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诗歌翻译中能否传达意境也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立足中国传统的意象理论,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诗歌翻译的成果,对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可分为非文化意象和文化意象两种。对于前者.译者一般采取直译法.在保留原诗意象的同时再现原诗意境;对于后者.译者应善于变通.必要时可舍“形”取“神”,以保留原诗意境。  相似文献   

2.
张亚云 《阅读与鉴赏》2010,(4):71-72,32
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什么?不少老师会脱口而出:讲解。讲解的主体是有强烈控制欲和支配欲的“优越”教师.耐心的倾听客体是“从属”地位的学生。而讲解的内容。无论是文化知识、人文观念还是现实经验,都被抽去了具体的内核与形成的过程,变成空洞乏味的唠叨.整个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或晕头走向.毫无生气和情趣可言。语文课堂教学正承受着“讲解”这一弊病的损害,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有大量的摹声词、重言词及双声叠韵词,这些词汇正是汉民族语言特有的“诗歌功能”借上古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大展示。汉语中特有的“诗歌功能”是借助“摹声”唤醒的——摹声萌芽了诗歌;而摹声这种“婴儿语的启迪”又孵化了“重言”,即“叠字”,同时又间接地孕育了足以显示诗歌潜能的另外两种模式——双声、叠韵。重言叠字的结果是使语言的“诗歌功能”更为充分和完善,即在语音的错综组合中显示规律变化的音乐性,构成韵律的基础和条件,而重言加上双声叠韵,就基本具备了生成汉语诗歌的韵律前提。因此说,“摹声”唤醒汉语中的“诗歌功能”,摹声的具体化是重言,重言催生了双声叠韵,而重言和双声叠韵正是汉语音乐性的基石,是诗歌得以成为“诗歌”的韵律基因。  相似文献   

4.
杨琳 《教育艺术》2008,(1):33-33
唐诗和宋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灿烂最为辉煌的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因此,对诗词的鉴赏就成为我们继承传统灿烂文化必备的素质之一.而要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就必须先弄清楚诗歌中常见的“虚”“实”的问题。笔者对诗歌情有独钟,现就一点诗词鉴赏的感悟谈出来。与爱好诗词和想鉴赏、玩味诗歌的朋友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5.
“水”在自然界中是一种普通的物质。但在中国文化中,“水”却为一种“有意味”的文化意象。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国风》爱情诗中更是直接而频繁的出现,以至影响到后世文学,形成中国文化独特的水文化现象。在《诗经·国风》爱情诗中,“水”作为一种意象,它蕴含了哪几种审美情感,下面试析。  相似文献   

6.
从分析“文化决定论”切入,强调在汉语诗歌活动中,遵循人文逻辑对“汉语文化共享体”的认同,不同于依循泛政治化逻辑对“想象的政治共同体”的认同,而汉语诗歌一个世纪的现代化进程,所缺失的正是对“汉语文化共享体”的自觉认同,及与之相应的对“与汉语形式不可剥离的精神”的真切体认,这双重缺失,与把汉语诗歌语言同质化为西方语言、工具语言互为因果。在全球化的境遇中,超越“文化决定论”,在诗歌活动中重建“汉语文化共享体”的立足点,是文化多样性及与之相应的人类精神的无限丰富性。  相似文献   

7.
谢静 《考试周刊》2013,(88):39-39
中国自古至今就是文化强国.中华民族最大的凝聚力就在于中华文化。文化在中国有代宗教的意义,无数文人墨客无不景仰。作者所在的教研组本学期增加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力图让学生走近历史,从常识这个角度了解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本次课从古代称谓习惯、各年龄段称呼、历法与纪时、学校与书院、科举等方面进行讲解,但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我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多不解.缺乏兴趣。只有从学生熟知的人和事入手讲解,学生才表露出学习的兴趣。本文主要分析了学习古代文化常识的意义.及技校生对于古代文化常识缺失的原因.并从课堂教学角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被后世喻为“诗圣“,其诗歌被喻为“诗史”。杜甫诗歌在艺术上的造诣,是后人顶礼膜拜的对象。然而,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并非仅仅体现在杜诗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上,更重要的体现在杜诗所蕴涵的懦家文化内涵和深广的人文精神。杜甫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士”.在他身上折射出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鲍照以其突出的乐府诗创作成就在“元嘉三大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乐府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于“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外.又不乏儿女情长的艳情之作。这类艳情乐府诗题材艳冶,词句雕琢,其形成既受民间文化吴声西曲的影响,又与他的仕宦生涯有密切关系。鲍照具有强烈的功名进取之心,而一介文学侍从的特殊身份又使其艳情乐府诗歌蕴含了异常复杂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0.
网络传媒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发展有巨大的重塑作用.通过对近几年我国彝族年的网络报道追踪调查,发现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网铬传媒的“显微镜”下逐渐发生着蜕变,这其中既有“因网络”而“变文化”的被动文化重塑,也有“因文化变”而“显于网络”的文化诉求.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开放性”与“文化资源重新配置”等特性,为各种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展示空间,成为各类文化的“自我抒写者”书写个人见解的新式平台,同时,增进了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网络传媒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一方面,网络传媒可以帮助更广泛受众更深刻地理解、传播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某些少数民族文化之精髓无形中被消解殆尽,最后成为“象征的符号文化”.  相似文献   

