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丽萍 《考试周刊》2013,(84):75-76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因此,我们要注意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追求的目标是在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创造性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标准》中“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谈谈一些体会和做法:  相似文献   

3.
李兆明 《时代教育》2006,(12):94-94
数学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相似文献   

4.
田会茹 《考试周刊》2012,(16):67-67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在七年级这一起始年级落实好新课程的这一理念,科学有效地实施课程改革,关系到这些学生后续学习的质量。根据近几年实施新课程的体会,遵循七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认为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  相似文献   

5.
谭凤斌 《中学教研》2005,(11):14-15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应该把数学知识、人文知识的教学和人文精神培养融为一体,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学生不仅要学会数学知识,更应感受到数学是一种文化.徐利治先生曾指出:“数学教育与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应当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从而既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科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长他们的创造发明能力.”而立足于数学课堂,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数学的文化内涵是营造数学课堂教学文化氛围的基础.本文就初中教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和简要的分析.以下是简要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小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又能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前人的生活经验,而是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追求的目标是在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创造性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一、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激发创新意识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在教学中营造师…  相似文献   

9.
谈彬 《考试周刊》2013,(78):71-71
数学这个学科是既枯燥无味又十分抽象的学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面对课堂集体时应该耐心倾听,并给予激励性评析,这样既有利于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又能达到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方式与新的学习方式逐渐被广大教师理解、接受并付诸实践.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怎样才能上好数学课,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进步,数学成绩有所提高?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者精心准备、精心设计.不但要在教学内容上精益求精,同时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情等方面都要精心设计.通过本人多年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有如下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夏存年 《考试周刊》2011,(66):64-6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数学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尝试,多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快乐,多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为主线,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依据新课标,数学教学应当建树新的教学理念,让书本的数学成为生活的数学,使数学走进生活;让理论的数学成为实践的数学,使学生走出书本;让凝固的数学成为活动的数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相似文献   

15.
张建兰 《广西教育》2007,(9B):20-2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毫无疑问,初中数学作业布置应该充分体现这一指导思想,研究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调整改革传统的思维定势与不良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是我在作业设计中的一些做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新课程标准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  相似文献   

17.
1 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总体目标又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课标》还在设计思路中提到情感与态度是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背离教育的目标,过分地强调数学的逻辑性、严密性和系统性,过于偏重演绎论证,其结果是教师教得十分吃力,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