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INTRODUCTION选文简介: 《最终宣告》(TheFinal Announcement)节选自美国少年文学作家苏珊·施里夫(Susan Shreve)的代表作《布利斯特》(Blister)。小主人公阿丽萨的生活因为一场家庭悲剧而陷入了一团乱麻:妈妈整日郁郁寡欢,爸爸离开了她们,而她自己也不得不转学到市区里一所新的学校。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阿丽萨毅然决定挺身而战并给自己起了个响亮的新名字“布利斯特”。  相似文献   

2.
《英语沙龙》2011,(1):24-27
一、INTRODUCTION选文简介: 《蓝色帆布箱》(The Blue Canvas Bag)节选自美国少年文学作家苏珊·施里夫(Susan Shreve)的代表作《布利斯特》(Blister)。小主人公阿丽萨一家的生活因为小妹妹的死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阿丽萨不得不被动地接受那些她不喜欢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据《俄罗斯报》2012年4月10日报道,今天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家庭自己承担起了教育孩子的责任,这些孩子在家学习,而不去学校。据统计,俄罗斯目前在自己家里接受教育的孩子超过10万人,而在2008年这个数字还仅仅是18,000。短短4年间,"在家上学"的孩子数量翻了6倍。小姑娘阿丽萨早餐过后,就开始在本子上抄写单词,这是她的习字课。妈妈检查阿丽萨抄写的  相似文献   

4.
《英语沙龙》2011,(2):11-15
一、INTRODUCTION选文简介: 《啦啦队排练》(The Cheerleading Practice)节选自美国少年文学作家苏珊·施里夫(SusanShreve)的代表作《布利斯特》(Blister)。年仅十岁的阿丽萨因为家庭变故而不得不面对一系列的困难,但她没有消沉,反而选择了坚强地迎战这些困难。  相似文献   

5.
《阿Q正传》     
一、课文悟读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的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其实,《阿Q正传》也是如此。想当年,《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通信》)。西谛(郑振铎)于1926年发表的《呐喊》一文中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这篇…  相似文献   

6.
回忆性散文《一面》是阿累应约为黎烈文主编的《中流》月刊纪念鲁迅逝世专号而作,写于1936年10月。它以小见大,是鲁迅纪念文章里很有特色的一篇,后收入《鲁迅先生纪念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10月19日初版)。选入初中语文课本(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时,  相似文献   

7.
有一位学生问:老师,什么叫细节描写?老师不假思索地答:细节描写吗,就是把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等进行细致地描写。其实,这位老师是在误导。细节描写≠细描。如:①他(鲁迅)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初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来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竖着。(阿累《一面》)②我费力地从里衫的口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在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阿累《一面》)前者细致地刻画了一位为文学、为革命而不懈地奋斗,疲劳过度,积劳成疾,但又精神矍烁…  相似文献   

8.
一、对《阿Q正传》的评价,迄今分歧仍大。1921年12月起,《阿Q正传》(以下简称《阿》)开始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几乎从它刚一降生,小说就轰动了文坛,震动了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争论。众所周知,在小说还只发表到一半时,茅盾断政,“《阿Q正传》虽不登到第四章,但以我看来,实是一部杰作。”不过我们也知道,茅盾的这篇题作《通信》的文字是对一个叫谭国棠的读者的答复,谭于1922年1月2日致《小说月报》记者信中说:“《晨报》上连登四期的《阿Q正传》,作者一支笔真正锋芒得很,但是又似乎是太锋芒了,稍伤真实。讽刺过…  相似文献   

9.
Arts     
《摩梭密码》 这是一部揭秘几乎与世隔绝的女儿国摩梭人神秘而原始生活的小说。绝美妙曼的摩接底层女子卓玛爱情多桀:与偷偷走婚的总管阿匹扎石的爱情凄姜绝望:与“阿夏”(伴侣)扎西的爱情如歌如泣,与总管贴身卫兵斯格木的爱情婉转悠长……  相似文献   

10.
“似的”不应写作“似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似的”这个词,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经常用到它。如: ①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阿累《一面》) ②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鲁迅《藤野先生》) 有的人写文章时,经常用“似地”,语文课本中也常见。如: ③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 (《一面》) ④它冲出人群,一溜烟似地跑了。(《分马》) “似的”与“似地”在意义上莫非有什么不同?不是的。《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和《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只有“似的”一词的注条,而没有“似地”。为什么把“似的”写作“似地”呢?由于人们习惯在名词前面用…  相似文献   

