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化媒体改变了传统社交格局,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对用户的认知能力也产生着深远影响。本文认为,社会化媒体用户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在参与社交互动过程中能够体现积极的自我认知,虽然用户易受群体情绪感染而呈现非理性状态,但其理性回归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以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罕见疾病的认知特征,建立了罕见疾病的诊断策略,提出了提高罕见疾病诊断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文章简介认知过程、认知风格与认知能力等认知心理规律,分析读者认知心理规律与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关联与互动关系;指出读者的认知心理规律制约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图书馆信息服务影响读者认知心理的发展;在遵循读者的认知心理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图书馆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认知效果的好坏是一则广告能否促成消费者购买的基础。本研究通过控制实验的方法探究了电视广告中商品标识暴露时长与广告认知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对于消费者来说"认知"并不比"理解"容易;商品标识在广告中的暴露时长会影响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适当增加电视广告中商品标识暴露的时长将有助于提高广告的认知效果。  相似文献   

5.
用户信息认知行为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户信息认知行为可分为技能型、规则型和知识型三种类型。信息认知行为是以信息认知能力为依托的 ,其源泉是知识。用户认知行为失误分为偏离与弄错两种 ,其中弄错比偏离对认知行为效果影响更大。参考文献 5。  相似文献   

6.
情报学认知学派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报学认知学派产生自对主流实验室情报学研究的反思,关注人对信息的利用与吸收,强调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认知风格等主观因素在信息的感知、接收及创造活动中的作用.认知学派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研究用户的个体认知特征为主,对认知活动的社会性认识不足;第二阶段开始重视社会或特定领域背景下用户认知特征的研究,提出社会认知观、领域分析、集成式认知信息检索观等新理论.尤其是集成式认知观及相应研究模型,涵盖技术、人类行为及其互动等不同方面,是对面向技术的信息检索与面向用户的信息查寻所作的首次合成研究,亦是当前情报学认知学派有代表性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意义]数字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认知神经研究为揭示内部发生机制提供方法。系统梳理该领域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数字阅读心理活动和认知功能,并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研究设计/方法 ]收集247篇国内外认知神经领域的数字阅读研究,结合已有认知理论,构建数字阅读认知机制框架模型,进而对所收集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结论 /发现]数字阅读认知过程包含注意吸引、识别聚焦、关联推理、学习建构四个阶段。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事件相关电位、眼动追踪的应用,能够求解阅读大脑的运行机制。当前研究虽然形成了一套分析数字阅读认知过程和神经指标的适用方法,但对感官交互影响、脑区功能连接、交流互动因素缺乏系统研究。[创新/价值]从认知过程到神经基础,较为全面地刻画数字阅读认知机制,并分析已有研究的基本脉络和不足之处,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认知情报学作为一门横跨认知科学和情报科学的融合领域,重点研究人们在情报生产及利用等各环节中的认知结构、过程与特点。目前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均属新兴领域,缺乏总结性梳理分析。[方法/过程]本文首先对认知情报学国外发展阶段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补充完善了英格沃森在20世纪末提出的个体认知研究阶段与社会认知研究阶段,并开创性提出了认知计算研究阶段。其次,本文运用可视化手段,对国内相关研究的共引关键词、发展脉络及代表性作者网络展开探索。[结果/结论]通过对上述国内外研究进展的总结,以期激发学界对认知情报学领域的关注与兴趣,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国内相关研究的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认知心理学视角的情报分析过程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过程与知识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两个核心概念,从这两个方面着手研究情报分析过程中的认知心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认知心理学视角的情报分析模型,以期达到提高情报分析过程效率与情报分析产品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比较中美新闻文化中的媒介认知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雷  赵虹 《传媒观察》2007,(11):30-31
针对媒体整合和全球化的媒介环境,媒介认知能力研究已经成为重要的课题。通过对比不同的新闻文化看媒介认知能力,不仅能更清晰地了解不同的新闻文化,而且能更深入地洞悉媒介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1.
战迪 《编辑之友》2016,(10):83-88
作为人类区别于动物本质特征之一的语言,对其生成、理解、驾驭是社会互动的基础,也是传播学的重要关注领域.早在五万年前,人类就已获得了口头语言,而文字语言的出现距今不过5000年的时间.口语文化塑造了社会化内容世代沿袭的传统,造就了社会化主体对长者为先的前喻文化的推崇,也形塑了主客体交往关系的亲密无间.文字语言的发明,不仅促进了人们信息传播与接受的能力跨越时空,更促进了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不断强化.认知传播学研究,更关注以人为核心的语言使用状况,在词语认知、交际心理认知、主体间言语交往认知以及语言与大脑等问题的关系图谱中,寻求语言学与认知传播交叉运用的分析路径.  相似文献   

