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吉尔伯特·赖尔是牛津日常语言哲学流派代表人物,他认为哲学问题就是探讨日常语言的用法,而哲学问题所以产生正是由于哲学表达中混淆了日常语言所处的不同范畴.笔者认为,赖尔探讨的其实是语言和事项的关系问题,是承接于维特根斯坦的主题,其不同于大陆哲学的传统,但是依然没有向我们提供新的研究语言的方法和指向.  相似文献   

2.
后期维特根斯坦认为,真正的哲学研究是回归到现实日常世界的哲学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治疗哲学自身疾病并进而摆脱哲学危机。他认为,日常语言完全适用,没有必要构建一套人工理想语言哲学问题产生与日常语言的误用,这些理论曾深刻地影响了以后分析哲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模糊性研究的核心问题是逻辑和语义学应该如何处理模糊语词和概念,但是模糊语义的逻辑解决方案却给自身造成了难以解答的逻辑困难。通过对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研究方法的转变的分析,即从逻辑分析转向语法考察,文章指出模糊语义研究应摆脱对逻辑化的诉求,回归到我们现有的日常语言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有一种观点认为维也纳学派只是维特根斯坦思想的模仿者,本文试图以证实和唯我论的关系这个话题为切入点,讨论中期维氏、石里克和卡尔纳普在这个问题上的异同。由于科学语言是主体间可理解的,那么用来证实的经验陈述绝对不可能是唯我论的表述。他们都认为唯我论将一个形而上意义的"我"作用于经验领域,这样的陈述无法为科学提供经验的意义。但三人的依据却各自不同,石里克从实在的层面、维氏从日常语言的角度,卡尔纳普则立足于物理学语言来否定唯我论。这体现了他们之间的根本差异,维氏从来都不是真正的经验主义者,证实原则只是他从逻辑语言向日常语言过渡的一部分;而维也纳学派则是不折不扣的经验主义者,证实问题一直都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因此他们只是试图用维特根斯坦的理论框架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通常被视为离经叛道的维特根斯坦哲学,似乎已经在颠覆传统哲学的同时,消解了哲学自身。维特根斯坦从语言入手所构筑的不是命题的迷宫,而是对哲学本身的重新解释。他的哲学是有着未来指向的哲学,因而也是包含更多对话可能的哲学。维特根斯坦将哲学规定为一种活动,其通过澄清语言的误用从而避免思想混乱的良苦用心,正说明哲学不仅不会终结,而且会在重生状态中保持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人与人的“游戏”又或者是世界的“图式”?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写道:“命题的总体即是语言”,而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则写遭“我还将把语言和活动——那些和语言编织成一片的活动——所组成的整体称作语言游戏”.本文正是从这两种角度的差异上探讨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自身的转向.  相似文献   

7.
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不仅成功促进了哲学研究的语言转向,同时也使得语言学研究进入了语用研究阶段。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语言研究的核心理论都可以在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中找到思想的源头,这些理论都与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中的语言观,如"语言游戏理论""生活形式""家族相似性""私人语言"等有密切的关系。其实仔细研究发现,其实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是一个语言生态系统,可以很好地解释语言。  相似文献   

8.
维特根斯坦在其前后期哲学中提出了两种迥异的语义理论,前期他把哲学看做通过分析语言来澄清思想的活动,认为哲学最根本的是逻辑,而不是形而上学.后期他注重使用日常语言,强调语言的不同用法和语言的约定性质,把语言看做是人们的一种言语行为,在言语行为中寻求语言的意义.维特根斯坦哲学实现了哲学从认识论向语言的转向,开辟了现代西方哲学前进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文章依据维特根斯坦后期提出的日常语言哲学思想,对大学外语教学进行哲学思考.维氏提出的"语言游戏"理论.把语言看做人类基本的和首要的活动,把语言抽象的分析转向了活生生的语用上来,揭示出语言使用的基本特征.语言游戏又是生活形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语言游戏的是整个文化".维氏哲学理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在大学外语教学中要突出强调语言的使用,突出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10.
综观法和描述法是后期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哲学的方法论部分。综观是对日常语言使用情形的全景式的快照,描述是对日常语言具体使用情况的记忆式的显现。综观是描述性的综观,描述是力求综观的描述;综观可以减少独断的风险,描述让我们看到哲学的平淡无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