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学史上一篇不朽杰作。主人公阿Q身上体现的“精神胜利法”妇孺皆知,“阿Q精神”成了“自以为是、自我满足”的代名词。然而,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那就是阿Q名称中字母“Q”的读法。  相似文献   

2.
运用新修辞叙事理论把《阿Q正传》剖成阿Q的故事、“我”的故事、鲁迅的故事等三个层面的重新解读,引爆了鲁迅小说巨大的叙事魔力。小说运用精心的叙事策略,不仅完成了对阿Q的批判。而且把民初和“五四”的两代“看客”同时押上了“审判台”,凸显了《阿Q正传》文本的多层批判视角。  相似文献   

3.
阿Q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着力刻划的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关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典型性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而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对于文学典型如何认识的问题,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九五六年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时,何其芳同志在《论阿Q》一文中,在阿Q精神胜利法典型性问题上大胆地提出了新见解。他说:“阿Q性格上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如大家所熟知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阿Q是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  相似文献   

4.
鲁迅于《阿Q正传·序》中提出为“不立德、不立功、不立言、无姓、无名、无籍贯”的备受压迫的阿Q作传,以玩笑的口吻打破了封建传统观念中的“不朽说”、“正名论”和“立传通例”,呈现了现实存在对传统观念的重重悖反,也反映了鲁迅对传统观念进行批判的巧妙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5.
丹纳在《艺术哲学》里大致说过这样的话:艺术反映的是事物凸出的方面。所谓“凸出的方面”就是该艺术作品不同于其他艺术作品的个性。《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艺术作品里成功的一个,阿Q则是先生塑造的人物中成功的一个。阿Q身上凸出的方面就是他的“胜利”,在阿Q并不算长的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里塑造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文学形象——阿Q。长期以来,阿Q因为其性格中展示出来的精神胜利法而成为人们批判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对象。然而,本文另辟蹊径,以事实为基础,从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处世心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等三方面分析了当今社会阿Q精神胜利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对阿Q自我实现途径的分析 ,认为鲁迅先生在小说中揭示了阿Q“人”———“非人”的现实悲剧处境 ,并由此完成了对阿Q及“阿Q们”自我实现方式的否定。  相似文献   

8.
曹聚仁 《教学随笔》2008,(Z1):42-45
关于阿Q的家世,《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先生语焉不详。他只在序文上说:"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胡适之先生的门人们,将来或者能够寻出许多新端绪来。"阿Q兄之为人,我们的确很熟悉;看见了赵太爷的客厅,更可以了解阿Q兄的生活。我们熟知阿Q兄的性格,再推测他的老太爷是怎样怎样的一种  相似文献   

9.
《阿Q正传》自1922年发表至今,已被译成多国文字,究其原因,主要人物阿Q形象的鲜活性应是重要因素。作者鲁迅先生对阿Q的情感态度被概括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也几乎被世人奉为圭臬,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对《阿Q正传》的赏析和审美。但鲁迅先生真的对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吗?  相似文献   

10.
研读鲁迅先生的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先生笔下的阿Q形象。《阿Q正传》作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自1921年发表以后,便轰动了中外文坛,到现在为止已经有近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阿Q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阿Q正传》高度概括地表现出千年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性格的弱点,体现了鲁迅先生“要画出这样的国民的魂灵来”的创作目的,显示了  相似文献   

11.
《阿Q正传》续篇阿Q凭借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一文一举成名。他不仅在中华大地家喻户晓,而且在国外知名度极高,备受人们的关注,据刚从国外归来的梅名兄说:一个蓝眼睛的外国学者认为,阿Q的名字中用了一个中文"阿",用了一个英文"Q",说明阿Q不仅属于  相似文献   

12.
1981年12月初,陈涌同志在巴黎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报告会上宣读的《<阿Q正传>引起的争论》一文中,概括了有关阿Q的主要争论,其中一个,便是“如何评价阿Q对革命的态度问题”,并指出“这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着意见分歧的问题。”这种分歧,至今仍未统一,所以,我这里也想来谈点关于阿Q革命问题的意见。关于阿Q的革命问题,还在鲁迅在世的时候,郑振铎先生就曾提出过怀疑,他说:  相似文献   

