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曲惠勤 《学语文》2013,(6):47-47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入选了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两首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见卷首),二词都是李清照词乃至宋词中的杰作.其共同点是以写愁动人,但描写重心和具体特点又有相当大的差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写的是生离之愁、闲愁、有限之愁。这首词作于重阳佳节,此时,李清照已经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在外地为官,夫妻分居,离愁满怀。李清照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明诚叹赏,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寝食者三日夜,得五十阕。  相似文献   

2.
“然”是从古延续下来的一个词,而‘‘然”在古时有的用法、有的身份在现代汉语中或是以另一种方式出现,或是已经不存在了。本文以远方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中国古典名著百部》中齐国晏婴撰写的《晏子春秋》为例,对其中的“然”字词组进行了穷尽式调查,并对其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然”字词组在这里主要是有“然后”、“然则”、“虽然”、“然而”等四大类,而且每一种都有着一些与现代用法不一样的使用特点。  相似文献   

3.
“强悍”一词最早见于《魏书·李苗传》:“陇兵强悍,且群聚无资。”义为“强横勇猛”.多指人。我们检索了二十四史电子版,共发现“强悍”用例22例,其中《魏书》1例、《北史》1例、《新五代史》2例、《新唐书》2例、《宋史》3例、《金史》4例、《元史》3例、《明史》6例。从检索结果可以看出.“强悍”一词使用的频率呈递增趋势。22例中有21例均表示人的强横勇猛,然“强横勇猛”的意义也有了扩大到其他领域的迹象.仅有1例。如:[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沈文田 《语文知识》2005,(10):31-31
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一中有这样一句:“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元.即今之倮然在墓也、”对句中的“僳然”一词.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释为“聚集的样子”,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学作品选》释为“相并相集貌”,阴法鲁主编的《古观止译注》释为“堆积的样子”?结合全来看,笔认为这些解释都不够贴切.  相似文献   

5.
“纤啬”一词,修订本《辞源》注:【纤啬】琐屑、悭吝。《苟子·君道》:“材人:愿憨拘录,计数纤啬,而无敢遗丧,是官人史吏之才也。”《史记》一二九《货殖传》:“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晏几道《小山词》为其毕生文词荟萃与存集,其风格婉约清愁,感怀伤物,托情脱俗。小晏词作自成体系,卓然宗派。周紫芝自云:“予少时酷喜小晏词,”其代表作《小山词》收录了晏几道词作的传世之作,晏几道与北宋初期诸人“各尽其才力,自成一家”(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语)。小山词作的风格素称清新宛转,惯用与借物托情与意象手法,所摹写物事与表达的思想内容之间具有蕴涵与衬托写照的笔法联系。  相似文献   

7.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写情圣手李清照的愁词最是姿态百出,异彩纷呈,其词集《漱玉词》(《四印斋所刻词》本)。离别之怨,相思之苦为南渡前愁词的基本旋律,《醉花阴》是代表;身世之悲,家国之痛为南渡后愁词的主题音乐,《武陵春》是典型。一“、永昼”之愁与瞬间之愁《醉花阴》写从清晨直到深夜难解…  相似文献   

8.
《教育》2008,(10):8-8
《班主任之友》2008年第6期刊载刘良华的文章《班主任群体中的“民间英雄”》提到,到目前为止,班级管理领域至少推出了三个“民间英雄”:一个是魏书生,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工作漫谈》,他的管理经验关键词是“自我管理”与“制度管理”,其本人称之为“民主”和“科学”;一个是李镇西,他的代表作是《爱心与教育》,李镇西的关键词是“爱心”;一个是万玮,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兵法》,其关键词足“计谋”,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像“搞阴谋诡计”,但万玮本人称之为“与学生斗智斗勇”。  相似文献   

