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冷战后日本在日美同盟框架下调整对台政策,有其国内政治因素和国际因素。日本对台政策的调整使台海局势更加复杂恶化,加大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难度。  相似文献   

2.
从近年来日本的对台政策为切入点,着重从历史的角度、台湾的战略地位、日本国内政治变化以及美国亚太战略变化几个方面分析了近几年日本对台湾政策变化的原因。同时,这些变化也是解决台湾问题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中共的日本战争赔偿政策深受国际、国内政治形式变化的影响。战后初期,中共反对美国主导的日本战争赔偿政策,反对以日本的赔偿支援国民党政府打内战。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坚持在国际框架内解决日本战争赔偿问题,以对抗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和会。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着眼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关键,调整对日政策,决定免除日本的战争赔偿。在与日本政府复交谈判中,中共坚持中国人民拥有要求日本战争赔偿的权利,抵制了日本政府借助日台和约否认战争赔偿的企图。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一种软权力,在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关系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日据时期,日本在台湾实行了文化上怀柔、同化的政策,其巅峰期是20世纪40年代的"皇民化运动",这一政策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后果。它促进了台湾意识的形成,促使岛内产生了"日本情结",也开启了日台特殊关系的滥觞;同时,由于日本殖民政府在文化上的一系列去中国化措施,对两岸关系带来了长远的负面影响。该文旨在从文化的视角解读日本殖民时期的对台政策,以及这一政策对日台、中日、两岸关系产生的复杂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七八十年代日本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对东南亚国家与地区的经济政策,并以经济政策为基础加强与东南亚的政治、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从而为日本谋求实现政治大国服务。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地理政治因素与日本对外政策走向间的内在联系.近现代历史上日本对外政策的走向一直都是取决于两类不同的地理政治因素的变化,一是东亚大陆地理政治格局,二是位于日本背后的主导性海洋强国(美国)的对外政策.本文指出,这两个地理政治因素不仅解释了近现代历史上日本的对外扩张,尤其是日本在二战期间在东亚大陆的扩张,而且同样也能够解释二战结束后日本奉行的和平主义政策.本文强调,在冷战后的中国日益崛起的情况下,日本的对外政策将再次面临某种根本性抉择,而如何避免由此对中国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很大程度上也正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对外政策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广泛的领域就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的政策源流进行了探讨,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目的在于揭示日本对外政策的特点、实质与内在张力;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考察日本对东南亚殖民政策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卡特政府对台军售政策的出笼过程与美中建交谈判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对台军售政策深受其国内政治结构和体制的牵制,《与台湾关系法》极大地限制了总统决策的活动空间,使得政策出笼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产。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的日本对台政策是影响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中国在对日交往中既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坚定立场,坚决反对日本插手中国的台湾问题,也要加强对日舆论宣传和文化交流,尤其要加强对日本青少年的引导,同时大力发展对日经贸关系,努力以经济利益来制约日台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环境政策对规范一个国家或企业的环境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日本作为一个深受公害影响的国家,在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有一些独特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战后日本环境政策演变经历了治理污染、规划和政策协调以及争夺国际环保主导权三个阶段,各阶段均有不同的特点。日本环境政策的变化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但主要原因在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政治大国的图谋和追求生活质量。最后简要探讨了日本环境政策演变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鸠山由纪夫为首的日本新政府内外政策的核心已初露端倪。稳定并振兴国内低迷的经济状况、重组日本经济结构、恢复民众对政府和未来的信心是新政府对内的重要任务。外交方面,如何处理好与中美这两个对日本至关重要的大国间的关系是对新政府外交能力的考验。日美间就日本在印度洋对美供油问题上的若即若离显示了日本既想改变传统的美日同盟关系中"大带小,小服大"的不平等局面,又难以真正脱离美国实现自身目的的尴尬局面;对华关系方面,鸠山政府大力推广的"低碳革命"理念不仅是出于自身经济结构重组的需要,更有借此争取在中日关系上更有利地位的政治动机。而在与中国保持更为紧密经贸关系的同时,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历史、领土等一系列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鸠山政府同样需要做好功课。无论鸠山政府对美和对华政策有何新意,都体现了一直以来日本追求其"普通国家"地位和政治大国的诉求。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日本政治右倾化加剧,主要表现为:否认甚至公开美化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力图突破并修改和平宪法:极力扩充军事力量。妄图充当政治军事大国;渲染“中国威胁论”。究其原因主要是战后对日本军国主义战争责任的清算极不彻底,日本政界总体保守化,“新民族主义”抬头。经济的持续衰退所引起的不安心理。以及加速走向政治大国的政策抉择的影响。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加剧。增加了日本未来政治走向的不确定性,加深了东亚主要国家对日本的不信任感和警惕感。  相似文献   