13.
自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发表以来,由于其对“精神胜利法”这一现象的精湛概括,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阿Q性格的核心便是“精神胜利法”。但从性格特征的稳定性、主动性来衡量,从阿Q本人的言行来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下面的结论:阿Q的性格核心是投机心理。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从“出生”于世的第一天起就倍受人们的关注,这个承载着鲁迅笔下国民劣根性的人物身上也充斥了令人同情的悲苦情愫。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鲁迅塑造的阿Q无疑是最为经典的文学形象。自《阿Q正传》诞生以来,阿Q的典型性问题就成为人们认识和争论的焦点,“思想的寄植典型”“中国人品性”“共名说”“阶级典型”“人性”说等观点在不同时代曾分别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但随后又遭到质疑。要准确把握阿Q形象的思想内涵与精神实质,不但要从他所处的  相似文献   

16.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是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中对德国诗人拜伦的评价 ,他说拜伦“重独立而爱自由 ,苟奴隶立其前 ,必哀其悲而疾视 ,哀悲所以哀其不幸 ,疾视所以怒其不争……”意思是说 ,拜伦珍视独立 ,热爱自由 ,假使有奴隶站在他面前 ,他总是心中悲伤而又怒目而视。这本是拜伦对奴隶的态度 ,有人便将此说法移植到鲁迅对阿Q的头上。对于“不幸” ,大家没有争议 ,但对阿Q的“不争” ,尽管大多数学者都持赞同态度 ,但也有人持相反意见。譬如 ,阿Q被抓进大牢 ,别人问其进来的原因 ,阿Q爽利地答道 :“因为我想造反 !”这是阿Q的肺腑之…  相似文献   

17.
半个多世纪以来,对《阿Q正传》的评论可谓多矣。但谈论得最多而又众说纷纭的,是阿Q是个什么样的典型问题,以及阿Q的精神负担与革命问题。本文想从阿Q这一形象本身出发,并严格顾及鲁迅当时思想实际,谈谈个人关于这几方面的认识。一、鲁迅为什么写阿Q这个典型回答这一问题,先要搞清阿Q是个什么样的典型。一九二一年《阿Q正传》发表后,就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有谁护短、“犯忌”,或是  相似文献   

18.
阿Q诞生记     
《阿Q正传》(见高中《语》教材第五册)是鲁迅先生最名的作品.被誉为“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美国学夏志清语)。无人不晓的主人公阿Q是鲁迅以惊人的艺术才华塑造出来的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是《现代汉语词典》唯一收入的小说人物词条。在世界各国出版的百科全书和辞书中.都可以查到《阿Q正传》的条目和有关阿Q的评语。阿Q是说不尽、谈不完的典型人物。关于阿Q的诞生,说来还挺有趣的呢。  相似文献   

19.
你知道吗     
第一个为《阿Q正传》作注的是谁《阿Q正传》问世以来,论者纷纭,但出专集注释的,徐懋庸可算是第一家。众所周知,由于“两个口号”的论争,徐懋庸曾是鲁迅先生的论敌。一九三八年,徐懋庸投身延安,以革命实践回答了他并非革命阵营中的闲人。他常常想着鲁迅先生,并计划有系统地注释鲁迅的著作,首先完成的便是《阿Q正传》。此事发端于他与许多青年同志时时讨论鲁迅的作品,有人提议他把对这些作品的意见写出来发表,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对《阿Q正传》作了注释。此注释本于一九四三年七月由华北书店出  相似文献   

20.
我看这“Q”     
鲁迅先生的名作《阿Q正传》被选人高中课本第五册(节选)。在谈到鲁迅先生为什么给故事的主人公阿Q取名“Q”的时候,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备课资料》(第五册)一书,从众多的说法中归纳出以下几种关于“Q”的不同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