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上一世纪中期 ,西方文坛曾经有过一次争议 :谁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 ?英美学者推崇的是莎士比亚 ,苏联公认的是老托尔斯泰。虽说由于圈子狭小及标准方法不明确 ,这见解未能成为定论 ,但莎士比亚之了不起 ,却是毋庸置疑的。不必说莎翁那众多的历史剧、喜剧与悲剧了 ,单是一部于 160 1年首演的《哈姆莱特》 ,4 0 0年来已经成为读者与观众心目中的常青树 ,逗引出世人无尽的唏嘘与评说。在英美 ,有“说不尽道不完的《哈姆莱特》”之说 ,其原因是因为“在一千个人眼里 ,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而且还有一个比中国的“红学”派(《红楼梦》研…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自始至终以浓重的笔墨刻画了悲剧主人公孤独的性格。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失望,对人生、社会、人类未来出路的探索与迷惘,造成了哈姆莱特性格的孤独,造就了他孤独的人生。文章从孤独的角度来解读这部悲剧,阐释在哈姆莱特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强烈而独特的孤独性格。  相似文献   

3.
萨特的悲剧《苍蝇》的问世晚于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达三百多年之多,但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两部作品中,故事的主人公俄瑞斯忒斯与哈姆莱特却有着诸多方面的惊人相似。作者在本文中通过对两人的复仇方式、思想特征及结局的表述来揭示其中的奥秘。  相似文献   

4.
主题导读: 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之中,《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可能是最为复杂和令人心动的人物了,莎士比亚在老套的“王子复仇记”(中文译名)中赋予了他人文主义者的光辉,使之既伟大又真实,在复仇悲剧后也蕴涵了光明的希望。  相似文献   

5.
人物背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中,《哈姆莱特》是篇幅最长的一部。该剧问世于1601年,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作者竭力刻画哈姆莱特的内心冲突,在复仇之路上,他一再徘徊,贻误良机,形成了文学史上"说不尽的哈姆莱特"的美学奇观。主要故事家变王子哈姆莱特原本在德国过着幸福快乐的留学生活,有天忽闻父王暴亡,便匆忙回国。回来后,他发现自己的叔父已登基为王,母亲则改嫁给了新王。哈姆莱特迷惑而又苦闷,在卫兵引导下,他见到了老王的鬼魂,  相似文献   

6.
最能代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水平的是他的悲剧,尤其是以《哈姆莱特》为标志的悲剧创作时期的悲剧作品。莎士比亚悲剧的主人公具有较为明显的共性特点:高贵的身份、偏执一端的性格、身不由己的行动、绝非完美的道德修养。悲剧主人公所以呈具上述特点,既有客观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又有作者主观因素的参与;既是传统文化因子的“遗传”,又有当代人文精神的垂照。这类悲剧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社会现实和人生状况的毕真模写。  相似文献   

7.
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其悲剧《哈姆莱特》中成功刻划了世界文学人物画廊的不朽典型——哈姆莱特。不同的眼睛看出了不同的哈姆莱特,故有“一千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之说。本文仅就“哈姆莱特之延宕是一种历史性延宕”进行力所能及的解读,以期解开其人物性格发展的“司芬克斯之谜”,并力求推断其悲剧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6,(72):12-13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作者塑造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经典形象深入人心,但同时是千百年来难解的人物形象。本文主要从作者对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着手,透过哈姆莱特的行为,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展示给众人一个与众不同的哈姆莱特。  相似文献   

