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诗歌教育的现状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 ,诗歌教育的传统源远流长。在三千年的文学发展中 ,诗歌一直作为文学的主流 ,稍有文化的人总可以背诵几首唐诗 ,或许可以说诗歌是中国人情感、精神和思维的一部分。但近些年来 ,新诗歌的滑坡和审美情趣粗劣化的速度大大超乎了想像。诗歌几乎从文坛隐遁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倒退。究其原因 :一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人们思想上的急功近利和艺术欣赏的懒惰空虚 ,导致人文精神失落 ,他们不愿读诗 ;二是新诗歌在风格上的演变 ,创作倾向上的极端 ,过分与社会意识的疏远 ,使一些人读不懂诗 ;再是与教育…  相似文献   

2.
纵观近年来的中考语文的命题,诗歌鉴赏已经成为一个亮点,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遣词造句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等方面的能力.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诗歌鉴赏复习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积累、区分诗歌鉴赏的常用语 1.正确把握诗歌的形象 形象是诗歌最基本的要素,诗歌的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物.正确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关键.诗歌中的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教育的传统源远流长。在三千年的文学发展中,诗歌一直作为文学的主流,稍有文化的人总可以背诵几首唐诗,或许可以说诗歌是中国人情感、精神和思维的一部分。但近些年来,新诗歌的滑坡和审美情趣粗劣化的速度大大超乎了想像。诗歌几乎从文坛隐遁,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倒退。究其原冈:一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思想上的急功近利和艺术欣赏的懒惰空虚,导致人文精神失落,他们不愿读诗;  相似文献   

4.
阅读和欣赏诗歌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审美能力的重要尺度。可以这么说,不会欣赏诗歌的人,就不会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美。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语文教材,对诗歌,尤其是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欣赏,都赋予了很大的分量,提出了很高的能力要求。  相似文献   

5.
<正>【设计理念】"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选入教材的诗歌文本往往短小,在文本研读之外,教学内容更应往建构"这一个人""这一个世界"或"这一个天国"的方向努力;也只有让诗人从文本中站立起来,成为一个活生生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人,学生才能把握诗歌内在的情感律动,才能深入诗人更辽远的诗歌王国。此外,诗歌教学的语言组织应该呼应诗歌质朴、干净、诗意的风格,这是诗歌教学内容的有机组  相似文献   

6.
伊丽莎白·毕晓普是美国当代女诗人,曾获得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等重要奖项,她的诗歌数量不多,但意象独特、语言精准、质量极高,《人蛾》是其中的一首,以一个类似于能飞的昆虫为题材,叙写他的各种形态。从异化角度出发,分析诗歌《人蛾》中所蕴藏的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及背后原因,可以加深对毕晓普诗歌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阅读和欣赏诗歌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审美能力的重要尺度。可以这么说,不会欣赏诗歌的人,就不会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美。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语文教材,对诗歌,尤其是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欣赏,都赋予了很大的分量,提出了很高的能力要求。  相似文献   

8.
对于一首诗歌的理解往往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必然含有能将帮助我们去理解全文的不变的一,我们将其称为诗眼。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它清澈或浑浊都表现着一个人心灵与生命的状态,诗歌是诗人心中的所情所想。不管是诗还是词都可以将其中的核心词以"诗眼"代称,或概括或启迪诗眼起到的是能将诗歌的精气神传递给读者,让人豁然开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当代诗歌教学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文学艺术群山之峰,而中国又是泱泱诗歌大国,因此,学习诗歌不仅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而且还能传承中华文化。不独如此,诗歌还可以开发人对语言、声音、思维方式等等的感受与认知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打开认识相对于现实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而只有在那个艺术的世界里才会变得更加丰富。作为继承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又受欧风美雨洗礼的当代诗歌更是我们触摸世界的审美方式。因此,提高现当代诗歌教学水平显得十分必要而且重要。下面,不揣陋见,作一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一、鞭辟入里,深解其中味众所周知,要想学生深入理解诗歌,陶醉…  相似文献   

