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许译《唐诗三百首》典故的翻译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诗中的典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是语际转换过程中的主要难度所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对于典故的处理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许渊冲教授翻译的《唐诗三百首》在翻译界得到普遍的好评,其中对典故的处理技巧有其独到之功。对许译唐诗中典故的翻译技巧做出分析归类,以期为中国古典诗歌中典故的翻译提供可鉴之资,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以许渊冲等英译的《唐诗三百首》为蓝本,从汉语颜色词起源、构成及文化意义的角度对颜色词翻译的一般规律和翻译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典故中的文化缺省易造成译文民族特色、形象性、联想意义等方面的损失.补偿译文读者文化缺省,应注重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反应,而不能过分地考虑文化探索要求,可采取文化加注、释义、替换等方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唐诗中出现的典故入手,采用例证的方法,通过分析国内著名翻译家对诗歌中典故的翻译,揭示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在诗歌翻译中,译者如何确保译文的读者取得和原文读者相同的反应的。  相似文献   

5.
唐代一改魏晋六朝《吕氏春秋》接受的冷落局面,诗文中较多征引《吕氏春秋》,其中唐诗征引《吕氏春秋》典故在550次以上,多为事典、物典,主要表现在伶伦制律、高山流水、宁戚叩角、宓贱鸣琴、戴星、汤祝、剪桐、蚌胚等方面。对于其它难以归类的典故,也从词性与用法方面予以辑评。从唐诗征引《吕氏春秋》典故,管中窥豹,既可分析诗人的趣尚、生态与心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人对《吕氏春秋》的认可与接受情况。《吕氏春秋》以类书性质在唐代的广泛传播,使它超越魏晋六朝,上承两汉,下开两宋,在《吕氏春秋》接受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典籍的英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唐诗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瑰宝,因此英译唐诗将成为西方国家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户。叠词既是汉语语言的特点,也是唐诗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类词。本文将以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为切入点,以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论为理论支撑,分析古诗词中叠词英译的五种常见方法:反复辞格译法、拟声词译法、借助介词译法、解释译法和省略译法,并辅以国内其他译者的译本以及英诗作品做参照,以期抛砖引玉,助力更多更好的唐诗英译本出现和传播。  相似文献   

7.
初中阶段语文学习最重要的部分莫过于现代文阅读了!我们在这里选取了大置经典及最新的名家名作.选文配合七年期上册语文课本的单无主题以及拓展的主题.文章风格各异.内容精彩纷呈.同时配有高质置的习题,  相似文献   

8.
唐诗典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性,但由于汉英语言体系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在英译过程中,唐诗典故的美感多有磨蚀,成为语际转换的难点。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唐诗典故英译过程中美感的磨蚀,可采用以下四类语际审美再现策略:一是非代偿式转换,即以原语为依据的模仿;二是部分代偿式转换,即以译语为依据的模仿;三是动态模仿,即综合性模仿;四是代偿式转换,即重建式改写模式。在中英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译者应通过审美再现策略减少唐诗典故英译过程中美感的磨蚀,在译文里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语美,以恰当的翻译来促进中西方的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9.
我许多次想就《唐诗三百酋》写点什么,但许多次都住手了。我不太敢轻易碰这本书。对于我们来说这本书太不寻常了,它乃是我们精神的源泉和归宿,它是我们灵魂的一部分。“春眠不觉晓”“床前明月光”是我们生于人世最早倾听的声音,我们通过这本书所赋予的感觉来体味世界,  相似文献   

10.
李雪连 《英语广场》2020,(27):18-21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唐诗选集,流传广泛且影响深远。《唐诗三百首》的译作可以弘扬中华文化,帮助国外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国辉煌的历史文明。本文从刘宓庆翻译美学出发,通过形式系统中的语音层、词语层以及句段层和非形式系统的"情"与"志"、"意"与"象",对《唐诗三百首》许渊冲译本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乐府诗体”的概念成熟于唐代。它与入乐歌辞不同,与一般的徒诗在题目、题材、形式和语言上也不同。研究唐代的“乐府诗体”,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代墓志中表幼年的词语,有一部分是由用典产生的。它们分别出自《诗经》、《礼记》、《左传》以及各类史书典籍。这些词语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而且使语言更加精炼形象。  相似文献   

13.
《早朝大明宫》一组四首是唐诗中唱和诗的典范,而《唐诗三百首》在选录时却只选王维和岑参两人之作,缺选贾至与杜甫两人的诗,类似的情况还有。这样使该选本的学习唱和诗的示范性有所降低,成为该书的美中不足,白璧微瑕。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词语词典故词典》在释义方面出现不少疏失、谬误之处,经初步检查,明显错讹即有数十条。  相似文献   

15.
唐诗英译的过程中若仅只留意于对字面意思的翻译,则将会大大降低唐诗的真正魅力,于是适当的“填充法”则成为唐诗英译时架构中外文化有效理解、品味、交流的桥梁。翻译中应通过“填充法”的运用,将诗中的画面景色之美、特殊物象的意蕴、话外音与言外意等隐于文字之外的韵味传达出来,对于一些咏史怀古诗歌,还有必要对省略掉的历史背景进行精到的填充。  相似文献   

16.
“属辞比事,乃为通谈。”赵贞吉作诗,也不例外。其用典故的特点有:一、所用古人姓氏,往往与所写当事人同;二、所用故事多和当事人相切。为赵贞吉诗作注者,当应特别关注之。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文学史上对唐太宗的评论有失公允。这里概括地论述唐太宗的文学思想 ,指出太宗主张文质并重 ,既重视文学的政教作用 ,又关注文学的艺术特点 ,主张“师古”、“劝诫”、“雅志”、“切直” ,倡导南方“清绮”与北方“贞刚”相融合的美学理想 ,对初唐文学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应予以进一步的重视和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创造性叛逆是文学传播与接受的一个基本规律。在英汉文学翻译中,译者、读者(在这里专指译文读者群)和译文的接受环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