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公共外交”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公共外交已成为未来十年中国外交发展的新理念,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对于促进我国公共外交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以及推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给中国的外交战略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注入了新的力量.文化外交是一国为达到某种特定目的或实现某种特定战略意图,以自身文化为栽体,通过政府或民间渠道而开展的外交活动,它是从属于并服务于以维护和发展国家安全利益为核心的整体外交战略的.文化外交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文化外交的研究极具现实意义.本文从文化外交的理论着手,在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中国文化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3.
萨科齐的“软帝国主义”外交战略与中法关系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法关系面临困难,萨科齐的“软帝国主义”外交战略是问题的深层根源。“软帝国主义”是萨科齐的外交大战略模式,其根本目标是担当世界领导者,理论基底是“相对大国时代论”,根本手段是“斡旋外交”和“价值观外交”,围绕主权问题而来的干涉与反干涉是中法关系的主要矛盾。法方是中法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中法关系的前景主要取决于法国和欧洲政治家的智慧和远见,有赖于法国领导人对中国核心利益的切实尊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复杂变化,在周边安全环境总体稳定的同时,东部和南部的海疆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军事安全形势显得尤为严峻。如何应对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本文认为在加强硬实力的同时,应从中国和平发展的大战略出发,进一步加强在周边安全战略中软实力战略实施,当前特别要重视增强中国周边外交中的议程设置能力,提高中国对外政策中"外交精英"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外交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以后 ,中国完成了以革命性国家到建设性国家的转折 ,成为和平崛起的大国。它必须兼具硬国力与软国力 ,同时兼具政治大国、经济大国、军事大国、文化大国四种身份。因此 ,中国必然探索与建构相应的“新外交” ,确立其目标、任务与布局 ,立足于周边外交、大国外交、能源外交以及对发展中国家外交 ,理顺六大关系 ,树立合作共赢思想 ,建立全球尤其是周边安全与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6.
在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以"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为主题,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部分做了精辟有力的论述。十八大报告的外交部分准确分析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确定中国的身份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指明中国新时期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策略,勾画出中国外交战略的新蓝图,为正在稳步发展的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报告中还包含诸多的亮点和新提法,值得人们关注和深思。  相似文献   

7.
暴力性冲突预防已经成为欧盟对外行为的重要因素,也成为中国对外战略不可回避的主题.为此,本文选取欧盟对非洲暴力性冲突干预为案例,剖析安全的发展方法、预防性介入以及多边主义等欧盟暴力性冲突干预的特点,进而思考中国对外战略的战略选择.本文认为,中国在非洲暴力冲突干预中应该实施综合性大战略、预防性外交、发展手段以及多边主义行动,进而以创造性介入方式践行中国的安全与和平责任,推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8.
"多边舞台"是中国外交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外交而言,中国外交理念的演进、中国国家身份的嬗变是战略性多边主义的研究重点;中国与区域及全球制度的关系,以及国际制度对国家的影响是制度性多边主义的研究重点.中国的多边外交历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60年中先后经历了复杂多边外交、有限多边外交、建设性多边外交等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学者对中国战略文化的解读体现出深刻的不同。作者在对比分析之后指出,中国战略文化建立在“仁”、“礼”、“德”、“和”等传统基础观念之上,道德主义、非战思想与现实主义一道构成了中国战略文化的思想基础。19世纪中期之后,中国战略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进一步强调了重力、尚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毅然改变了过时的战略判断,将其战略思维从战争与革命的框架之中解放出来,纳入到和平与发展的新轨道之上。作者总结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国内情势之下,如何在道德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构建成熟的合作型战略文化堪称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核心前提。  相似文献   

10.
战略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哲学思维方法,对各项国家战略的谋划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国内外安全新变化和强军兴军新形势,在以强军思想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过程中凸显了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为导引的战略眼光;展现了以发展与安全、国防与经济、国防与外交为维度的战略视野;强调了以党的绝对领导和致胜战斗力为原则的战略定力;铺陈了以新“三步走”安排、强军兴军布局和世界一流愿景为规划的战略运筹;彰显了以深化改革、正风反腐为抓手的战略魄力。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布局下,西部人力资源的匮乏和设备不足等是制约国家西部开发大战略的拦路虎。综合上述的制约因素,国家提出了“为西部发展储备技术人才”的人才战略。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以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两步走”为基础,历经了邓小平关于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和江泽民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直到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这是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这一过程揭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系统性,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亚欧区域在当今国际政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和俄罗斯都有自己渐趋完整的亚欧大战略。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亚欧大陆国家,开展“战略”研究,高瞻远瞩,纵横捭阖,趋益避害,借势谋利,建构中国的亚欧大战略尤显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4.
从50年代开基立业的“一边倒”的战略抉择,50年代末60年代初寻求独立的“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70年代顺时达变的“一条线”的战略调整,到改革开放后走向独立的“真正的不结盟”的外交战略以及冷战后普遍开展的与世界大国或地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外交不断走向成熟,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独具特色的外交风格。  相似文献   

15.
建国初期,新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一边倒”方针以及“联苏抗关”的国防战略。“一边倒”是面向以苏联为核心的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外交方针,其着眼点是意识形态的一致性,目的在于明确新中国外交的重点方向。在中苏两国领导人的共同推动下,双方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条约带有明显的军事结盟性质,着眼点在于国家的安全利益.目的在...  相似文献   

16.
潘敬国 《历史学习》2006,(12):24-24
中方在中英建交谈判中的方针原则是中方决策层根据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战略确立的。“一边倒”是新中国在外交上坚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立场的形象表达,它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起,构成了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在此基本原则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与西方国家建交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外交工作布局中,周边外交居首位。党的十六大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贯彻好这一方针,就要把“睦邻、安邻、富邻”作为自身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积极主动地开拓周边,为中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美两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积怨、中国领导人对美帝国主义本质的清醒认识以及美国政府对新中国的态度,这些决定了中国最终选择了反美外交战略。反美外交战略确立后,中国从朝鲜半岛、台湾海峡以及中南半岛三个方向采取措施,坚决反击美国对中国构成的安全威胁。实践证明,建国初期的反美外交战略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9.
六十年来,新中国外交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在实践探索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正深人人心,“中国崛起”的概念也愈发清晰。新中国六十年外交战略从“一边倒”到“不结盟”,再到“和谐世界”,其嬗变有着深刻原因。在全球化日益深化,国际关系更加复杂的新世纪,对新中国外交嬗变原因作深层的探求有着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外交新思维、新思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在习近平和李克强等中国领导人的一系列外事活动中,中国全方位外交的崭新风貌令外界耳目一新,不仅充实、完善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外战略,也展现了中国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和而不同、相互包容、共同进步的善意与诚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