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读四面风     
《新作文》2003,(30)
浓缩考场作文精华,诠释满分作文之道《新作文》家族又添新贵继“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小学教学版”“中学教学版”之后,2004年1月隆重推出《新作文·高考》版——名师指导应考策略洞悉考场作文法则精选优秀作文试题直击考纲重点要点精评优秀考场作文揣摩范本优劣长短精摘经典作文素材夯实作文考试基础……一切,尽请关注2004年1月《新作文·高考》版  相似文献   

2.
岁月的藤椅     
最近读了法国作家马克·李维的《偷影子的人》,书里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常常受到同学欺负的瘦弱男孩,发现自己拥有了一种超能力——“偷别人的影子”。从影子里,男孩看见别人的心事。从那之后,他就开始成为需要帮助者的心灵伙伴,为每个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  相似文献   

3.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在省、市、自治区考试题以及一些学校自编的语文测试里,出现了这样一类题目: 分析下列作品集;1、《王右丞集》。2、《临川先生文集》。3、《范文正公文集》。4、《司马文正公集》。5、《昌黎先生集》。6、《文山先生全集》。7、《嘉祐集》。8、《惜抱轩全集》。9、《稼轩词》。10、《刘梦得文集》。11、《太史公书》。12、《贾长沙集》。13、《李太白全集》。14、《柳河东集》。15、《樊川文集》。16、《七录斋集》。17、《饮冰宝诗话》。18、《杜工都集》。19、《魏叔子文抄》。20、《定庵全集》 1、以“字”命名的作家集子有—— 2.以“号”命名的作家集子有—— 3.以“故乡”、“祖籍”命名的作家集子有—— 4.以“住室”、“书屋”命名的作家集子有—— 5.以“官号”命名的作家集子有—— 6.以“封号”、“谥号”命名的作家集子有——诸如此类的题目,既可检验学生对作家及其生活朝代的熟悉情况,又可考查学生对古代著作命名方法之认识,颇具难度。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的考场作文很快又要登场,在序幕拉开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作文要求有真情实感”这个棘手的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作家邹静之在《北京文学》上《女儿的作业》一文中发出如此感慨:女儿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她的同学几乎都写过扶老婆婆过街,给老师送伞,借同学橡皮那类的故事。她们快乐地共同编着一样的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这样的格式,去到老师那儿领一个好分”。据《文汇报》载,在某省高考语文阅卷分析总结会上,有阅卷教师指出考生们为了表示自己如何追求坚韧,如何战胜脆弱,编造了许多生活的“坎…  相似文献   

5.
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在小说《情人》开头说: “18岁……18岁的时候我已经老了……”18岁快结束的时候,我有了一辆属于我自己的POLO车,可我还不会开车,只能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让父亲送我到高考考场。那天天气很热,在车里我感觉不到外面的温度,只在座位上默默地背着数学公式:只要我能在数学这门一直让我  相似文献   

6.
陈平原 《成才之路》2009,(12):92-92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短文《“文学”如何“教育”》。提及原北大中文系主任杨晦先生的名言:“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这对于许多从小做着作家梦,经由无数“考场征战”方才进入北大念书的年轻人来说,绝对是当头一棒。可这话。西南联大时期,曾任中文系主任的罗常培先生就说过。如何理解这句很让人丧气的“名言”。我的解读是:作家需要文学修养,但个人的天赋才情以及生活经验。或许更为关键。古往今来的大作家,  相似文献   

7.
2010年江苏高考的一篇满分作文《绿色生活》几乎百分之九十拷贝自散文家李汉荣的《购物记》,后经有关专家“认证”,该作文系“仿作”而非“抄袭”。今年江苏又曝出一篇涉嫌抄袭作家王开岭文章的高分作文。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声称已知悉此事.正在调查中。江苏考场的事件绝非孤例,  相似文献   

8.
同学们就要奔赴高考考场了,《高考金刊》特约编辑——奋斗在高考一线的老师、专家们专门提出要做一期关于高考阅卷场的特别策划。这些优秀的《高考金刊》特约编辑老师同时也是多年高考评卷老师,他们在评卷中发现:同学们卷面得分的高低,除了取决于平时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外,也或多或少地受到答题方式和临场发挥的影响。同学们如果懂得了一些应考秘诀,很可能会相应的多得几分,相反,就可能会丢掉一些应得的分数。那么秘诀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请来几位高考阅卷老师和即将上考场的你进行一次壮酒访谈。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高考要在短时间内考查高中一科或几科的大部分知识和各种能力,所以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高质量的临场发挥,很难考出好的成绩.大家公认,很多同学在参加高考时,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会丢掉30~50分.笔者曾参加过多次高考评卷工作,针对考生在高考中的各种“失误”,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如何才能在高考考场上尽可能地减少“失误”,考出理想的成绩.  相似文献   

