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听力残疾学生体育教育进行研究.建议:一线的聋生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不断挖掘与聋生体育相关的医学、教育学、运动学、心理学相关知识,掌握聋生体育教育规律,研究适合聋生体育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聋生体育教学水平.鼓励体育教育工作者多进行聋生体育教育科学研究,推动聋生体育教育改革,促进聋生体育教育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经济特区体育迅速发展的5个方面及其原因进行了探索。体育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群众体育初步实现了由行政型向社会型的转变;群众体育、竞技体育迅速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学校体育加快发展;体育经费来源实现了多元化的格局;经济特区体育与港澳、国外体育组织的友好交往扩大。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调查上海市60所中学713名体育免修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发现63.5%的体育免修生参加校外体育活动,在影响体育免修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中,运动损伤是导致中学生体育免修的首要病因。这些结果提示应进一步提高中学对体育免修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这对减少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发生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传统医疗体育项目如太极拳为主的体育保健班教学实验研究,就是探索适合体育免修生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体育师友》2019,(2):38-40
体育术科考试对体育生来讲意义重大,体育术科考试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能否考上理想大学。对于体育生来讲,考前焦虑是指体育生在体育高考测试之前,对当前的或预计的具有潜在性威胁的情境产生的一种担忧反应。文章利用个案工作方法对体育生考前焦虑问题进行干预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5.
定量负荷运动下体育生与非体育生心率变异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育生与非体育生在定量负荷运动中心率变异性指标是否有差异,为提高大学生的心脏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山西师范大学体育专业女生15名,非体育专业15名,分别进行安静状态下、定量负荷运动过程中、运动后恢复期的HRV测试,应用MEGA心率变异性仪器进行记录与分析.结果:在安静状态下体育生心率变异性大于非体育生,但没有显著差异;在运动过程中,非体育生迷走神经降低程度大于体育生,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在运动后恢复期,非体育生交感神经张力大于体育生,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体育生的心率变异性大于非体育生,非体育生要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高校体育生的兼职特征,加强对体育生兼职管理和指导,本文采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粤西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从事兼职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增加社会能见度是体育生选择兼职工作的主因,兼职有利于体育生提前融入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实现自身价值;体育生兼职存在与专业的相关度低,"工"大于"酬",权益保护意识薄弱等诸多问题;建议高校将学生兼职纳入学校管理职责范畴。  相似文献   

7.
体育边缘生,可以理解为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小学体育边缘生在体育课堂上主要表现在缺乏学习兴趣、纪律性差、体育能力差、身体素质低、意志品质薄弱、自卑感强烈等方面,久而久之,有的学生甚至沦为“问题学生”。这给体育教学工作带来了阻碍,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体育边缘生进行激活。  相似文献   

8.
为了从外显层面上验证体育生文化课学习刻板印象的存在性,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验方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外显体育生文化课学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显示:所有被试总体上存在外显体育生文化课学习刻板印象。第一,非体育生被试者更倾向于使用刻苦、聪明、勤奋等褒义词来形容非体育生文化课学习,而使用厌学、吃力、落后等贬义词来形容体育生文化课学习;第二,体育生被试者描绘体育生文化课学习的褒义形容词与描绘非体育生文化课学习的褒义形容词之间、描绘体育生文化课学习的贬义形容词与描绘非体育生文化课学习的贬义形容词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选择性注意的差异,评价d2注意力测验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d2注意力测验对71名体育专业大学生(健美操专业21人、篮球专业30人、羽毛球专业20人)和55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体育生在d2测验违规错误率上显著低于非体育生,但在任务完成量、集中程度、遗漏错误率上差异不显著。三组不同运动项目的体育生在遗漏错误率上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羽毛球组和篮球组体育生在遗漏错误率上显著低于健美组,篮球组显著低于健美组;在任务完成总量,集中程度,违规错误率上不同项目体育生的成绩差异不显著。结论体育生的选择性注意能力优于非体育生,不同运动项目体育生选择性注意能力存在差异。d2注意力测验在运动训练中具有较为有效的选择性注意的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课外民族传统体育是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在课外的延续和补充,其中包括大众型的各类群体性活动和水平较高的运动代表队。文章根据区域分布,在我国华北、华东、东北、华中、西南、西北、华南、港澳等八个区域,以全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及部分省市直属高校为范围选取了38所高校,对其课外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并针对开展现状提出今后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在校选项学习健美操课尽管只是一个阶段 ,其教学目的着眼点应是终生体育教育和健身手段方法的教学。教师对这一教学改革指导思想的重视程度 ,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健美操课教学目的、任务的理解与熟练掌握并能作为自己终生健身锻炼的一种手段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体育应采用围绕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现代教学方法。本文从转变观念 ,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体育兴趣 ,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及克服阻碍教学的诸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剖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冰雪文化作为东北地区的标志性文化代表,能够满足大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综合素质和探究时尚体育文化的生理、心理需求,促进和谐校园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并引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方向。从冰雪文化的基本概念入手,对东北地区高校构建冰雪文化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从高度重视、明确方向、富有特色等方面对东北地区高校如何加强冰雪文化的建设途径提出构思,为完善高校冰雪文化构建,丰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提供借鉴,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黄杰聪 《体育科技》2010,31(1):67-71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对广西高校在培养高水平足球运动员的现状、生源质量、招生机制、教练员队伍业务水平、学训矛盾和政策的导向以及经费设施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西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应注意以下方面:提高管理层重视程度,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充分发挥社会和市场作用,解决培养经费短缺问题,改革并完善招生考试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学训体系,加强对高校足球教练员的培训和学习。  相似文献   

15.
对辽宁省中学生足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辽宁省中学生足球运动开展情况的调查访问 ,针对中学生业余足球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并提出今后改革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刘青 《体育学刊》2003,10(1):93-94
通过对影响学生体育课堂创新因素的分析,提出了通过改善教学环境、改革体育课程等方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大力实施创新教育,使广大学生在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自觉与不自觉地接受创新教育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体育统计作为体育院校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理论课,其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与理念等模式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方法和体育科研等应用能力。因此,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将以往的纯理论的教学模式向体育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转变,对提高学生的体育统计专业知识,对培养学生的体育统计综合素质与能力应用,对学生将来的体育工作以及体育科研应用能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笔者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和影片解析法 ,在“最优化理论”思想的指导下 ,对学生推铅球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结论 :实验教法对学生掌握正确的推铅球技术 ,提高运动成绩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方面优于常规教法。  相似文献   

19.
对华南理工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活伦  谢志勇  魏平 《体育学刊》2006,13(2):101-103
通过对我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倡“三个自主”的开放型体育课教学,使体育教学活动成为由学生兴趣培养到追求知识技能再到建立终身体育思想的教学过程的回顾与分析。并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身体活动为基本,追求知识为动力,提高体质为根本,终身锻炼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姚为俊 《体育科技》2003,24(2):54-56
通过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 ,分析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各种主客观因素 ,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形成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