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孚”在甲骨文里习见,其形体上从倒手状,下为子形。将其隶为“孚”已无异议,但是关于此字的本义,学界比较倾向于“俘虏”说,即为“俘”的初文。但有些学者还是提出了疑问,因此,此字的形本义至今未有一个定论。  相似文献   

2.
字是一个象形字。早期的字形突出了大象长长的鼻子和宽厚的身躯。我国中原地区古代气候温暖,曾经产象。象象。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早期图画文字字的甲骨文字形十分形象,显然是一只人手正在指挥驯化了的大象,让它为人们干活的样子。字的本义是“作”。为 甲骨文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楷书 (繁体) (简体)“象”和“为”@李乐毅  相似文献   

3.
释“兑”     
<正> 《说文》“儿”部曰:“兑,说也。从儿,(?)声。”段玉裁曰:“说者今之悦字。”按,兑为“悦”义,表心理活动,而许氏释形为“从儿(儿即人字)”,形义似不相傅。今考之甲骨文,兑字之形为(?),下部、中部象人将口上仰之形,上部象口呼气之状,其字实为“从人从口从八”会意。人的生理规律,气憋则难受,舒气则悦怿,故训“兑”的本义为“说(悦)”至为确当。  相似文献   

4.
“獭祭鱼”之“祭”,《辞源》及故训皆释为祭祀,供祀,“祭”在甲骨文中无“示”作意符,其字形显示的本文与祭祀无关,而指杀戮,“祭”由杀戮引申而特指杀猎物或牲畜而祭,即血祭,后词义扩大而泛指祭祀,“獭祭鱼”等语例中“祭”表示杀戮,正是该字本义是杀戮的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5.
释"克"     
“克”字的甲骨文形体为兽皮状,而字形最上方似米粒状的小点或一短竖,为兽被杀后口中流出的血状。“克”一词的本义“胜”义,在形体表现时反映的是整个事件的结局,即兽已被杀死,口中吐血且兽皮被剥之状。《说文》“克,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中有关“克”的形体分析和词的本义解释均不确切。  相似文献   

6.
“辛”字的历史十分久远,在甲骨文中便已出现.历来有—些针对“辛”字的研究,但对该字的本义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诸多分歧,意见不一.本文将从字形演变、构造、意义、文化内涵等诸方面对“辛”字进行多方位的考释,并从形旁为“辛”的字、“辛”字甲骨文字形等方面对本义进行具体考察,认为辛字的本义应为“梓”树.  相似文献   

7.
教学答疑     
1.甲骨文就是象形文字吗?初中语文第六册《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一文中说:“殷商时代遗留下来的龟壳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当时使用的象形文字。……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此论不确。我国古代的象形字都是表形文字,甲骨文中确有不少这种字。但是,约有三千五百字单字的甲骨文不都是象形文字,形声字就占百分之二十,它已不是一种原始文字了。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说:“单以甲骨文而论,已经是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系统。后人所谓‘六书’,从文字结构中所看出的六条构成文字的原则,即所谓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出不少的例证。文法也和后代的相同。故中国文字,到了甲骨文时代,毫无疑问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甲骨文中一些文字体现了“意象”的美学特征,本文主要探讨甲骨文中的“意美”和“象美”。  相似文献   

9.
案例一 执教者 大连市第五十八中学 孙丽萍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汉字的演变 ,认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辨认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探究法 ,让学生了解文字演变的复杂过程。3 .情感与价值观。甲骨文是古老的文字 ,汉字由此而来。汉字在世界文字史上独具一格 ,由此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民族的独创精神。4.重点、难点。甲骨文在汉字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识别甲骨文汉字的构字和使用六种方法。5 .教学准备。教师 :教学软件、结绳记事实…  相似文献   

10.
赏画须识画史,赏率亦然。赏字,一般始于对殷商甲骨文字的欣赏。殷商甲骨文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虚文字”,是有可识的汉字以来,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甲骨文最早发现,是在一八九九年,即画家张大千诞生这一年,地点在河南安阳市郊的小屯村,到目前为止,至少发见十万片以上,大都刻在牛骨、龟甲之上。甲骨文字,就线条而言,有细笔,也有粗笔;就结体而言,已显露平衡、整齐、和谐、统一的最初格局;就章法而言,已有浑然一气的感觉;但总体处于书史稚拙阶段。秦前书法,即大篆书法,包括甲骨文字、钟鼎文字、…  相似文献   

