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文] 房生直温与予二弟游,皆好学.予病其确也,思所以休息之者.得木局①,隆其中而规焉,其下方以直;置棋二十有四,贵者半,贱者半,贵曰“上”,贱曰“下”,咸自第一至十二,下者二乃敌一,用朱墨以别焉.房于是取二毫如其第书之.既而抵戏②者二人,则视其贱者而贱之,贵者而贵之.其使之击触也,必先贱者,不得已而使贵者,则皆慄焉惛焉③,亦鲜克以中.其获也,得朱焉则若有余,得墨焉则若不足.  相似文献   

2.
姜钰 《学语文》2006,(5):19-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教育警句。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把这句话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也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优点而学习,看到短处而改正自己’。”李泽厚还援引朱熹《四书章句集解》:“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之师也。尹氏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李泽厚对于朱熹执意为“三人”说并不满意,认为朱熹在这里…  相似文献   

3.
说“生祠”     
《五人墓碑记》中说:"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其中提到的"魏阉废祠",即为太监魏忠贤所建造的"生祠"。祠,即祠堂,生祠就是为活着的人所立的"纪念馆",或设塑像画像,或立姓名牌、立碑,像祀神那样供奉。  相似文献   

4.
《为学》中有一处议论:“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这种“人之立志”的议论不符合上文所叙述的关于蜀之鄙二僧朝南海的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且与全文的论题也不符。先说议论与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不符。故事谈到蜀之鄙二僧都有一个去南海  相似文献   

5.
①书非惜不能读也。②子不闻藏书者平?③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夭子读书者有几?④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⑤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老无论焉。⑤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①非天人之物而强做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吴。”③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庆藏焉,曰“始俟异日观”云尔。袁枚《黄生借书说》)则纯题]1.“祖父积”中的“祖父”是指()A祖上B.爷爷C.祖父、父亲D.祖宗2.分别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词性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J①然天…  相似文献   

6.
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焉,此帷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选自《问说》) [注释] 1.安:妥当。 2、几无:差不多没有。 3.心术:此指品德。 [练习] 一、给加横线的句子加标点。二、“狎”字在字典中有四个义项.你认为文中  相似文献   

7.
本年雙十節適值國民政府工商部舉行中華全國國貨展覽會,而我教育与職業雜誌又發行專號焉。職業教育為吾儕夙所究心之一問題,其与國貨关係果何若;當此倡導國貨之時,其间關係之點誠不可不細論之。吾國物產至為豐富,以此種種之天產,種植焉,加工焉,運輸焉,採伐焉,開掘焉,捕捉焉,而致之於市場,乃曰資,乃曰國貨。有天產不足以為貨,必盡人為之方法,有市場上之價值,而後為貨。而所謂人為之方法者,其包含至廣,且繁,盡全國之人終歲努  相似文献   

8.
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相似文献   

9.
【原文】 游万柳堂记 刘大魁 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  相似文献   

10.
元朝袁桷谈读书体会时说:“予少时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旁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不敢望,其失懦而无立;纂录故实,一未终而屡改瑞,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超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  相似文献   

11.
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随①。今有二人焉②,皆有百里之适③。一人鸡鸣而驾,马瘠④车敝,憩⑤于涂者数焉⑥,则穷日之力,未必能至。一人日中而驾,马良车驶⑦,其行不息,吾知其必先于鸡鸣者矣。故夫⑧车马者,质也;作辍,其勤堕⑨也。  相似文献   

12.
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①.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②答日:"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相似文献   

13.
韩愈的《画记》,是我国古代记述散文的佳作。梁任公推它是昌黎集中第一杰作。林琴南也极推崇这篇《画记》,说它笔法生峭,整齐多变,具见匠心,的确这篇《画记》在写作方法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从今年的高考成绩看,我们有许多高中毕业生。还不善于看图写文,看看韩愈是怎样记画的,也可以从中取得借鉴。原文不长,“记画”部分共四段,如下:"骑而立者五人;骑而被甲载兵立者十人;一人骑执大旗前立;骑而被甲载兵行,且下牵马者十人;骑且负者二人;骑执器者二人;骑拥田犬者一人;骑而牵者二人;骑商驱者三人;执羁靮立者二人;骑而下,倚马臂隼而立者一人;骑而驱涉者二人。徒而驱牧者二人;坐而指使者一人;甲冑手弓矢(钅夫)(?)植者七人;甲冑执帜植者十人;负者七人;偃寝休者二人;甲冑坐睡者一人:方涉者一人;坐而脱足者一人;寒附火者一人;杂执  相似文献   

14.
黄文龙 《学语文》2006,(6):44-45
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  相似文献   

15.
一、古老而崭新的命题 环境与人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关注。从大的社会风气言之:“风者,气也;俗者,习也。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以为性。谓之俗焉。风有薄厚,俗有淳浇,明王之化,当移风使之雅,易俗使之正。是以上之化下,亦为之风焉;民习而行,亦为之俗焉。”(引自刘昼《刘子·风俗》篇)从具体的成长环境言之:“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自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于潞,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引自荀子《劝学》篇)  相似文献   

16.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以喜怒哀乐,本应就是万物都具有的性情。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有感情的。  相似文献   

17.
解读辨害     
虎豹之为害也,则焚山,不顾野人之菽粟;蛟蜃之为害也,则绝流,不顾渔人之钩网。其所全者大,而所去者小也。顺大道而行者,救天下者也;尽规矩而进者,全礼义者也。权济天下,而君臣立,上下正,然后礼义在焉。力不能济于用,而君臣上下之不正,虽抱空器,奚所施设? 是以佐盟津之师,焚山绝济者也;扣马而谏,计菽粟而顾钩网者也。于戏!  相似文献   

18.
尚节亭记     
原文刘基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世衰道微,能以节立…  相似文献   

19.
“焉”字兼词说产生以来,从之者甚众。不仅某些古代汉语语法专著及高校教材大张其说①,而且现行中学课本也广泛采用,影响非浅。似乎“焉”为兼词已成为无可争辩之事实。而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未必就是定论,还有必要进一步商讨。一、从“焉”字兼词说的根基看“焉”字兼词说主要有三种,即:兼“于之(于是、于此)”、兼“于何”、兼“于其间”。三者都是以训诂材料为其立说的基础的。主张“焉”兼“于之”者以杨树达《词诠》为代表,该说直接源自《马氏文通》。《马氏文通·卷  相似文献   

20.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段落,然后回答后面问题。游万柳堂记〔清〕刘大櫆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