9.
张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向被人们所忽视,尤其在论及七言诗的最早起源时,张衡的《四愁诗》一向由于其第一句中的一个“兮”字,无缘于最早的七言诗称号,而被称为骚体诗,本文就张衡的《四愁诗》与屈原《离骚》作出对比,指出两者之间的同异。给出《四愁诗》在诗歌史上的一个恰当的地位,肯定它的极高成就,并且就张衡所处社会环境和张衡自身的性格、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四愁诗》中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10.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相信这样的词句你一定耳熟能详。李清照的词多半写闺情幽怨,笔风含蓄、委婉.但是却有一首风格特殊的豪放之作——《渔家傲》。她用《离骚》《远游》的感情来写小令,不但是五代词中所没有的,就是北宋词中也很少见。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之苦的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在词中诉说了自己的孤独寂寞,表达了急切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li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相似文献   

12.
张孟杰 《学语文》2008,(3):46-46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期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作者也经历了颠沛流离、失去丈夫的痛苦生活。全文就是为了表现作者在经历国殴家亡等一系列重大变故之后的愁苦之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词于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因而显得格外深广与厚重。但文章开始处并未直言其愁,而是巧妙地将内在的情感外化或物化了,  相似文献   

13.
最早背熟的一首词,是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时就有些半懂不懂,上层楼就会有愁?就能够写愁?到底是什么引起词人如此愁绪呢?每当我自己登上家乡并不高的小山,除了有急迫的愿望在密密麻麻的楼群中找到自己的家.便是这些问题不停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而同时萦绕心头不去的那首《登鹳雀楼》读来的味道却是迥然不同。同样是登楼,为什么在不同的诗人这里却是有不同的情绪呢?楼上又有怎样的风景触动诗人敏感而细腻的神经呢?  相似文献   

14.
吴昊 《语文知识》2000,(4):39-39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必得秋霜?”(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其中“明镜”一词,课本未作注解。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和《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在评析此诗时,均理解为诗人揽镜自照,对镜端详,显然是把“明镜”直解为生活中梳妆用的镜子。笔者认为,这样解析欠妥。  相似文献   

15.
选入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教版)的郑愁予的《错误》,论者甚多,教参也提供了多钟解读,然莫衷一是,其面上的关键词是“美丽”和“错误”,而潜在的主题词则是“爱”。  相似文献   

16.
汉人一致称道:孔子《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这是考证孔子《春秋》的重要证据之一。所谓“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是指孔子《春秋》之中有“弑君”之事三十六起,“亡国”之事五十二起。牛鸿恩《“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考实》(载《聊城大学学报》2003年第5、6期)一文,根据他自己给出的主观“界定”,否定这一史实,并称笔者的“选题不具有学术价值”。牛先生不仅对笔者的研究成果表示不屑,而且从根本上否定孔子作《春秋》的历史功绩.实在“背于情理”。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收入了庄子的名篇《逍遥游》(节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教材注释为:“[彼其于世,未数(shuó)数然也]他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数数然,拼命追求的样子。”“数”注音为shuó,笔者认为,此注音有误。正确读音是什么呢“数数然”又为何解释为“拼命追求的样子”呢?现就这两点作如下考辨。“数”,《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汉语大字典》都只  相似文献   

18.
寂寞之愁:“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李清照的愁。读她的词,你能感受到夫亡后孤独寂寞的沉痛,你能感受到国破民伤的悲怆,你甚至能感受到一种透彻骨髓的寒冷。这首《武陵春》写了她的晚年生活,词人此时已52岁,  相似文献   

19.
北宋词人贺铸填有《青玉案》词。词中云:“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写了他在江南梅雨季节里,过着孤独生活的愁闷心情。诗人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连用三个比喻,喻出了“愁”之多、“愁”之深。这种用景色来比喻愁情的写法,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而似乎可以捉摸,贺铸也因这首词妙不可言而被后人誉为“贺梅子”。北宋词人张先,其词多写士大夫诗酒生活和男女爱情。他的词善于描绘一种朦胧美,又特别以描写“影”而著称。他曾有三个写“影”的佳句最为著名:《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归朝歌》:“娇柔懒起,帘压卷花…  相似文献   

20.
《塞翁失马》文中的“其父”一词,老教材的《教学参考书》及新编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都译为“他父亲”。经反复推敲课文,笔者对此解释存有疑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