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香」的由来及典故孔祥光书是知识的宝库,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发出来的异彩。人们在社会生活交往和交谈中,常常谈到某某人出身“书香之家”,某某人家是“书香门第”,就对其十分羡慕、景仰和钦佩,以至刮目相看。认为这些“书香”...  相似文献   

2.
“上级的地址、姓名我知道,下级的地址、姓名我也知道,但这是我们共产党的秘密,决不能告诉你们”;“假如我有百次、千次甚至万次生命,我也要毫不保留地献给我们伟大的党……”  相似文献   

3.
“47年前农历正月15日那天中午,我降生在赣东古城的一个教师家庭。”万纪元的故事从这里开始。“听老人说,我刚生下来的时候右手老是往怀里缩,吓得外婆惊叫:“这孩子手怎么是拐的!”又有人说我是元宵节赶出来闹龙灯的,长大必爱闹腾。的确,我从不安分。我上树抓知了,抓金金虫,为此,从树上掉下来,真的摔断了右手,是用童子尿和着草药接好的。”虽然我极不愿意打断万纪元的故事,但是,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他,还是有必要的。万纪元,现任职于“中国对外展览交流中心”,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令人好奇地是,这位副局级干部还热爱艺术。他会用刮刀和颜料在画布上涂抹堆砌,他曾经是一位职业画家,现在仍非常渴望再次成为职业画家!万纪元是从农村来的,他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是在农村、在省城度过的,艰苦的生活经历是对他意志、毅力严格的考验与锻炼,也给了他一生受用不尽的营养。“我爱幻想,幻想寻找月宫的白兔。我神秘地告诉同伴上天的途径:我把你抱起来离开地面,你又把我抱起来离开地面,抱来抱去,我们就能上天。”万纪元的故事在继续。——小时候的我常生病,闹惊吓,外婆拉着我的手在街上为我叫魂:“元元呀,归来哟,归来吃饭哟……”我奇怪:“我不是在这里吗?”上幼儿园了,...  相似文献   

4.
我们追求幸福齐力编译一天,我问弟弟:“你幸福吗?”他说,“是的。不,要看你指的是什么。”“请告诉我,”我说,“你最近一次感觉到幸福是在什么时候?”“在1967年4月。”他说。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对生活采取不严肃的态度。弟弟的回答提醒了...  相似文献   

5.
你们亚洲人     
请允许我以一段简短的、关于“我们亚洲人”(We Asians)这一颇富挑衅性的会议主题的思考,作为这次演讲的开始。当人们以英语写作时,常常摆出“我们西方人”这一习惯性的姿态,但现在,我充分意识到这是在新加坡演讲,所以不能从惯常的“我们  相似文献   

6.
我爱汉语     
普悦 《滇中文化》2006,(3):38-38
语言是存在的家.人们以语之家为家。汉语是我们炎皇子孙的母语.是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所使用的语言。我是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我为能学习和使用汉语感到骄傲.更为能传播汉语感到荣幸!  相似文献   

7.
“义门同居”的文化透视黎小龙“义门同居”在中国传统的宗族文化中具有特定的涵义。“同居”,特指聚族而居。同宗同族,数代不析产,不分居。这样孝义之家的世代同居,符合中国封建道德的标准与规范,“世俗嗟美”.官府表彰,旌表门闾,号“义门”。本文意在对历代“义...  相似文献   

8.
公元8世纪基督教会将每年的11月1日定为“万圣节”,以纪念那些圣徒。万圣节的前夜即10月31日,在英语中最初被称为“All Hallows Eve”,随后演变成“Halloween”,也就是人们俗语所说的“鬼节”。基督教信仰流传至中世纪时,传说10月31日这一晚阴阳两界之门是最易被冲破穿越的。亡之灵会光顾生之家。活着的人们届时备下食物以招待祖先及故人,  相似文献   

9.
张凤 《寻根》2003,(4):92-94
何凡先生为联合副刊写的“玻璃垫上”是我们从小爱读的专栏,而林海音女士是许多文坛前辈崇敬的“林先生”、“林阿姨”,我尊称两老为“何凡伯伯”、“海音阿姨”是因他俩是学长的双亲,绍光和我跟她的公子夏烈(祖焯)及媳妇龚明祺都在密西根前后同学。  相似文献   

10.
今年5月27日至6月5日,由马来西亚《南洋商报》主办的吉隆坡首届“国际华文书展”在吉隆坡举行。马来西亚文化、艺术及旅游部副部长陈广才主持了开幕式。他说:“我认为华社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社会。”马来西亚公众对前来参展的中国大陆图书,表现了极大的热情,父母陪子女选书的情景随处可见,有的读者驱车数百公里来书展买书。中国的古典文学和有关教育辅导读物,受到了人们的青睐。退休华语学校教师麦先生说:“中国大陆编写的图书,质量好,而且是简体字,我们爱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新…  相似文献   

