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们的语言充满了激情,使听者迅速被感染。他们的声音充满了力量,使人类一次次进步。圣雄甘地印度贝拿勒斯梵文大学1916年2月4日甘地在国外生活多年后回到祖国,开始重新认识和熟悉父辈的土地。甘地受邀在贝拿勒斯梵文大学的成立典礼上演讲,听众有穿着优雅长袍的王公贵族和其他名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这位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  相似文献   

3.
圣雄甘地     
中印两国是友邦、是近邻,也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在历史上的文化交流,无论其规模或内容,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都是无可比拟的。最为引人瞩目的是,2003年中印两国领导人在一个月内三次会面:5月31日,在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庆典期间,胡锦涛主席与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进行了会晤;6月1日,在埃维昂南北对话会上,中印两国领导人再度会晤;6月22日至26日,瓦杰帕伊对华访问与中国领导人会面就是第三次。这是10年来印总理首次访问中国。提起印度,我们就不能不想起一个名字:甘地。本期我们选取了美国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先生的《圣雄甘地》一文,一方面我们可以了解这位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著名领导人光辉而曲折的一生;另一方面,圣雄甘地贫穷、落魄、悲苦的形象让我们联想起生命的卑微与庄严,从而激发我们拼搏的豪情,召唤我们振袖而起,改变人生。——编者  相似文献   

4.
庞月 《成才之路》2010,(8):74-74
相信很多朋友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印度圣雄甘地有一次乘火车,上车时由于过于拥挤,他的一只鞋子掉到了铁轨旁。此时火车已经开动,鞋子无法再捡回来。于是甘地急忙把穿在脚上的另一只鞋子也脱下来扔到第一只的旁边。一位乘客不解地问甘地为什么这样做,  相似文献   

5.
印度圣雄甘地在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贱民、平息宗教冲突等斗争中以绝食作为最后手段多达18次,计144天。每当局势危急,他便采用这一武器。他认为绝食是把“一种使其不能逃避的紧迫感强加给对手”的办法,可以速战速胜。 1942年3月27日,英国克里浦斯大臣和  相似文献   

6.
旅游回来晒得黑黑的,外婆说我像“印度人”,哈哈。先画眼圈,眼角两边画出去些,这样眼睛看上去更大更亮。小心别画到眼睛里去,这个活还是请爸爸妈妈代劳吧。眉毛下面画上暗红或咖啡色。下眼睑(jiǎn)处也涂些咖啡色。看,是不是与刚才不一样?感觉眼睛更大更精神了小心别画到眼睛里去,这个活还是请爸爸妈妈代劳吧。额头画上一串珠子,再用唇膏涂个红嘴唇,啊,镜子里的印度女孩是我吗?印度国旗你知道吗恒河泰姬陵印度舞蹈圣雄甘地恒河在印度境内蜿蜒流转,被视为“圣河”。印度的泰姬陵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由释迦牟尼…  相似文献   

7.
拜谒甘地墓     
离开新德里前,我想了却一桩多年的心愿,去拜谒圣雄甘地的墓。顺道经过庄严的印度门,停下,抬头仰望。因为我知道,这个建筑与甘地墓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历史逻辑。印度门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英国参战而牺牲的九万印度士兵,仅仅这个这个说法还不足以引起我对印度门的长时间仰望,因为在世界各地,这样的战死纪念碑太多了。牵动我感情的是这样一个历史记载:这九万士兵牺牲前都以为,这样死命地为英国打仗,战争结束后英国一定会让他们的印度独立,而战场上的英国军官也信誓旦  相似文献   

8.
在印度的历史中,劳动教育长期不受重视,甚至被排除在学校课程之外。圣雄甘地提出了以手工劳动为中心的教育设想,成为印度独立后改造学校教育的重要思想依据。印度在独立后对传统的教育进行改造,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主要以"有益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为方针推进劳动教育。印度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主要有:在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推动高中教育职业化并开展劳动教育,在扫盲教育中开展劳动教育等。印度劳动教育给我们的启示:通过发展素质教育而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创造条件;劳动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进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教育;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单独设立劳动教育课程以保障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9.
2007年修订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第二课“圣雄甘地”第二目给出一幅甘地拄杖在田间行走的图片,图片的解说文字如下:“1946年8月。为了平息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的暴力冲突,75岁的甘地拄着拐杖前去安抚各派教徒。  相似文献   

10.
甘地遗言     
离开新德里前,我想了却一桩多年的心愿,去拜谒圣雄甘地的墓。顺道经过庄严的印度门,停下,抬头仰望。因为我知道,这个建筑与甘地墓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历史逻辑。(徐徐展开,渐近主题)印度门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英国参战而牺牲的九万印度士兵。仅仅这个说法,还不足以引起我对印度门的长时间仰望,因为在世界各地,这样的战死纪念碑太多了。牵动我感情的是这样一个历史记载:这九万士兵牺牲前都以为,这样死命地为英国打仗,战争结束后英国一定会让我们印度独立,而战场上的英国军官也信誓旦旦。但等到战争结束,根本没那回事,全都白死了。这不…  相似文献   

