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歌理论家,以反对复古、提倡革新为诗歌理论的基石,其理论主要体现在诗歌发展观和诗歌创作论中。在发展观中,叶燮围绕“创”论证了只有创造才能推动诗歌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创作论中,诗人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更是诗歌创作的必然前提与条件,主要体现在他的“才、胆、识、力”的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2.
叶燮(1627-1703)字星期,号已畦.清康熙年间进士,曾任知县,因与朝政不合而被免官.晚年在吴江横山讲学而得名横山先生.叶燮是清初反复古主义,倡导辩证唯物主义的文艺批评家、美学家.在其代表作《原诗》一书中,他吸取前代的文艺批评成果,“创辟其识,综贯成一家言”,比较完整地,系统地建立了自己的审美思想,从而把我国古典的唯物主义美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叶燮对诗歌的源流本末,正变盛衰;主体同现实的审美关系,艺术审美的特殊性都有深刻的研究,独特的创见,本文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论的“入出说”理论用“入”与“出”来形容诗歌欣赏审美活动的两个环节,很好地揭示了诗歌阅读欣赏的审美规律。作者应用这一理论研究了诗歌的翻译,发现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入”与“出”的循环。第一循环中的“入”指的是“入以知音”,理解原诗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出”指的是研究与原诗有关的背景资料,以加深对原诗的理解。第二循环中的“入”指重新与原诗作者感情上的同化,实现原诗内容与形式之美的传达与转换;“出”指的是对译诗作远距离审视,使之日臻完善。这样就从理论上论证了案头研究工作和不断修改、精益求精对诗歌翻译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诗歌翻译审美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艾青的《诗论》被誉为"五四"以来在诗歌理论研究方面的最优秀的著作之一,他用优美如诗一般的语言,阐述对诗歌方面的独到的见解,诗歌的作用,诗人的职责,诗歌和时代的关系,诗歌与生活,诗的灵感、意境、表现手法等。尽管这些理论都是由只言片语构成的,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艾青《诗论》中闪光点不少。特别是他的创作理论更是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初叶燮研究在专文本内容、研究方法和治学视角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较上个世纪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0年来七八年时间中,学晃对之前叶燮研究的回顾与整理,对《原诗》的反思与质疑等,持续不断;围绕《原诗》中的循环论、中心主旨和英雄史观,学术界的争鸣与探讨也十分激烈;在国内比较研究日趋深入的同时,中西比较研究也全面展开,异常活跃:研究中关注点也较上个世纪发生了明显的转移,一些新领域不断被挖掘;关于批评形态和言说方式的研究也很有特色。但在丰收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在推进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不足。文章在进行反思、述评的同时提出叶燮研究有待开垦的空间:比较视角、文体视角、辩证考虑和跨学科研究等,认为这可能成为21世纪叶燮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6.
以功能语法的概念功能为理论框架,以杜牧的《秋夕》为范本,对该诗的原文及其四种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旨在探讨诗歌英译与功能语法的关系,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统是如何在诗歌原诗和英译文中得以体现的,以及及物性的各个过程在表达诗歌主旨和情感上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7.
艾青的《诗论》被誉为"五四"以来在诗歌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有秀的著作之一,他用优美如诗一般的语言,阐述对诗歌方面的独到的见解,诗歌的作用,诗人的职责,诗歌和时代的关系,诗歌与生活,诗的灵感、意境、表现手法等。尽管这些理论都是由只言片语构成的,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艾青《诗论》中的闪光点不少。特别是他的创作理论更是别具一格。本文试着以一个比较概况的角度,对艾青的创作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我国诗歌理论的发展源远流长,而"以诗论诗"的体例,则是唐代杜甫的《戏为六绝句》所首创,嗣后,历代论诗诗层出不穷.以诗论诗,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意味隽永,易记易诵,在我国诗歌理论发展史乃至世界诗歌理论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9.