11.
甲骨文是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服饰”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甲骨文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有关于“服饰”的文字.文章通过对这些文字的探究来解读其功用,并进一步解读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商王朝百姓崇拜祖先,也崇拜鬼魂和神灵,每逢战争征讨或祛灾庆丰,到生死疾病或婚嫁迎娶,都要通过占卜向鬼神请示,占卜的结果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纛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就叫“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现令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从甲骨文考察,多见“示”字和“宗”字。“示”是男性崇拜的象征,“宗”表示以男性为主体的神灵已经从野外移入室内,象征着祖庙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皮尔斯符号学的象似性研究,就“老”字最初符形与符义之间直接的映像象似性,到符形历时演变中的拟象象似性,到符义网络之间隐喻象似性,进行了归纳总结。在理清了“老”字历时演变中的象似性发展脉络的同时,为探索汉字中的“象”思维,提供了一个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4.
对于甲骨文“鼎”字的本义,学界大都从训诂及甲骨文献角度对其进行阐释。“鼎”字是象形字,有相应的器物可参照,因此应用考古学角度研究器物功用及发展,并将其与“鼎”字相对应,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甲骨文“鼎”字字形■分别依据方鼎及扁足圆鼎所造,此二字的本义亦与其所依据器物用途相关。■字与祭祀相关,而■字本义则是指实用器中的鼎。■二字的发展演变亦与器物鼎的发展演变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5.
一、先秦“乐”的概念《说文解字·木部》:“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木虡也.”乐的甲骨文作(?),罗振玉释:“从丝附木上,琴瑟之象也.或增白,以象调弦之器,犹今弹琵琶阮咸者之有拨矣……许君谓‘象鼓鞞木虡’者,误也”.罗振玉所释是乐的本义——乐器.《周礼·春官·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  相似文献   

16.
本义以文字学知识为依据,试从分析“魁”字字形入手,确定了“魁”的本义为“勺头”。并且得出了“魁父之丘”的命名应该是“象勺头一样的土山”的结论。把前人对“魁父之丘”仅仅释为“小山”的说解进一步落实为“象勺头般的小山”,从而补充和完善了历来对“魁父之丘”的诠释。  相似文献   

17.
“东”字本义古有“日木说”,今有“囊橐说”,后者较合理地解释了甲骨文中“东”字的不同形体并存的原因;“薨”字专用为诸侯之死;“昔”字指“从前”,“过去”,亦与“夕”相通,意为“夜晚”;“胡”字本义为野兽颈下的垂肉  相似文献   

18.
冉懿 《现代语文》2008,(5):115-117
古人在遇到瘟疫等疾病时,总认为有疫鬼在作怪,便举行儺祭,驱赶疫鬼。于是“儺”成为中国古老的驱逐疫鬼、祈求平安的仪式。儺如何成为这种文化事象的代名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汉字的表意特征及儺祭的一些内容,着重考察了“難”“儺”的关系,及“儺”字的起源、变化和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9.
甲骨文“丙”字前期多作(?),后期多作(?)。 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中说:“案此四字(今案,指甲、乙、丙、丁)为一系统,乃最古之象形文字。《尔雅·释鱼》日:‘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乙之象鱼肠,丙之象鱼尾,可无庸说。” 于省吾先生曰:丙,“象物之安。……即今俗所称物之底座。”汉·许慎《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20.
(一)“莫”字,许慎《说文解字》:“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草中。”甲骨文写作(?),上边是草,下边也是草,中间是太阳,表示太阳落入草中,天近黄昏.以日落草中形象地表示其本义是日落傍晚之时.由其结构,可见“莫”是会意字,其基本词性是名词。但是古代汉字少,为表达多种意思,一字承担多项内容,因而从本义扩大词义,产生引申义是常见现象.因而“莫”引申为“年岁将尽”或“晚上”,仍是名词。《诗经·小雅·采薇》:“岁亦莫止。”当然从“莫”的本义中,还有其他引申义,不管是直接或间接引申,大多数引申义都是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