜明的新锐批评家,他的文学研究与批评,从一开始就不同以往的传统批评,他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对现代语言学、修辞学、符号学等理论十分精通,他的批评即是以这些与当今世界同步的文艺理论为依据的,做到了与西方主流批评方法的"接轨"乃至超越,具有更高程度上的"科学性"与"前沿性"。同时,藏策的研究与批评,建立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之上,从文本出发,而又不惟文本。他的批评文章都是以坚实的文本分析为基础的,从而避免了传统批评中所存在着的"随意性"和"印象式"。由于藏策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以现代语言学、符号学为理论基础的,所以他的批评不仅可以涵盖文学文本,更可以包括图像文本,这在今天以"图像转向"为特征的"读图时代"里,是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的。正因如此,天津作协为藏策举办了批评家个人的研讨会,为批评家个人举行研讨会,这在天津作协还是首次。在10月10日召开的"藏策《超隐喻与话语流变》研讨会"上,天津人民出版社与百花文艺出版社负责人等各界人士出席了会议,天津市作协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张洪义、著名评论家滕云、夏康达、张春生、法兰西国家PALMES教育骑士勋章获得者南开大学教授张智庭、《文学自由谈》主编任芙康、天津作协文学院院长肖克凡、作家王松、龙一等都作出了发言,著名学者、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博导赵毅衡教授专门为会议写来了题为《符号学的新面孔》的文章。所以,本期学报编发这组文章,以飨有志于"文艺符号学"研究的学人们,并期促进这方面学术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简单"之策:让语文敞亮生活的天地语文教学不应该疏离生活,要让语文敞亮生活的天地,将教学信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链接起来,促进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条"简单"而行之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人间世》中,庄子道出了世事的三种典型艰难,即止恶之难、行事之难与守中之难,虽然充满无奈和痛苦,但他以内心合"道"力量将之化解,其应对之策具体表现为"心斋"之策、"游心"之策与"就和"之策。庄子对人内在力量的肯定和探求,为身处困境之人提出了新的视角,无为而无不为的深刻意蕴是人存在的有效价值。  相似文献   

18.
"国本之争"是万历皇帝在位时期君臣争论的重要问题。万历二十一年,时任首辅的王锡爵顺从了万历皇帝提出的"三王并封",使朝中众多大臣质疑其谀君。而明朝当时正值大举出兵救援朝鲜之时,王锡爵顺从"三王并封"之提议有益于缓和君臣矛盾,为得到万历皇帝信任、赢得援朝战争并继续劝立太子打下基础,是因时之策。  相似文献   

19.
伊泽美绪 《文教资料》2010,(12):108-110
古代日本所举行的贡举考试科目中最为隆盛的是秀才科。日本秀才科被设定为文学之科,其考试试题方略策的特征为考察美文与博学。虽然据研究者的推测,日本的方略策与唐代方略策是不同的,但其特征的形成与初唐时期时务策的影响,以及日本时务策的存在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20.
"春秋"是古代编年记事史书的通称.各国有各国的春秋,墨子还见过"百国春秋",但是后世都已失传,流下来的只有一部鲁春秋.它是中国古代编年史的创体.[春秋修订旨趣] 孔子以前,典籍守于史官,大事书之于策,小事记之于简牍,只可称为记载之法,不得谓之有史学.自孔子因鲁史策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以名分观念、本位主义的书法,罗列当时二百四十二年间(周平王49年、鲁隐公元年、纪元前722年——周敬王39年、鲁哀公14年、纪元前481年)国内外的大事,计大小战争二百十三,灾异一百二十二,弒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文约指博,寓贬褒于一字,为封建领主统治阶级奠定观念基础.国语记楚国申叔时论教太子的科目,有"春秋"一项,说"春秋"有"奖善惩恶"的作用.礼记经解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