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间的深刻对立是建立在对政治经济学极深的误解之上的 ,只有在文化研究与政治经济学的桥梁重建之后 ,文化研究的事业才能成功推进。在文化研究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上 ,文化研究的首要问题就是 :它拒绝通过它自己的主张———统治方式及其伴随的文化实践 (文化研究对于此给予分析的优先性 )是建立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含义进行思考。一个惊人的结果就是 :是文化消费而不是文化生产 ,是休闲的文化实践而不是工作的文化实践 ,成为 (文化研究 )压倒一切的关注焦点。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广告的意义场域中,超现实化的符码构筑乌托邦世界,过度展示虚假需求忽视了普通人的真实生存状态,其单向度逻辑剥夺了普通受众的文化选择权。在现代广告的审美空间中,基于叙事模式化、形象脸谱化、表征同质化的惯常性存在,广告被异化为循环往复的无意义活动,原有概念丧失实质性内涵而只剩躯壳,大众沉迷于狂欢式的感官愉悦之中。对现代广告进行社会文化批判,旨在探讨其价值状态和审美症结,提供界定广告本质的反思之维。  相似文献   

3.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篇之作,它首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提出了一系列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首创意义的观点,对马克思后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这篇文章,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数字劳动这一概念的提出及运思方式,从斯迈思开始,经过哈特、奈格里、特拉诺瓦,一直到福克斯,都离不开对主体困境的探讨。基于数字劳动的算法操纵,主体陷入了自由与保障的双重困境,沦为受众商品和数据商品被买卖,丧失自我行动能力。为纾解主体的这一困境,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入手,切入到对社会现实的本质性思考来看,基于数字劳动的算法操纵并不具有自主性,主体的解放需要重塑主体的劳动观念。  相似文献   

5.
符码理论是教育社会学中的重要思想。运用符码理论解释符码与学校文化之间的共振效应,可以揭示符码与不同层次学校文化共振的表征形式和价值指向。实现符码与学校文化的共振不仅需要共同的语言脉络,相同的频率层次以及弹性的校园文化三个要素,更需要校长的高度投入。从凝练核心文化符码到倡导平等对话理念,再到追求学校发展共同体,都需要校长的智慧和经验。校长是实现共振的启发者、引导者和助推者。  相似文献   

6.
中国发展到过剩经济时代,物质需要已经能够得到满足;但在精神生活方面,中国的文化供给远远落后于文化需求,因此还处于“短缺”状态.但精神生活的“短缺”与物质生活的短缺不同,不可能仅仅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克服.文化需要的满足方式全然不同于物质需要的满足方式,试图以后者代替前者必然导致需要的异化.需要的异化乃至欲望的病态化,是主体化资本对人的身心实行全面控制的必然结果.只有以需要经济学代替“偏好”经济学,我们才能看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对于市民社会向人类社会转型的潜力,为转型时期的理论创新奠定基础.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早期的英国文化研究强调政治经济学视角的重要性,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生产与政治经济学的维度却在整个英国文化研究领域里渐渐消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号召重建文化研究与政治经济学的桥梁,而美国文化研究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可谓这项重建事业的中坚人物.凯尔纳在当今时代呼吁并重构了文化研究的政治经济学视角,提倡一种"多视角的文化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鲍德里亚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区分了与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的差异,对拜物教做了一种新的阐释。他从消费社会理论出发,建立了“一般政治经济学”,然后借助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通过类比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与符号的所指和能指的关系,不断地进行逻辑转换,最终把能指拜物教确立为消费社会的运行机制。他在自己的逻辑基础上对马克思作了种种误读。他的能指拜物教批判是将德渡景观拜物教批判的彻底化,其解放道路是一种草根浪漫主义的空想。  相似文献   