10.
《扬子晚报》在2007年6月26日中刊登了“07高考·状元心得”——《“我就是这样拿到高分的”》一文。其中.南京市07年高考化学单科满分的朱启新同学介绍了他的学习经验——用“猜想”引导学习。他说:“……后来我发现一个窍门,就是做一道题时要尽量思考出题者想考查的是什么知识点,如果做出来,还要根据答案来推测还会有哪些方法来考查这个知识点……”如果说“思考出题者的出题意图”是“猜想”的话,那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2004年, 《同学》杂志第三期上市,本刊强力策划、推介的《2004中考、高考胜战宝典》引起强烈反响。在高考的号角即将吹响之际,本刊再次行动——邀请2003届高考失利的考生“现身说法”.并且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老师有针对性地指点迷津和总结避免高考失利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2.
几年前的高考语文,曾有过这样一道作文题“:我最崇尚的品格——坚韧”,使得天下多少学子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在考场上信笔编造着一场又一场可怕的“灾难”:或遭遇车祸,或生病致残,或亲人罹难,甚至家破人亡……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在高考考场上写出优秀的作文,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闭门造车是根本不行的。厚积方能薄发,惟有广泛汲取,才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但对高三学生来说,时间却是最大的绊脚石。惟有把捉襟见肘的课外阅读时间用在刀刃上才能事半功倍。笔者发现最近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中有不少同学都直接或间接地引用了《感动中国》颁奖词,鲜活生动的事例、优美精练的语言,贴近时代的内涵让文章增色不少。比如2005年湖北高考的一篇满分作文中有这么一段:“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  相似文献   

14.
2003年高考揭晓,南京金陵中学考生费滢滢的作文——《人情与节日》只得了25分因而与复旦无缘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先一年,费滢滢参加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从8万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其获奖作品还被选入高中语文读本。对她的考场作文,作家叶兆言、苏童等认为“这是一篇有着自己的独立意识,  相似文献   

15.
《云南教育》2014,(13):19-21
手持伪造准考证和指模,如电影情节般冒充高考考生走人考场,或等待考场内传出的试卷题目,充当场外答题“枪手”——6月19日,媒体曝光了一起跨越湖北和河南两省的有组织高考替考案。公安部已指导有关地方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河南目前查实替考127人,相关部门正在调查中。此前的6月5日,18名准备赴河南以此方式进行高考舞弊的大学生及1名组织者在济南落网。5月29日,湖北省洪湖市公安局成功端掉一处倒卖非法无线电器材的窝点,犯罪嫌疑人贩卖的正是供此类“枪手”使用的各种“作弊神器”。  相似文献   

16.
<正>在《交际语境下的“读者意识”——兼谈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语文月刊》2017年第10期)一文中,笔者曾就2017年新课标Ⅰ卷高考作文“文体明确”要求和考场作文现状做过分析,论及如何培养中学生明确的文体意识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版)对于高中作文训练“事实文体”有更加清晰的指定,力图具体有效地引导高中语文作文教学。2023年广东省高考使用全国新课标Ⅰ卷,目前评卷工作已结束,  相似文献   

17.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尽管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同学们上了考场仍会遇到如心态、做题技巧等形形色色的问题。走过高考的学长们对这些具体问题有最真切的体会。他们在考场上的经验很实在也很有用,值得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弟学妹们借鉴。本刊编辑部精心“烹制”的这一道高考实战技巧“大餐”,希望能成为“顺风”,助同学们一路扬帆!  相似文献   

18.
今年高考语文结束后,两名“特殊考生”——少年作家蒋方舟和她的作家妈妈尚爱兰,就今年湖北高考作文题各作文一篇。女儿蒋方舟:华师一附中高一学生。7岁开始写作,出版《正在发育》《邪童正史》等7本书。母亲尚爱兰:襄樊市致远中学语文教师。出版《永不原谅》《中国公主》等4本书。获“榕树下”首届网络文学大赛金奖。先后在多家报刊杂志任专栏作家。目前任中国少年作家学会主席。对正在读高一的蒋方舟,这也算是提前热身;而对中学语文老师尚爱兰,可算是“与生同乐”吧。  相似文献   

19.
“每年的《考试说明》是极其重要的,我以为如果这本书都没看完,没搞明白,那么别的参考书就没必要买。”“接到高考分数后不久,我就专门去看望了我的小学老师牛玉琴。”“你看我身上没一样名牌,我的鞋是处理的,48块钱。”“高考后我是跑着出来的,然后在考场门口照了一张像,笑得特别灿烂。”——阎天  相似文献   

20.
高考是历时3年的持久战,它将伴随着“黑色6月”的到来而达到高潮。高考不仅仅是对知识能力的考查,还包括了对人内心精神状态的磨砺。也许这正是高考的特殊魅力所在。在2005年高考到来之际,“能力教室”特别策划了一期考前大培训,祝愿从这间教室里走出去的同学都能电力十足地走进考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