11.
集句诗,也称集锦诗,是汇聚、连缀前人诗篇中的有关章句,重新组合而形成的新的诗作。集句诗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所集新作必须有个完整的内容,有一个新的主题;(二)各句间的衔接、联系必须按照表现题旨的需要,紧融密合,气脉贯通;(三)要按照诗律的基本要求,工整浑成,平仄协调。例①,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集杜甫诗句,表达了他不甘作一个书生,而愿投笔从戎的慷慨情怀,别有特色:读书破万卷,(《赠韦右丞》)许身一何愚。(《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赤骥项长缨,(《述右》)健儿胜腐儒。(《草堂》)例②,剧作家吴祖光…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中学(8—9年级)劳动教学示范大纲作者:阿·卡·彼什科夫斯·艾·马列库兹卡娅编译:王桂红一、说明(8—9年级)8—9年级劳动教学示范大纲是向学生提供劳动教育的一个教学方案。它要求面向新的经济环境,研究一般性的工艺过程及其实施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劳...  相似文献   

13.
巧记鲁迅作品名称闫韧民一编故事。比如记《呐喊》中的作品,可编写成以下故事:鲁迅生病《呐喊》。急坏了投奔来的《孔乙己》,想去买《药》,手中没钱。“窃”来《狂人日记》,潜回《故乡》卖钱。路遇老乡《阿Q正传(转)》动着放着《白光》的秃头,愁眉不展。阿Q讲了...  相似文献   

14.
也谈“阿”和“宁”的语法性质四川丰都师范曾平东《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7期刊出的宋金兰《谈谈“阿”和“宁”的语法性质》一文(以下简称宋文),对初中语文五册《十五从军征》中“阿”和“宁”的语法分析,大有商榷之处。我认为课文注“阿”为发语词固然不确切...  相似文献   

15.
1月6日,新浪中国好书榜2010年度“十大好书”颁奖典礼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当选新浪2010年度“十大好书”的分别是(按得票数排序):《巨流河》(齐邦媛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江平口述、陈夏红整理,法律出版社出版)、《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蔡定剑著,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6.
职校学生文学作品课外阅读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职校生文学作品课外阅读的基本情况文学作品是中学生喜爱的读物,也是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部分,为了解学生在这方面的阅读情况,我们通过两个学期的深入调查,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92份,有效问卷385份。现将统计数据列表如下:注:(1)古典名著主要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交》等。(2)现代名著包括:《子夜》、《家》、《雷雨》、《屈原》、《阿Q正传》等。(3)当代著作指:《青春万岁》、《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文化苦旅》等。(4)通俗作品…  相似文献   

17.
举人船到是何日──《阿Q正传》中之时间考辨浙江嵊州市城关中学俞如鹏(阿Q正传)第七章"革命"开头写道:"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这只"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的乌蓬船,便是城里...  相似文献   

18.
湖南怀化作家邓洪顺推出的中篇力作《金秋是个梦》(以下简称《金》)为编辑们慧眼识珠,发头条(96年10期《湖南文学》)入选大型文学选刊(97年1期《中华文学选刊》),决非偶然,仔细阅读过后感觉到它简直如鲁迅评价白莽《孩儿塔》所说的:“是别有一种意义在。”自改革开放以来近二十年的中国文学,获得了它本世纪以来的第二个辉煌。它与以鲁迅为代表的对世纪初叶中国文学的第一个辉煌遥相呼应。在前一个辉煌里,产生了杰出如鲁迅的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关照(以《阿Q正传》为代表),对中国知识分子命运与心灵的关照(以《狂人日记》、《…  相似文献   

19.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哈利之死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卑尔多恩把海明威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主人公划归为无主义的、自暴自弃的“迷惘的一代”的行列。而马·考利则认为哈利虽然遭受了一系列心灵与肉体的巨大创伤,但是并没有丧失对生活的信念,仍然力图重建生活目标标志着主人公(也就是标志着作者)的一个新的生活阶段的到来。这两种截然相异的观点究竟谁最接近作品的实际、最准确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呢?要作出判断,首先必须解决哈利之死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谈自己写小说的经验时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子”(达.芬奇《笔记》),“眼睛是这样敏感的器官.根据它,你们就有可能臆度出你们这位谈话人的感情”(阿·托尔斯泰《论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