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这个"上帝已死"和"为世界除魅"的时代,人人生而自由,没有谁会再相信一种普世存在的道德和终极信仰,人类在不断追求进步中走向虚无。现代文明加剧了彼此之间的隔膜,每个人似乎都陷入了彷徨又孤独的苦闷境地。对中国五四时期以来的知识分子们来说,孤独苦闷感更是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们。其中独树一帜的沈从文,在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中,由于特殊的经历背景使他的孤独情结相比同时期的其他许多作家更持久,也更深刻。这种孤独情结深深地影响了沈从文的人生以及创作。  相似文献   

2.
作者看合 西方文坛推崇他是上世纪最佳作家之一,他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他创作勤奋,但并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工作之余的创作是他寄托思想感情和排谴忧郁苦闷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理解     
有一个孤独的人,他告诉了我他的苦闷、烦恼,以及忧郁。他说世人不能理解他。他只希望得到我的理解。晚上,我们喝酒,我尽一切努力去理解他——然而不能。于是我“煞有介事”地“教导”他一番。我给  相似文献   

4.
在郁达夫小说中总有一个清瘦孤独,而又含着淡淡忧郁的男性知识青年形象,被统称为"零余者"。本文试图从那个时代中他们"社会的苦闷"、"性的苦闷"、"生的苦闷"三个层面来分析零余者形象背后作者郁达夫的影子,以此来分析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的"自叙"性特点。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创作总是与他的生命状态联结在一起的,《呐喊》、《彷徨》、《野草》都是创作于作家生命中苦闷、孤独的时候。完成于鲁迅生命最后历程的《故事新编》必然与他晚年的心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历时13年之久的创作历程也必然反映了鲁迅对某种创作道路的执著探索,这条道路是不同于《呐喊》、《彷徨》的一条新的创作道路。其整体风格庄严而又荒诞,突出体现了鲁迅观察人生世相的特殊眼光,不仅是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也是他借以突围生命困境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母子间的关系具有个案研究的特殊性。他与母亲间的矛盾与纠葛可以在他包括”自传“的创作文字中得到反映的指认。在郁达夫的早年生活中,他对贫困与孤独的感知、承受与扩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通过母亲来承当和传达的,并始终与作家生的苦闷与经济上的压迫纠结在一起,既影响着郁达夫的创作活动,亦左右着他的个性心理气质的生成与确定。  相似文献   

7.
探讨郁达夫前期美学思想的总体倾向和主要特色。首先在他那较为复杂的创作中,占其主导地位的思想倾向是:浪漫主义的美学倾向──“自白的”叙事文学和现代主义的部分影响。其次是,他的创作思想的主要特点是赤裸裸的内心自我解剖──“表现论”(感情的自然流露,自叙传);伤感的病态内心生活──现代主义的感伤情调;忧郁情绪的自我发泄──“零余者”的悲苦遭遇、寂寞境地、孤独心灵及其灵与肉的冲突的大量描写。最后,阐述了郁达夫早期创作的社会意义及忧郁悲伤之美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8.
杨琪琦  王冬云 《文教资料》2020,(1):33-34,51
曹禺是中国现当代最著名的话剧家,他的成功与生命体验密切相关,其生命体验主要表现为孤独体验、愧疚体验、生离死别体验与爱情体验。其中孤独体验直接奠定曹禺话剧苦闷风格的基础,愧疚体验、生死离别体验、爱情体验成为曹禺话剧创作的素材,这些体验对话剧作品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等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孤独的哲学     
孤独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是“非理性”的存在。哲学的孤独指人的本真自我。人就是孤独者。孤独就是个性,就是主观性。但人类追求“合群的自大”。这是试图逃避孤独与责任。人的创造力乃是孤独的升华。情感上的孤独是有待克服的消极情绪,而形而上学的孤独则是创造的原动力。孤独使人异于他人,这使他从根本上“做人”。诗人是苦闷的,哲人是孤独的。苦闷因孤独而生发,孤独借苦闷而增益。古之君子视“烦”、“寂”为非苦境,而乃常境也(刘熙载)。其实普通人也如此。但哲人的孤独不是不容人,而乃反省自己存在时的孤寂深沉。“孤雁叫,叫人怎睡?一声…  相似文献   

10.
孤独是人类生活中独特的精神现象。鲁迅再现了浅层次的孤独,揭示出旧中国麻木、冷漠的国民性;展示与解剖了高层次的思想和人格孤独,表现了救赎自我与拯救社会的孤独与苦闷。鲁迅作品中的孤独意识所具有的人道主义关怀和知识分子情结对当代学创作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