9.
时下,娱乐已成为大众媒介的宠儿。媒介的娱乐化浪潮也标志着中国媒介文化的转向。在当前的中国语境中,如何解读这一现象?本文在梳理我国媒介文化娱乐化演进历程的基础上,选取文化研究与传播政治经济学这两种理论视角,对传媒娱乐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0.
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定意义上说,对于文化的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法兰克福学派是通过对科学技术和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的批判,来进行对整个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批判的.而对于科学技术或工具理性的批判始自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在阿多诺的《美学理论》中更是具体展开了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因此这两部著作是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的代表作.对其文化批判理论做简要的分析,其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党宁 《宜春学院学报》2023,(5):109-111+125
以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施拉姆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经验学派主张运用经验性的方法研究传播现象。不同于经验研究的派别立场,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欧洲批判学派有两个重要分支: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二者都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研究视角和领域却截然不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二者呈现出了相互交织、对抗分裂和对话沟通的关系变化,二者在批判对抗的关系中逐渐走向了融合。  相似文献   

12.
该书运用历史的、现代的、理论的、实践的大量证据,特别是运用邓小平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论证,说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不是生产关系而是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简明地概括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之一.结合当前的思想理论实际,我们必须学习与掌握以下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进而正确理解"两个决不会"原理,客观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主要针对杜林的"生产、交换、分配三者关系"理论、"暴力决定论"以及"价值"理论进行批判,系统地揭示了杜林理论的肤浅,尤其在政治经济学篇,恩格斯批判了杜林无知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科学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恩格斯对杜林的批判促进了"生产、分配、交换"的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与发展,为我们辩证地看待政治权力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使我们重新认识到了"劳动价值论"对经济控制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整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是一种相互阐释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中"现实的人"的充分展开必须超越"解释世界"范畴而向"改变世界"范畴跃迁。为了实现人的全面的解放和发展,通过对西方近代思想史的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主义扬弃了"抽象的人"的唯心主义范畴,正本清源地以历史中"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建立了通向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论途径。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物化”的涵义是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学人们也分别做出了很多精彩的解释。但是庄子这个人类文明的反叛者,他的物化思想其实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深刻的文化批判思想。通过结合西方2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对庄子物化思想的具体分析,可以见出它鲜明而深刻的文化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7.
姚文放先生的新著《当代审美文化的批判》(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眷注于“批判”的思维方式,以美学的新话语和新视野,去考察当今的审美文化,将批判的美学和美学的批判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诞生了当今中国意义上的学术批判和文化批判,是为美学研究的丰硕成果。 学理性质的批判意识构成了《当代审美文化批判》的一个鲜明的理论特征。众所周知,康德最早为“批判”这个概念规定了分析、推理、考察、反思等哲学内涵,使其提升为一种理性化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工具。《当代审美文化批判》沿循着康德的“批判”的思维路径进一步前行,它着力于…  相似文献   

18.
文化研究不可界定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这不是质疑或放任文化研究的理由。从文化研究“问题意识”的形成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关系来看,其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模式的特质即在于把文学话语作为政治话语来读解,进而揭示文学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文化研究的意义在于打破了把文学仅仅视为单纯审美活动的产物的思路,为文学研究建构了一个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联系的文学对象。  相似文献   

19.
金箍棒与紧箍咒是《西游记》里著名的法器形象,包容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蕴,具有多重的文化象征意义。金箍棒是表征着自由、生存、权力、欲望、理想等内容的文化符码,紧箍咒是体现着霸权、专制、枷锁、约束、惩罚等内容的文化符号。作者集金箍棒、紧箍咒于孙悟空一身的构思,客观上深刻揭示了中国文化讲求中和、适宜,以和为贵,强调多元和谐、协调异质、消解对立的"和合"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从文化研究中汲取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思想资源,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的理论交汇和实践影响所产生的思想张力正在当下文学理论研究中产生重要影响.但就严肃的学理逻辑而言,当代文学理论仍然没有形成那种完整的理论范式意义上的文化研究.中国当代的文化研究如何避免单向接受的阐释困境、走出“西方文化研究在中国”的话语方式、深化中国本土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这些都是中国当代文学理沦研究需要反思和批判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