13.
日本人使用"支那"一词称谓中国,民间与政府之间存在着差异.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代,日本民间使用"支那"一词称谓中国,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日本人"崇尚、学习强者,蔑视、欺负弱者"文化特征的体现.民国时期,日本政府使用"支那"一词称谓中国,则是一种政治行为,有着更直接的政治目的,且表现出多变的态度和立场,是其实用主义侵华政策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provided various political opportunities for non‐governmental groups and individuals in Japan to ‘jointly propose’ policy on educ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ohannesburg, 2002. These opportunities resulted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Japanese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D) movement, and the crystallisation of a broader proposal that led to the initiation of the UN Decade of ESD (2005–2014). In this paper, we trace the history of these two outcomes, arguing that the opportunities, developed through the coordination of non‐governmental groups by government, took place within, rather than broadened or confronted, the government’s scope of interests. While the paper illustrates how the government’s continued support was cru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SD movement and the UN Decade, and the movement has met with considerable achievements thus far (via its collective challenges to conventional education in a sustainability context in Japan), we argue that recognition of the 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s that affect the movement’s further development remains crucial. In particular, we argue for close attention to the significance of a corporatist framing of this emerging civil society movement in Japan by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call for further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of ESD movements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government, around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的转型极大地促进了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网络也越来越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充当了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安全阀,既有利于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又有利于公民有效的参与到政治体系中来,对中国政治参与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它也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弊端,因此还必须进一步加以完善,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德国默克尔政府自2006年上台以来,其对华政策较施罗德政府时期做了重大调整。从欧盟对华军售到知识产权保护再到人权对话等领域,中国已经不断感受到来自德国的压力。默克尔政府从施罗德政府时期两国通过协商对话来解决政治分歧的立场退缩,标志着新一届德国政府转向了保守立场,这一切将会给今后中德两国关系的发展增加不少不确定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和重要的政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中央政府陆续颁布、修正了一系列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法令,黔东南民族自治地方也配套出台了一些政策性地方法规,民族区域自治在制度上不断成熟,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一贯道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最大规模的全国性会道门组织.从七七事变爆发到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侵华日军(包括日伪政府)和国民政府是一贯道主要传播区域内的当权政治势力.一贯道与上述当权政治势力在勾结、合作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日寇为了侵华而利用一贯道美化侵略政策、筹措军需物资、搜集情报;国民党反动势力则利用一贯道散布反共舆论、刺探中共军事情报、进攻解放区等.一贯道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利用当权势力为靠山,在这些当权势力统治集团内部及其统治区域内求得生存发展空间,壮大自己势力.  相似文献   

19.
《红色中华》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凭借独特的信息渠道,大量报道了有关日本帝国主义的信息.内容涉及日本的侵华暴行、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国民党的对日卖国政策及群众抗日斗争等方面.《红色中华》作为党的“喉舌”,负有特殊的政治使命,涉日报道必然存在一些不足,但与其卓著的功绩相比,这不足为人诟病.  相似文献   

20.
日本非常重视偏僻地区教育发展,一直将振兴偏僻地区教育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国策予以重视。比如,制定专门面向偏僻地区教育发展的《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建立一整套保障偏僻地区教育发展的财政补助制度,重视面向偏僻地区学校的教师培养和培训,大力推进偏僻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日本振兴偏僻地区教育的措施对我国当前的农村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