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识字教育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苏教版的低段教材中每一册都有两个单独的集中识字单元,对汉字进行归类编排,集中学习,这种编排方式有利于提高识字的效率,增加识字量,但集中识字也有弱点:与阅读分开,孤立地教生字,学生往往“就字论字”,影响书面语言的发展。如何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识字上也得到提高呢?我进行了以下方面的尝试:一、在识字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濡染任何一种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汉字尤其如此。小学生由于受年龄、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对汉字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及汉字的艺术美不甚了解,但对这方面的知识却非常好…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遵循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强调多识字,少写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减轻了学习负担.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但是,新课程的读写分离从另一方面又给识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识字教学成了新课程下教师最头疼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方面提出“认识”和“学会”两种要求;在拼音部分,就让学生及早地接触汉字等,这就为解决“识字”这个“瓶颈”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如人教版教材的识字教学给了广大教师一种新的识字教学理念:开发多通道的识字途径,提倡多认少写,提早阅读。  相似文献   

3.
林纲东 《广西教育》2007,(5A):39-4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但是有些教师在创设“情境”中搞“形而上学”,一些情境的设计牵强附会,以至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明确创设情境的目的,把握情境创设的本质,要使所创设的情境能真正服务学生的学习,不要因形式需要而创设,要因实际需要而创设,要讲求课堂的实效。  相似文献   

4.
过去,总认为只有上语文课、做语文作业才是学习语文。把识字教学局限于语文教学活动中,这是错误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大语文”教学观,要求把语文学习从学科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5.
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体会数学与自然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数学学习对于同学们来说,是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邱祥 《江西教育》2006,(11):25-25
一、通过介绍我国科学技术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卓越贡献不胜枚举,如初中《物理》第二册中阅读材料讲述的古代对杠杆的应用、小孔成像,第三册作业中的曹冲称象,第四册信息链接中的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准确的论述磁偏角等,在上相应的课时可适当加入“四大发明”传到西方并应用比我国迟4-17个世纪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非常强调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发现实际生活中就有许多应用百分数的例子。于是.我设想就利用生活中的这些原汁原味的信息探究百分数的意义。上一堂别开生面的“生活化”的数学课。  相似文献   

8.
谨防课堂教学中的"马太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太效应”是一个来自《圣经》的故事。其大意是人的有些行为有时可能导致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形成“锦上添花”,但不是“雪中送炭”,不是“劫富济贫气而是“劫贫济富”。这个故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时我们的某些行为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导致一些类似使“富的更富,穷的更穷”情况的出现。这种现象有时是违背我们的初衷或本意的,甚至是有害的。在我们学校课堂教学中,也存在此类效应。  相似文献   

9.
张伟 《山东教育》2007,(3):21-21
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一堂《“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研究课结束了。眼看着黑板上醒目的“舍己”“英雄”板书字样,耳听着老师们“这样宣扬老船长舍己为人的英雄主义。会不会引发新的赖宁?孩子们会不会在危急时刻去做无谓牺牲?”的质询话语,我不由地陷入了沉思:我们的教学究竟怎么了?为什么一次普通的教学会引发人们如此多的议论和担忧?  相似文献   

10.
昭通诗人雷平阳在继其诗集《雷平阳诗选》后出版了新诗集《云南记》,并获得了2010年"鲁迅文学奖"。诗集由150首诗组成,分为"蓝"、"流淌"、"隐身术"、"尘土"四卷。现实语境下的当代性书写以及"物态化"的凸显与"意志化"的节制构成了其诗集的主要内容。而有力度的语言以及有策略的书写则构成了其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从题材内容和艺术手法两方面,对《云南记》的创作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这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两点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实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如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小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识字,及早进入利用汉字阅读的阶段。要达到“多识字”的目标.须构建开放的识宁体系,将知识与阅读、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西洋记》中出现的主要被动句进行详尽统计的基础上,对该文献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被”字句参照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和描写,并总结出“被”字句在应用上的一些特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洋记》中的“被”字句基本符合“被”字句历史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写的训练,既是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这实质上就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问题。在数学“生活化”的命题普遍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常常见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了教学内容和素材的“生活化”,却少了“数学味”;另一种情况是有了“数学味”,却少了生活的真实性。那么,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数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大领域。新教材没有单独设立应用题教学单元,而是结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这两个内容出现了解决问题的教学,或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单元。笔者比较过苏教版一至四年级新、老教材上的这些内容。如老教材四年级上册集中学习三步计算应用题和相遇应用题,新教材四年级上册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中安排部分三步计算实际问题,而四年级下册在“混合运算”单元中又安排部分三步计算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中安排相遇问题。由此看来,取消了独立的应用题教学单元,取而代之的是分散的解决问题的教学。虽然两者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方法有所区别,但教学内容的核心却是相同的。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客观存在,也不可能消失。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小学生爱学数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鲜活的经验与真切的体验。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也是孩子们最喜闻乐见的。课程的活动性和开放性让我们的教学有了新的变化,新的突破。然而,在实验过程中,面对新教材,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忽视学生健康情感与态度的培养,使学生的活动拘于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使活动难以真正有效地进行。要使活动真正的“动”起来,则要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生物教学的基本理念是:而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如何才能把这一理念真正落实到生物教学之中呢?经过几年的学习、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应该从探究性学习入手,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根据时代的要求,对中学数学课程进行了新的设计,在力求打好基础的同时,更为学生创设应用实践的空间;同时,更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说是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数学建摸活动对数学的促进作用已得到教育界和数学界的公认,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必须渗透数学应用意识,逐步培养和提高数学建摸能力.在人教版数学《轴对称》这章中的一例模型,在中考和竞赛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