朱光潜的这部《诗论》中,作者对诗的节奏、音律、韵律等因素极为重视,他将诗歌起源、诗的本质等问题用音乐性这一线索贯穿起来探讨,把音律节奏看作是组成诗歌思想情趣的天然特征且对其加以强调。本文从音律是诗歌的命脉、音律是区分诗与散文的重要标志以及音律的艺术功用这三方面简要的论述了音律节奏对于诗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诗各体俱有佳作,而近体(尤其是七言近体)更能体现其独特风格。于此,历代多有评述。如范温《潜溪诗眼》称其有“高情远意”,葛立方《韵语阳秋》引杨大年论义山诗,以为“包蕴密致,演绎平畅,味无穷而多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敖陶孙《诗评》称“李义山如百宝流苏,千丝铁网,绮密瑰妍”;叶燮《原诗》则谓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可空百代,无其匹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诗凝练、含蓄,人称代词通常省略。译者在英译古诗时,由于受英语形合特点的影响.往往不可避免地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出人称以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唐诗《春晓》的四个英译本选用了不同人称所产生的情景联想和抒情效果表明正确理解与再现原诗意境,对确定恰当的译文人称起着决定性作用。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翻译的审美评价标准。为了正确理解与再现原诗的意境.我们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全面分析原诗中的价值观念、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和审美情趣.从而确定恰当的英文人称.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从自己的政治观念出发,提出了诗歌“为时”、“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强调诗歌政治教化的社会作用,注重诗歌思想情感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统一,要求按照“六义”的标准来评价诗歌。白居易诗论是对儒家诗论的总结、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从《诗经》开始,可考的诗歌历史,已经有三千多年。就诗歌研究和诗歌理论来说,如果从孔子算起,也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有关诗歌的著名论著主要有汉代的《诗大序》,六朝的《文心雕龙》、《诗品》,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宋代的《六一诗话》、《岁寒堂诗话》、《沧浪诗话》,金代的《滹南诗话》,明代的《四溟诗话》,清代的《姜斋诗话》、《原诗》、《随园诗话》、《艺概》等等。古人留下了如此众多的诗歌作品和理论著作,确实为我们今天学习研究诗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天净沙·秋思》原文及其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论述中国古代诗歌的模糊美及其翻译,认为应尽量采用模糊对等翻译与变异译法,以较好传达原诗的模糊美与意境。  相似文献   

15.
谢月兆以其清新畅美之诗而卓然列为南朝文坛大家 ,惜乎多年来并无一本小谢诗歌专著面世。《谢月兆诗论》(魏耕原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0 0 4年 9月出版 )的出现 ,则不止给我们一个惊喜。作者既给谢月兆及其创作以准确的定位 ,揭示其文学史的意义 ,又以洞幽烛微之笔 ,将小谢  相似文献   

16.
上博简《孔子诗论》对儒家诗教学说的理论贡献体现在说诗体系与理论创造两个方面。《孔子诗论》突破了此前断章取义、借此证彼的说诗方法,说诗始终着眼于作品本身;作者第一次对颂、大雅、小雅、国风四类作品大旨进行归纳,这有助于说诗走向体系化。竹书作者将战国前期儒家的性情学说和礼学家的礼义思想落实到《诗》学研究之中,初步呈现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理论倾向,这对此后儒家构建说诗理论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情兼雅怨"是钟嵘《诗品》中评价曹植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是他品评其它诗人的一个重要标准,"雅"与"怨"两个美学概念是《诗品》中的诗学理论的两极,本文试从这两方面作切入点,从《诗品》对具体作家与诗歌作品的评述中分析概括钟嵘"情兼雅怨"中"雅"与"怨"的内涵、内容、形式和艺术效果等各方面的理论体系,来探索《诗品》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有明显的受司马迁《史记》及屈原《离骚》影响痕迹。《红楼梦》开卷的“开宗明义”与《报任安书》中的有关段落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芙蓉女儿诔》则是直接摹仿屈原的《离骚》,而楚辞中的“草香美人”,与《红楼梦》中的“女儿国”同是文化思想的符号,曹雪芹是古代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诗是中国文化极具意义的一部分,对国内外译者而言,古诗翻译一直是值得探究的问题。为提高诗歌的翻译质量,使更多外国读者领略中文诗歌的魅力,该论文依据许渊冲提出的诗歌翻译"三美论",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分别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再现原诗的意境、韵律和格调。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在《诗论》中对"诗(ποíησιζ)"与"史(íστορíα)"作了明确的区分,部分学者也常以此区分来断定或阐述希腊历史学地位的低下。笔者研究发现,《诗论》中的(íστορíα)并不是指普遍意义上的古代希腊历史学,而是指具体意义上的íστορíα,也就是希罗多德创作的历史学。从对象指属、相关内容等方面均可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