11.
皮埃尔告诉妻子,他已邀请公司经理到家里吃晚饭,并让妻子准备晚餐主菜——烤羊腿。妻子说:“亲爱的,你应该知道,我们现在手头拮据,没钱买羊腿。”皮埃尔很尴尬,但很快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对妻子讲:“当我们入席后,你在厨房里故意打翻一只不锈钢的盘子。我就说,‘糟了,我想这是烤羊腿掉在地上了……幸好,还有土豆泥。’老板肯定会体谅我们的。于是,我们就可以用土泥请他了。”请客那天,刚刚喝完开胃酒,厨房里就发出了一个很大的响声。皮埃尔赶紧说:“糟糕,这一定是我太太把烤羊腿弄翻在地上了……幸好我们还有土豆泥。”就在…  相似文献   

12.
狄马 《东方文化》2002,(1):108-110
我曾听到一个笑话,说一个小学语教师课堂提问学生:李白为什么“停杯投箸不能食”?学生答:因为害怕是“毒米”;老师又问:为什么他说“举杯消愁愁更愁”?学生回答:因为喝的是“假酒”,当然会愁上加愁。  相似文献   

13.
一千颗弹子     
万新 《世界文化》2005,(3):35-35
我是一位业余无线电话务员,平时把大量的业余时间都花在鼓捣无线电接收设备和电子器件上了。几个星期之前,我在“电话诉衷肠”节目里听到了“一千颗弹子”的故事。这个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使我陷入了长久的沉思之中。不经意之间,生活教给了我们许多道理。  相似文献   

14.
埃文斯·卡尔逊(EVANSF·CAlll3ON)是中国人民真挚的友人,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从他身上学到许多东西。他比我长18岁,照中国的说法,我们是“忘年交”。在58年前,他同刘白羽、汪洋和我等到共产党领导的华北八路军敌后根据地进行考察,经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5省,行程30X)余公里。我们一同在炮火中穿过敌人的防线,一同过着敌后艰苦的生活,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那时他42岁,我24岁,刘白羽和汪洋比我小一些,所以他以年轻人阿OUNGBOYS)称呼我们,而今天,我这个“年轻人”已经是80多岁的老翁了。值兹纪念他百岁诞…  相似文献   

15.
狮子——马克思:“你把我看作蚂蚁,但是有一天我会成为狮子的。”山泉——恩格斯:“一股汹涌的泉流,呼啸着独自奔出山谷。松树在他面前轰然倒下,它就这样给自己冲出一条大道。我也将和这股山泉一样,给自己开辟一条道路。”蚕——居里夫人:“那些蚕细心地工作着,不懈不怠,令我大受感动,看着它们,我觉得自己跟它们是异物同类……”蜡烛——法拉第:“像蜡烛为人们照亮那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忠诚而踏实地为人类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火炬——萧伯纳:“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举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  相似文献   

16.
五星红旗插上天安门城楼前50个春秋,郭沫若在他的著作以及一些零散的书信言谈中,时常论及孔子和他的学派。这种论及不是随意性的,而是严肃的。他说:“我对于孔子的思想自信还相当有点研究,我不是盲目地崇拜他的人,我也不是盲目地攻击他的人,他是怎样我还他怎样……这是我研究孔子的态度,也是我们研究一切学问应该取的态度呢①”。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如何“还他怎样”的呢? 一、给“混沌的学界”“独创一线”光明 五四运动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反对“精华曰礼教,为吾国伦理政治之根本”的孔教②被视为反封…  相似文献   

17.
来武辉话教育刘路"你问我为什么这样爱教育?因为我本来就是当教师的,我爱人至今还是教师,我岳父搞了一辈子中学教育!""我敬重我们老师,我敬重所有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在我眼里,搞教育的人大都是有奉献精神的人,你说是不是?教师职业是神圣的,这种神圣就在于甘愿...  相似文献   

18.
一、大学与综合素质教育 中外关于“大学”的定义可以举出很多,例如:“大学有大师之渭也”;“大学是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是学者们(教师和学生)合作研讨学术的场所”等等。这些关于“大学”内涵的揭示都有其合理性。当我们进行深层思考,从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认识,就会发现以上的定义都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道歉仪式     
两年前的一个晚上,女儿不在家。我和老公恶吵了一架,我们已经有几年没这样吵了。当时的我伤心极了,感觉婚姻生活已没了希望,接下来便是冷战。三天后。女儿发现家里的气氛有点不对劲,便悄悄问我:“妈妈,这两天你是不是和爸爸吵架?”我矢口否认.不想让她知道。可她说:“那你们为什么不说话?”我只淡淡的说:“累了。”确实心太累了!过了一天,女儿又悄悄地对我说:“妈妈,我问过爸爸了,你们是吵架了!不要生气了,多想想我,好吗?等星期五的晚上,我要为你们主持一个仪式。”  相似文献   

20.
学人寄语     
李学勤 《中国文化》2006,(2):F0002-F0002
“国学热”一词近已风行不少时间,现在升级为“国学火热”,这本应是从事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研究的我们欢喜赞叹的。不过我不得不说,当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述,如就其深度、高度要求,都还不好用“热”来形容。相反的,我倒有一种预感,害怕这种国学之“热”难于持久,甚至弄不好转化为国学的危机。目前有些现象,使我摆不脱这种担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