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静 《大观周刊》2012,(10):33-33
女性消费一直被女性学者认为是“身体性消费”、“被肢解的消费”,它压迫女性主体性的崛起。然而部分现代女性所认为的“消费的解放”也并没有逃脱父权制度文化的影响。本文以此展开讨论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广告”最先由台湾意识形态广告公司提出,并以此自称其系列广告代表作,其最初闻名于世的文案“手为了袖子而存在,脚为了鞋子而存在,空间为了家具而存在,身体为了衣服而存在,三日不购衣便觉面目可憎,三日不购物便觉灵魂可憎”至今常被人们提起。  相似文献   

3.
高素质的现代新闻工作者要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而学点古代文法很有必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文能宗经,体有六义。”“六义”,即六条写作的要求:一是“情深而不诡”,即感情深挚而不虚假:二是“风清而不杂”,即思想健康而不混乱;三是“事倍而不诞”,即事例真实而不荒诞;四是“义直而不回”,即意义正确而不含糊;五是“体约而不芜”,即风格简练而不芜杂;六是“文丽而不淫”。即吏辞优美而不矫饰。这六条写作标准,既包括了对内容的要求,也包括了对形式的要求.在今天仍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观周刊》2013,(1):15-15
小说《致命的飞翔》是一部重要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作者通过丰富而精致的女性身体意象的书写,展现了现代女性自我关照和反抗的艰难处境。试图在表现女性的身体美学的努力中,确立女性自我的话语方式和审美世界,推动女性身体的解放。  相似文献   

5.
生育APP成为女性提高受孕机会和对身体自决权的重要工具。既有研究关注生殖健康自我追踪中的知识生产及其背后潜在的道德和伦理命题,而对生育APP如何形塑女性备孕过程中的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却相对欠缺。本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访谈的方法,考察生育APP如何通过“身体可见”、“过程可见”和“问题可见”,既赋权用户自我认知又生成技术权力的过程。并认为生育APP促使用户主动认知、自主选择和能动协商,进而生成“认知主体性”、“决策主体性”和“阐释主体性”。对女性备孕过程中自我追踪实践的考察,有助于从人的主体性维度,理解当代数字生命政治中媒介技术的作用,并从权力-知识的关系视角,丰富了生殖健康研究的社会和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6.
钱爱民 《声屏世界》2007,(12):43-43
作家林语堂说过:“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而有了幽默的滋润,人们就能笑对一切,把生活中所有的不快和烦恼统统抛掉。比如,没有生病的时候人们常说“人是累不死的“,可当卧病在床才终于知道要珍惜身体,这反而是“因祸得福”,自然就毋须烦躁;又如,出了机械故障,当别人埋怨无法坐电梯时,你就想正好可以爬楼当锻炼,自然也就心平气和了。所以,幽默滋润也是需要刻意而为的。在这一方面,新闻媒介应该多起“鼓与呼”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幽默     
《大观周刊》2010,(47):58-58
他她篇 区别 甲:“婚前的女性和婚后的女性有什么区别?” 乙:“婚前的女性发火时扔鲜花。婚后的女性发火时扔花瓶。” 甲:“为什么呢?” 乙:“很简单,因为婚后的男人不送花。”  相似文献   

8.
刘云 《新闻传播》2013,(6):175-176
现代消费文化使女性身体的物化倾向愈发明显,而这一趋势在作为大众文化心理诉求重要承载者的广告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阐释。本文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了现代广告中女性身体审美观物化倾向的几种表达路径,指出它反映的是女性在社会中作为被定义对象的"客体性别"存在的现实。  相似文献   

9.
答案颇让人意外——影视编剧们常用来塑造强硬角色的台词,如今在现实中,确定无疑地从一位女性嘴里飘了出来。这个时候的陈丹有种现身说法的殷切,她的神情在透露一种讯息:我心目中的现代女性,就是这个样子的。  相似文献   

10.
杨东东 《新闻世界》2012,(10):166-167
分析《中国达人秀》节目文本,本文认为两性评委的性别观念有以下特点:对女性身体的态度为“好奇窥伺”与“好心安慰”,对女性的婚恋建议为“做个好妻子”与“等个好丈夫”,对孩子存在“难言爱护生命”与“忍痛爱护梦想”的预设话语;同时,在与不同阶层女选手对话时,缺乏设身处地的观照。  相似文献   

11.
常说常新的女友哲学——读《女友》“女友哲学”栏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传媒》1998,(2)
常说常新的女友哲学——读《女友》“女友哲学”栏目文/曹卫兵歌德有诗云:“永恒的女性,引我们上升”。意思是说,只有纯洁无私的女性之爱,才能将我们的灵魂导入崇高的境界。大概是受此哲言的影响吧,笔者一向崇拜女性,尊重女性,《女友》自然成为笔者这个“男人的朋...  相似文献   

