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论衡》是一部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和哲学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论衡》中包含着作者王充丰富的史学思想,民族观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从同源共祖的起源观、四夷宾服的一统观、以夏变夷的夷夏观等三个方面,对王充的民族思想进行探讨,不仅可以深化王充的史学思想研究,而且可以拓展对王充思想研究的领域,对于了解东汉初年的社会现状和学术思想走向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充(公元27~96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时坚持批判神学,是一位唯物主义传播思想家。《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记载他的生平如下:  相似文献   

3.
刘清树 《考试周刊》2012,(81):162-164
东汉著名教育家王充,提倡胎教之法,重视人的天资禀赋、父母遗传、社会遭遇等成长因素,崇尚变善之教,认为人的善恶取决于后天的教育环境。王充的这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充以“疚虚妄”的战斗精神批判汉代儒生们主张的“天人感应”、“谶纬迷信”,并且权衡是非、确立标准。《论衡》集中反映了东汉初年儒生们的学风,对于认识当时的思想帮助很大。王充在《论衡》中将个人遭遇归于“命”,没有触碰到东汉初年豪强政治的实质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充受业太学和师事班彪是两件事,并非一件事。王充早年十五岁左右曾到洛阳太学受业。从汉代太学制度和史籍记载来看,班彪未曾在太学授业,王充当为班彪私授弟子。《自纪》以自己为人和为文为叙说中心,故未言及太学受业和师事班彪等事。  相似文献   

6.
王充对汉代社会普遍流行的天人感应论进行批判,其表述的基本观点是:天无意志,天道自然;王者兴于时命,圣而不神;灾异为阴阳所致,而非天神所谴告。王充对于天人感应论的批判是不彻底的,他在否定意志之神的同时,又肯定了命运之神的存在;在批判天人谴告说的同时,却又认为符瑞与圣贤和盛世是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人性的分析,王充肯定了衣食等人的基本物质需求的合理性,提出了以满足人民正当需要为主要内容的惠民观念。同时,王充还十分重视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把德治和教化作为惠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克的惠民观念.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汉文章家首先是以单个的政治人物出现的,东汉以后,以博学、文采闻名于世的文人开始涌现,并且这些文人多集中于东观、高门大族以及文化较为发达的地方州郡,呈现出了群体性特征.文章讨论了这一特征对东汉文章刨作的影响及其在秦汉至魏晋文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王充由于否定“天”的主宰性,所以他从中看到了人的主体性的觉醒,作家论成了王充论思想的核心,他从元气论入手为后世论才性提供了前提准备。《论衡》的 《定贤篇》、《超奇篇》说明了王充的主要精神。  相似文献   

10.
王充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其史学思想颇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崇真实,疾虚妄,立真伪之平,确立纪实为史学第一要义;反对崇古卑今,强调今胜于古,主张写当代史;推重司马迁少臆中之说,是书汉世实事之人,以其为杰出的历史家。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史学崇尚实录、重点写当代史的优良传统,为构建司马迁实录在中国史学史上崇高的丰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处在东汉时代的王充已经初步意识到经史中这种夸张的手法是要打到褒善惩恶的目的,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在这里也没有进行绝对的否定和批评,而是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一方面基于汉朝以来整个社会对儒学经典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源于他对文学规律发展的朦胧感触。  相似文献   

13.
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在对谶纬神学种种荒诞不经之说进行反驳时,运用了独立证明间接反驳、归谬法、直接反驳以及“效验”法。在反驳的过程中,将演绎反驳和归纳反驳相结合,极大地增强了反驳的逻辑力量  相似文献   

14.
15.
《自纪篇》是《论衡》的最后一篇,也可以说是王充的自传。文章记叙了王充的籍贯、家世、成长经历、性格,以及写作《论衡》的原因、目的。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孤高自傲的知识分子形象,王充对世俗的反驳反映了一名知识分子的“不平而呜”,显示了为捍卫理想不懈论争、永不妥协的精神,这对我们理解《论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精神贯穿全书,我们亦可更感受到书中充满愤激与抗争的情感。  相似文献   

16.
“反义连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论衡》中的“反义连文”更是有着鲜明的特征,本文从其音节的多少,构成成分的位置,意义及性质等方面分别作了考察,以期进一步研究《论衡》及其反义现象,为汉语史研究出些许之力。  相似文献   

17.
《论衡》训诂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为:《论衡》正文训诂资料的训诂目的与随文作注式训诂不同;《论衡》正文训诂是为阐明作者的观点或批驳他人的观点服务的,词语训释系列集中体现了这一目的;《论衡》中的训诂不包括校勘文字、指明用字现象等内容,对俗语词及一般词语的解释所占比例最高,这不同于一般随文注释的训诂书;训诂方法以又训为主,很少用声训,不用形训,是由其训诂目的决定的;训诂术语数量多,一般名异实异,也存在名异实同的现象,训诂体式不拘一格,这是其训诂术语、训诂体式上的特点;《论衡》经行将意义相近、相关、相反、相对的词语对举,构成训释系列,体现了王充的系统观。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电脑》2006,(2):32-32
新年到了,同学们都要通过精美的贺年片向老师和朋友传达你们的祝福之情。那大家知道贺年片是怎么来的吗?贺年片的流传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从古代“名刺”发展起来的。“名刺”就是名片。东汉王充所著《论衡》卷三《骨相篇》就有关于名片的记载:“车生谢遣相公,通刺倪宽,结胶漆之交,尽筋力之敬……”其中说的“通刺”,就是送名片。到了宋代,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与鉴赏》2008,(6):45-48
  相似文献   

20.
王充较早谈及了文学接受论,在《论衡》中他认为接受者的赏识和肯定对作品价值的发掘和彰显具有重要作用。王充本身具有浓厚的平民意识,他的平民意识促使他对作品的传播接受有独到的看法。他虽然对接受者的好奇心理进行过分析,不过主要是从文章的形式和内容方面对文学接受进行探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