11.
就中国当下诗歌的现状而言,诗歌标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标准本身,在于标准本身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文化中介和文化场域的缺乏。在这样的情况下,诗歌领域和诗歌标准具有一种“江湖化”的性质。因此,在诗歌的文化存在与文化生态方面,从“江湖化”走向“政治化”,才是诗歌标准问题解决的首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澜沧江”作为一个诗歌语汇,曾集中地出现在《永昌府文征》“诗录”所收录的古代永昌诗歌中。阅读和分析这一类“澜沧江诗歌”,可以看出诗歌中的澜沧江除了地理上的含义以外,还包含了作为“文化界河”的文化意义,在诗歌中表现为从个人到群体的“文化震撼”,可以感受到文化交流和传播过程中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3.
杨海岭 《学语文》2012,(1):45-46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巅峰之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五千年博大精深文化的积淀。学习古诗词,可以穿越时空和古代圣贤对话,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的学习有明确的要求:“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步鉴赏古诗词。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当下.很多学生对古诗歌却敬而畏之,鉴赏起来往往无从下手,思绪混乱,赏析的语言不伦不类。在感叹学生文化素养、审美品位下滑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反思我们诗歌鉴赏的复习指导方法:中考是从哪些角度来考查诗歌赏析?我们究竟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哪些有关诗歌的知识点?如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图画美、情感美和哲理美?  相似文献   

14.
反文化是新生代诗歌的重要特征,“语言还原”是反文化的核心。本文认为个体存在受制于语言、受制于文化、受制于社会,在既定的文化环境里反文化也是一种文化,新生代诗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它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5.
崔瑞 《陕西教育》2011,(7):71-71
学生学习古典诗歌.主要是为了让他们学会欣赏美.从而培养其审美情趣。如此一来.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下面就从三个方面论述小学古典诗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把握作品中的“虚”“实”关系虚实相生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段.也是客观事物的辩证规律在文艺创作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一、丰富的中国诗歌文化 诗歌是运用精炼、形象、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的语言,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出独特的意境,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被视为文学中最高最美的艺术,犹如音乐中的钢琴、舞蹈中的芭蕾、体育中的足球,是一种极为精致的艺术。我国是诗的国度,在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诗歌这个艺术宝库一直散发着熠熠的光芒。《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国风”,思想和艺术价值都非常高。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诗人,对形成中国诗歌寄兴遥深、含蓄蕴藉的风貌起了重大作用。诗歌发展到了汉代,有了长足的进步,成就最高的是乐府诗,这些乐府诗,风格各不相同。建安诗风慷慨悲壮,太康诗风缛丽繁富,南朝诗歌文词清丽、情致宛转,北朝诗歌则多豪放之声。到了唐朝,诗歌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对传统诗歌“纵的继承”和对欧美诗歌“横的移植”,由此成就了中国新诗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诗歌角色。面对世界的向外姿态、面对现实的向下姿态以及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是中国诗歌在全球化时代所扮演的文化角色。在诗歌存在方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诗歌扮演了新的文化角色。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诗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承受的“非诗”的负载实在太多。文艺理论上的各式各样的“论”,各式各样的“主义”,使诗歌疲于应付这些需要,弄得六神无主,至于诗的本体特征究竟是什么,反倒无关重要了。新时期诗歌领域,追赶“主义”新潮,吃了苦头,也出现过一些偏差。困扰文学创作的,还有个“文化”问题。渗透在诗歌中的文化,应该是一种超越于狭隘地表文化的大文化,是一种笼罩全篇的氛围,一种深层次的意蕴。如果把地域文化的表面现象,放到作品中去展览,使艺术创作混同于考古学与民俗学,反倒是破坏了文化,没有文化了。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的文化心态、文学观念深受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影响,其诗歌中工业文明与古典审美理想的冲突,以及他在基督教与古典人格理想的整合中,诗歌所呈现的审美特质,无不昭示着其文化观念变迁的思路及其局限:前期的闻一多存在盲目崇拜传统文化,敌视西方文化的“偏差”;后期的闻一多又产生了过分美化西方文化,粗暴对待传统文化的“偏差”。其“偏差”的背后,是一种徘徊在政治立场和学术立场之间的焦虑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20.
刘影 《考试周刊》2011,(86):34-35
作者运用文献资料法,认识了我国篮球文化实行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通过进一步阐释篮球文化的内涵.清楚了我国传统文化与篮球文化之间的联系.同时对如何正确处理我国篮球文化国际化过程中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作了阐述,分析认为:篮球文化的国际化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本着“冲突”与“共存”的原则,“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篮球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