12.
数字媒介时代农村女性“可见性”的生产是她们与数字平台之间动态协商和资源争夺的结果。一方面,数字平台赋予农村女性组织和管理自我可见性的权利,农村女性博主以身体作为“入场”的可支配资源,以自身的视觉逻辑积极开展身体叙事,在交往和抗争中展现与自然互构的粗粝身体;另一方面,数字平台仍以或隐或显的方式操纵着她们的身体呈现,并通过强调“自我赋权”叙事,将普遍的个体困境与系统性的结构问题相分离。由此,为平台所监视的身体成为自我规训的产物、消费社会中的身体沦为可获利的商品、性别文化中的身体难逃主流的性别秩序、城乡二元结构下的身体仍需接受城市群体的想象与裁剪。  相似文献   

13.
《新闻导刊》2007,(4):53-54
1,对有身体伤疾的人士不使用“残废人”、“独眼龙”、“瞎子”、“聋子”、“傻子”、“呆子”、“弱智”等蔑称,而应使用“残疾人”、“盲人”、“聋人”、“智力障碍者”等词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研究以美形技术平台“新氧”为观察田野,使用线上、线下民族志相结合的方法,将赛博格女性主义的“技术—性别”观作为理论切入,聚焦数字时代的技术凝视如何嵌入美形技术平台,通过技术接入与设置规训女性身体,生产新的技术—性别权力关系。研究发现:数字时代技术凝视成为美形技术平台中的权力主体,借助技术逻辑以自由、科学的身体话语,遮蔽了美形技术的女性身体“负权”。男性凝视和西方凝视隐蔽地编制进平台技术规则,通过科学技术合理性和资本合法性间接制定技术的接入与设置规则。技术并未成为赋权“赛博格”的解放性力量,反而通过其复杂的凝视机制驯服了“赛博格”。  相似文献   

15.
某杂志中有一篇文章,谈及作者参与发展新华社电视报道的事。文章最后写道:前路漫漫,我们期待着“蓦然回首”时,新华社电视音像事业的一片“灯火阑珊”!这里的“阑珊”,与作者的本意正好相反。作者的本意,是祝愿新华社电视音像事业的前景辉煌灿烂,而“阑珊”是“衰落、稀少”的意思,岂不是大相径庭!像此类意与愿违的用词,在新闻作品中屡有出现,盖因作者或编者对词义的误解或不求甚解。如,“七月流火”的本意是暑热开始消退,但是常被人用来形容天气酷热。又如,“差强人意”本指大体上还能够令人满意,但常被人误用为“不太行”…  相似文献   

16.
厨房女人     
男人对理想妻子的要求多少年没改变过:入得睡房,出得厅堂.下得厨房。现代的女性,有入得睡房的风情和出得厅堂的见识者并不少,而想找一个下得厨房的女人就不容易了,有的是不能,有的是不愿。现代城市餐馆林立,想吃什么根本无需自己亲自操劳。  相似文献   

17.
《大观周刊》2010,(29):35-35
玛莉亚妇科专家语录: 内分泌失调对女性朋友的身体和精神都是极大的危害:内分泌失调现象,在女性中普遍存在,因此而引发的各种妇科疾病,给女性朋友带来了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更为严重的甚至威胁到女性的健康和生命,  相似文献   

18.
“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想看”,这是好多记者撰写经济报道所遭遇的尴尬,而艾丰的经济报道却很动人:外行爱看,因为他以一种最易接受的形式突破了外行想看而不敢看的畏惧心理壁垒;内行爱读,因为他发现了内行有时也未能察觉的新视点。艾丰写的经济述评充满真知灼见,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许多作品给人以常读常新的感觉,给“新闻是易碎品”的结论以一种新的思索。本篇笔者着重从思维分析角度试图剖析艾丰经济报道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当前情感剧中涌现出大量新型的女性形象。她们事业成功,经济独立,对爱情和家庭有着鲜明的要求和判断。但这些女性的坚强勇敢、独立自主往往是暂时的。在关键时刻,女性总不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不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事业成功或家庭幸福。而另一类事业或家庭成功的“女强人”,只是性别为女性的“男性形象”。她们展现的是男性标准。这两类女性人物实质上展现出一种“伪女性意识”。即:女性表面上拥有自我意识,实质上处处依附于男性、从属于男性、以男性为标准。  相似文献   

20.
人体百病不生的玄机,古人早已知晓。先贤说:“气血盈,则百病而不生。” 人体健康最重要的就是“气血”二字,我们身体的一切疾病,都是气血出现问题而导致的。小到发烧、感冒,大到肿瘤、血栓,这些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都是气血不畅、气血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