11.
30岁的马克·博伊尔来自爱尔兰西北部的多尼加尔市,经济学专业毕业,曾经营过几家有机食品公司,生活过得不错。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英国免费经济组织的一员,这个组织崇尚以物易物的生活模式。在博伊尔看来,不花一分钱也能生活。为了证明这一点,2008年2月,博伊尔和几个伙伴动身前往圣雄甘地位于印度西岸的出生地,打算体验一次一文不名之旅。然而,他们从英国出发  相似文献   

12.
【文题展现】清人刘大魁在《论文偶记》中道:"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周易》有云:"易有太极,是两生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印度圣雄甘地说:"简单是宇宙的精髓。"  相似文献   

13.
圣雄甘地是一位具有浓厚的宗教思想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在印度人民的心目中,他是真理的象征,是贯彻非暴力精神的典范,甚至还是毗湿奴神的第十个化身。甘地正是自十九世纪继罗姆·摩罕·罗易和提拉克以来、借改革印度教来唤起人民的民族意识的政治家之一。甘地主义的思想基础是通过革新印度教而形成的一种宗教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甘地的学说既是一种宗教,又是一种政治斗争、社会改造的思想武器。本文试图从甘地思想的几个主要方面,来看它包含的宗教与政治成份,并探求甘地把革新后的宗教(或称作新印度教)运用于政治斗争的合理性及其失败的必然性,以求教于专家。  相似文献   

14.
印度圣雄甘地成功地将非暴力由个人信仰提升为一种可行的社会政治变革方式。其哲学基础在于坚持“精神的力量”的理论,以人类的精神力量取代物化的或暴力的力量,作为社会政治变革的基础。其要旨在于通过提升抗争者的道德品质和对非暴力信仰的恪守,既反抗“非真”(或不正义),又坚持不伤害、攻击对手,从而通过受苦、纯洁、友善等美德,呼唤群体共同感,激发各方良知,感化对手,最终实现正义。  相似文献   

15.
浅论演讲稿的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演讲稿也叫演说词.它是在群众集会上或会议中发表讲话的文稿。是进行宣传和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 演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可谓“源远流长”。远在左代的希腊、埃及、亚述巴比、印度和中国,演讲就已经有了高度的发展,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实践活动。早在我国古代商朝国王盘庚为了劝导臣民们迁都,曾三次发表演讲,通过演讲,告诉臣民们迁都的目的是  相似文献   

16.
胡晓涵 《考试》2008,(4):34-36
【热点背景】材料一:2008年1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印度总理辛格共同签署有关文件。材料二:2008年1月15日上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演讲,指出"中国在经济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令印度人民钦佩,中国的崛起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发展之一。作为中国最大的邻国和朋友,我们对这一重大进程不可能不受到触动。中国伟大的学者、当代最著名的印度学家季羡林教授曾  相似文献   

17.
正1937年4月14日,泰戈尔在国际大学主持中国学院的揭牌典礼,并作了《中国和印度》的演讲:"对我来说,今天是一个期待已久的伟大日子。我可以代表印度人民,发出消隐在昔年里的古老誓言——巩固中印两国人民文化交流和友谊的誓言。"此后,泰戈尔以  相似文献   

18.
杜英 《巢湖学院学报》2008,10(1):122-125
英·甘地执政的15年里,先后发表各种施政演讲和政策声明,阐述发展印度科技思想,强调自力更生的重要性,也不排斥技术引进和国际合作;重视发挥政府在发展科技中的主导作用;注重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重视培养科技人才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英.甘地科技思想对印度现代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19.
《世界教育信息》2008,(7):95-95
新加坡外交部长杨荣文在“莱佛士国际教育研讨会”开幕时发表演讲指出,面对一个互联网盛行的新时代,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和印度都在检讨本身的教育体制,投入大量资源去开发这个备受重视的人力资源培养领域。  相似文献   

20.
晨星 《教育艺术》2004,(1):50-51,13
(二)克服紧张情绪的方法 1.学会转移你的注意力 任何演讲者都有过初登讲台的尴尬。美国大演讲家詹宁斯·伯瑞安初次上台演讲时,两个膝盖不停地抖动;古罗马雄辩家西塞罗开始演讲时,“面色苍白,四肢和整个心灵都在颤抖”;马克·吐温这位美国著名的作家第一次演讲时,“紧张得连嘴都张不开,说起话来,嘴里像塞了棉花”;印度原总理英迪拉·甘地初次演讲,“不是在讲话,而是在尖叫”;被喻为世纪演讲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