10.
《新作文》2002,(Z6)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诗歌大国,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诗歌以其特有的魅力为我们留下了一道道迷人的风景。可以这么说,我们每个人都是饱览着唐诗、宋词的风韵而成长起来的。对于诗歌,我们不仅要具备最基本的欣赏和鉴别能力,而且也要能够写作一些简单的诗歌,并借助诗歌这样一种形式真实地反映我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因此,从本期开始,我们陆续地向同学们介绍一些诗歌的基本知识,希望能对大家写作诗歌、鉴别诗歌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郭伟 《现代语文》2006,(4):78-78
杰罗姆·罗森堡(Jerome Rothenberg,1931),美国诗人、理论家和翻译家。作为一个不断创新的诗人,他进一步扩大了传统的内涵和领域,主张“从人类经验最广阔的领域去寻找诗歌传统”。他相信诗歌的力量,相信诗人可以通过诗歌来改变世界。为了让中国广大的诗歌爱好者“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2003年第5期《世界文学》对其诗歌和诗学进行了选择性的译介。从中可以看出,罗森堡的诗关注的始终是人的问题,探讨人与世界、与时间、与生存和死亡的广泛的联系。为了审察人的具体生存状况,他对精神和肉体、性别意识所带来的生存观差异等比较敏感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唐果的保佑     
作为中国诗歌一部分的女性诗歌,一直有着光辉的历史和发展。冰心、舒婷等人的诗歌为中国新诗的历史增添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放眼望去,女性诗歌在今天更是群星璀璨。唐果的诗歌“诗风新锐,语言独到”。在她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女性传统的爱这一主题在诗歌中的延伸和传承。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一种从内容到结构都充满了美的一种文学形式。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切身体会到诗歌给人的美感。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利用诗歌渗透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4.
阅读和欣赏诗歌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审美能力的重要尺度.可以这么说,不会欣赏诗歌的人,就不会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美.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语文教材,对诗歌,尤其是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欣赏,都赋予了很大的分量,提出了很高的能力要求. 正如很多人所倡导的,诗歌需要多吟诵,多背诵.但更重要的是需要理解.在古典诗歌的阅读教学中,作为教师,尤其是地处偏僻的农村学校的教师,还是应该多讲一点.一部作品,前人是怎样理解的,现在又应该有怎样的理解,教师的讲授要多一点,这对于学生是一种启发,一种引导.有了这种引导,这种启发,就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这样几个目的:一是较为透彻地理解一些经典作品;二是较为明确地掌握鉴赏古典诗歌常用的一些角度和手法;三是结合教师的讲解,教学辅助材料的介绍以及力所能及地找到的其他相关材料,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解.结合这些要素,我认为要学好古典诗歌,应该把握这么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押调是彝语诗歌的一个重要格律要素,指的是同一调值在诗歌中的谐调关系.彝语音韵有高平调、中平调、低升调和低降调,同时还有阴调和阳调之分.彝语诗歌的押调分为一句之内的押调,一段诗歌各句之间的押调和一首诗歌各段之间的押调.由于彝语音韵通常只有四个调,所以以五言为特征的一句诗歌中总是可以找到两个可以相押的调,这是彝语诗歌押调的特例.  相似文献   

16.
一个远离诗歌的人,算不上是高雅的人;一个远离诗歌的民族,算不上是文明的民族。永济市银杏小学诗教活动,将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播撒在学生的心田,收获着爱、善、美。  相似文献   

17.
宁静的晚钟     
这是一首抒情短诗。“晚钟”既是诗歌的题目 ,也是诗歌一个最主要的意象。作为客观形象与诗人主观心态的统一体 ,它传达出来的这样一些意义是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基础 :悠远、宁静、忧伤和沉思 ,因为晚钟响起不仅意味着一天辛勤工作的结束 ,也意味着一个人可以静下来进入遥远的思绪。晚钟的回荡 ,更衬托出大地的安谧与心灵的宁静。“晚钟敲响从城市那边 /飞来宁静的翅膀 /有家的人请回你们的家 /没家的人请走进那夕阳”。———这是诗歌的第一节。最富诗意的是“没家的人请走进那夕阳”。在这座城市 ,没家的是哪些人呢 ?是那些匆匆而过的旅人、…  相似文献   

18.
趣说散文     
一位年轻朋友问我,何谓散文?怎样区分散文与小说和诗歌?我开玩笑、打比方说: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给大地弹射到月亮里——那是诗歌。  相似文献   

19.
李平  王永坤 《考试周刊》2009,(29):51-52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代诗歌遗产辉煌灿烂,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可以说每读一首诗就是读一本厚重的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审视的角度也不应拘于一人一物.一时一地。人选高考的试题也是众彩纷呈,体裁各异,有咏史、思乡、念友、送别、闺怨、军旅、边塞等。面对众多诗歌.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如何人手呢?诗歌教学是中学一个重要的板块,也是高考中必考内容之一。老师如何教,学生怎么学,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师归纳总结得好,能收到“事半倍功”之效,否则,恐怕会“吃力不讨好”,收效甚微。尽管前人在这方面已有很多叙述,但笔者还是想把自己最近几年的教学感想写出来。那就是“诗歌教学中的横向联系”。  相似文献   

20.
诗歌以其深沉的意境美、凝练的语言美,常常能够促使读者陶醉其中.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在中学阶段能初步理解、鉴赏、评价古代诗歌是学生必备的语文素质.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因此,让学生学会阅读和感悟诗歌,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传统的诗歌教学,往往是老师讲解学生听,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觉.因而,诗歌教学最后只停留在一个"读、背、记"的层面上.新课程倡导教师的教学要注重学生技能的提高、审美素质的提升.因此,诗歌教学就不能只让学生会读、会记、会背,而要掌握诗歌的表达方法技能,如意象的选择、语言的锤炼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在诗歌教学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引领联想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