12.
刘佳  沈旺  李贺 《图书情报工作》2012,56(24):133-136
通过对信息检索认知理论的研究,构建信息检索认知模型。依据信息检索认知模型及认知负荷理论,构建信息检索认知过程中认知负荷结构模型,并提出认知负荷评价的基本框架。通过实证研究,对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认知过程中的认知负荷进行评价并指出其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等数据收集方法,以及统计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等数据分析方法在Coagmento系统上进行了用户协同信息检索实验,旨在考察协同能力和任务类型这两个因素对协同信息检索行为的情境认知、任务认知和协同认知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协同能力强弱对用户的情境认知和协同认知的影响较大,而任务类型不同对用户的任务认知影响较大.协同方式从横向上可分为按内容、角色或二者结合分工;从纵向上可分为动态或静态分工.信息类任务分工最为明确,最适合用协同检索系统来完成;事务类任务分工较难,最不适合用协同检索系统来完成.  相似文献   

14.
从情报认知论的角度出发,研究对读者满意度理论的认知。研究表明,读者满意度是主体的一种主观认知活动,是读者个体的认知与图书馆集体认知的动态交互过程,读者满意度的评价受主体认知的影响。借鉴情报认知交流的基本模型,初步构建读者的基本认知模型。  相似文献   

15.
论认知传播学科的学理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传播学建立在认知与传播两大独立的学科体系之上,借助传统研究丰硕的理论成果,结合加速迭代的时代变革潮流,实现了一种交叉与融合的自觉。一方面,对于该学科形成的历史梳理能够为学科体系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深化认知传播学研究的理论深度;另一方面,借助传统学科的交叉内质为认知传播学的研究进路提供工具支撑将有利于认知传播学未来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伴随通信技术不断更新换代,认知无线网络技术已经逐渐普及开来,将认知无线网络技术同卫星通信有机结合的卫星认知无线网络技术是在通信领域占有举足轻重位置的.该篇文章结合认知技术在卫星通信中的应用想法,以卫星通信对环境缺少掌控能力,智能化的普及程度低等特点展开了一系列的分析.结合认知无线网络技术综合优势,对卫星无线网络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韩隽  李琛 《新闻知识》2012,(5):3-5,8
本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媒介基本认知、新媒体认知与态度、新媒体使用和媒介运用四个方面对西安地区500名党政干部新媒体素养进行问卷调查,科学统计并分析了党政干部对新媒体的认知和使用现状及问题,并从观念更新、培养途径和习惯转变三个角度提出党政干部新媒介认知使用能力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从信息粒度的角度分析了文本分类中出现样本错分的原因,同时结合人类认知方式,提出一种基于信息粒度的交叠类文本分类方法。新方法通过转换描述训练样本集合的粒度空间,对训练样本进行重新划分,加大训练样本之间的差异性,以此增加分类的先验知识;根据人类认知方式的特点,在划分后的训练样本集合上构建层次分类器进行分类。实验中采用了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语料库,定量分析了类交叠程度对分类性能的影响并对新方法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新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分类性能,尤其适合于类交叠程度较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学科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和认知传播学的基本特点,在分析认知传播学形成的学理背景、经济社会背景和传媒背景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创建认知传播学的必然性,明确提出了认知传播学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服务对象以及认知传播学兴起和发展的直接动力.同时,从理论的角度解读了认知文化的科学内涵、影响力以及认知传播学研究对象确立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20.
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档案学科发展的趋势与动力,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及应用能力是档案学研究生必备的素质.但认知不能仅限于对宏观概念的泛泛感知,也不能过分强调对技术细节的精通,而是基于档案学研究与创新的需求,按照一定的层次培养学生对技术原理的理解与辩证分析能力,以及对技术的作用、应用条件、实施工具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