9.
清代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作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其悲剧表现手法在中国悲剧史上独树一帜;而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则是历来为学界所公认的大悲剧。引人注意的是这两部悲剧都是典型的社会悲剧,都塑造了富于反抗意识的主人公形象,可对悲剧结局的表现却完全不同。文章以这两部悲剧为例,试图对其悲剧结局表现方式进行分析,并从民族文化心理的角度探索形成两者之间这样一种表现差异的原因;从而说明不同民族对悲剧的理解及表现方式存在差异性,对不同民族的悲剧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理论概而论之。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简单对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以及其代表作品——《李尔王》做了简单地叙述,重点分析了悲剧理论;然后,基于其悲剧理论对《李尔王》的文学意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是本篇文章的重点所在.本篇文章重点借助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当中的“卡塔西斯说”、“悲剧情节论”以及“过失说”等等重点理论对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进行深刻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诸如性格、情节以及悲剧产生的社会效应等等多个角度,说明了《李尔王》的悲剧感的产生原因以及方式.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莱特》问世几百年来,引起文学评论界的浓厚兴趣。各派以其独到的视角考察该剧而得出的见解丰富了人们对《哈姆莱特》这出戏,对莎士比亚,以及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的认识。本文将世界主要评论派别的观察视角作一综述,以有助于对《哈姆莱特》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的《裘力斯·凯撒》看似一部关于凯撒的悲剧,实则悲剧的主人公是理想主义者勃鲁托斯。酿成勃鲁托斯悲剧结局的原因是他自身性格的缺点和弱点。  相似文献   

13.
在莎士比亚丰富的戏剧遗产里,《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的地位无疑不及《哈姆莱特》、《麦克佩斯》、《奥赛罗》、《李耳王》等名剧显赫,评论家不大注意它,文学史上谈论不多,舞台演出也较少。虽然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剧传入后的近八十年间,中国还罕见有人提起它。但这并不影响它在莎士比亚剧作中的特殊地位。早在1623年“第一对开本”出版时,《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独一无二的位置就引人注目,它单独列出,不属于莎士比亚历史剧、悲剧与喜剧三组作品中的任何一组。  相似文献   

14.
《麦克白》一直被认为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阴暗的一部,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不少的关注,研究它的文章也多如牛毛,本文试图根据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对《麦克白》中的主人公麦克白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5.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举世闻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这出悲剧中,哈姆莱特始终在激情与理智这两种状态间迟疑徘徊,在“做与不做”间游移摇摆,并最终导致了其复仇悲剧的发生。本文透过哈姆莱特的复仇悲剧窥探其内心这两种游移状态:一是复仇的激情冲动,二是理智的苦思冥想。  相似文献   

16.
<正> 莎士比亚在创作《李尔王》的一六○六年,又写了另一部重要悲剧《麦克白》,这是他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斯》)中的最后一部,也是最阴暗、最独特的一部。因为它的主人公既不同于富有理想、善于思考的哈姆雷特,单纯正直的奥赛罗,也不同于几经转变的君王李尔,麦克白是一个性格矛盾、野心不断膨胀的血腥暴君。关于悲剧,亚里斯多德的《诗学》认为“能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的叫悲剧”,“悲剧应模仿比我们今天要好的人,悲剧不能写极恶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种布局不能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这个人的厄运是活该的。”就是说,写英雄、好人的不幸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和分析了莎士比亚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以及剧中使用的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展现了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莎士比亚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他为后世之人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全世界被公认为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都对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创作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之一。 通常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中,以悲剧成就最高。而莎氏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佩斯》——中,《哈姆莱特》(写于1601年)一向被评论家认为是莎氏最重要的作品。别林斯基称莎氏为“戏剧诗人之王”,而《哈姆莱特》则是莎氏“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 《哈姆莱特》一剧的基本情节取材于丹麦王子哈姆莱特  相似文献   

19.
历来对《哈姆莱特》的评论很多,综合起来主要有五种有代表性的评论,本文对五种观点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哈姆莱特》剧本本文,提出观点:哈姆莱特性格深处包含两种不同的文化因素和受这两种文化因素制约的两种价植系统,这两种矛盾性的因素的并存使哈姆莱特在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选择时无所适从而且常常错位,这是哈姆莱特悲剧的文化内涵;第三部分着重联系文艺复兴这一特定时代以及与《哈姆莱特》相关的作品,提出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悲剧性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代表──它的英雄也因此是悲剧性的。这种文化蜕变的悲剧在人类发展中是普遍存在的,因而哈姆莱特的悲剧对读者具有永久性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20.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举世闻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这出悲剧中,哈姆莱特始终在激情与理智这导致了其复仇悲剧的发生,本透过哈姆莱特的复仇悲剧窥探其内心这两种游移状态,一是复仇的激情冲动,二是理智的苦思冥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