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HL-1M装置的加料和密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介绍了HL-1M托卡马克装置3种加料方式所得的密度特性结果。用弹丸注入(PI),超声分子束注入(SMBI)和常规脉冲送气(GP)获得等离子体电子密度Ne 分别为5.3×1019m-3,8×1019m-3和7×1019m-3。前者获得的能量约束时间τe却比后者高30%以上。由Hα信号及软X信号(SX)的时 空分布分析表明,能量约束差别是加料粒子沉积区域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2.
                                                             摘    要     1.观察到四种人参属植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竹节参(P.japonicus)   2n=24,三七(P.notoginseng)2n=24,人参(P.ginseng)2n=44,西洋参   (P.quinquefolius)2n=48。其中,野生于江西省庐山和井冈山的竹节参的体细   胞染色体数目,不同于日本植物(2n=48);三七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则为首次   报道。     2.分布区最广的二倍体物种竹节参,应是本属中较原始的类群,四倍体物   种人参、西洋参等可能是本属中较进化的类群。  这个结论不同于化学分类学所   得到的结果。     3.结合这四个种的地理分布资料分析,我们认为:我国的西南地区是本属  的现代分布中心,也是本属的最大变异中心,很可能是本属的始生中心。  相似文献   

3.
青藏古植被的演变与青藏高原的隆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北部,在早石炭世晚期位于欧亚古陆的南缘,其植物群与当时印度次大     陆的不同。在晚二叠世,藏北属华夏植物区(即大羽羊齿植物区);印度河-雅鲁     藏布江大断裂带以南的地区出现舌羊齿植物群,  因而属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     到晚三叠世藏北植物群的面貌与我国西南同时代的植物群相似,与印度的则迥     然不同,显示藏北晚三叠世的植物群与南半球植物群也没有直接联系。  柴达木     侏罗纪植物群和拉萨附近早白垩世植物群与北半球的植物群有密切的关系。日     喀则晚白垩世植物群和阿里早始新世植物群也是如此。他们与印度德干玄武岩     夹层中出现的古新世植物群和印度北部始新世植物群也没有联系。  当时,西藏     的北部和南部属于两个不同的古陆,欧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  两者之间应有一     个很宽阔的特提斯海。因而,青藏的植物化石强有力地支持了大陆漂移的观点,     印度地块在晚侏罗世—白垩纪时是由非洲东南隅分离向北漂移,到始新世才与     亚洲连接,成为现在的南亚次大陆。  欧亚大陆与印度地块的接合线或许就是印     度河-雅鲁藏布江大断裂带。       从晚石炭世到早始新世的植物群的性质上看,藏北地势多半低洼。     中新世时,西藏中部和北部的植被是以落叶阔叶林为主,虽然某些地区有一     些常绿树存在,反映在中新世以前西藏中部和北部的地面已经上升到一定的程     度。在上新世时,藏北的常绿阔叶林逐渐减缩。柴达木盆地的植被转变成落叶     阔叶林-针叶林,以后转变成草原和半荒漠或荒漠,显示西藏和青海的地面进一     步抬升。       到晚上新世,藏北和青海的植被再行演变。然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植被仍然     具有常绿栎林和雪松林。可能那时喜马拉雅山不像现在那么高。印度洋的季风     可以吹过喜马拉雅山,没有高山的阻碍。       第四纪是青藏山系和青藏地面上升最剧烈的时期。此时藏北已无常绿阔叶     树的存在。  到第四纪后期西藏大部分地区的植被逐渐演变为高寒荒漠。  最后,    青藏高原变成现在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西藏波密古乡地区的主要植物群落及其垂直分布。     1.根据小带间植物种类相似系数情况,将波密古乡地区南、北坡划成八个植物垂直带     (图1)。        2.描述了七个不同性质的植物群落。各群落分布与水热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2所     示。    3.由于不同水热条件的影响,各植被带间在植物种数上的差异是比较显著的(表3)。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湖泊科学》近10年的自引行为变化规律,剖析产生原因,思考期刊非正常自引现象,引导期刊自引的客观认识,更好地办好学术期刊。【方法】 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的数据以及《湖泊科学》2006—2015年载文的参考文献,得到《湖泊科学》近10年的自引率(RSC),总被引频次(FTC),总自引频次(FSC),对影响因子(IF)有贡献的总被引频次(FTCIF)、自引频次(FSCIF),自引率(RSCIF),载文数量,平均引文数量以及IF等评价指标,分析各指标的变化趋势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无人为操控的前提下,《湖泊科学》近10年RSC变化较小,FTCFSCFSCIF以及载文数量均有升高趋势,RSCIF略高于RSC,但是自引对IF无显著影响。【结论】 RSC与学科大小和研究范围有关。增加科研投入、提升期刊内容质量、应用数字化手段以及加大推广力度等因素导致了FTCFSCFSCIF等指标升高。期刊出现RSC过高或突然大幅度升高、FSCIF与IF有很强的相关性、RSCIF大大高于RSC等现象时,很可能是人为操控所致。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只有自律自强,才能够使得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真正获得国内科技工作者的认同并且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中国自然分布的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Roxb)Nakai的光合器(叶片、叶绿     体和共生兰藻)作了观察,并与 A.filiculoides,A.japonica,A.caroliniana,A.pinnata和A.     mexicana作了某些比较。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 A.imbricata 叶片的横切片,井研究了蕨-藻共生关系。共生兰藻不     仅存在于成熟叶片的叶腔中,而且在叶片发育的早期阶段就在叶原基周围,甚至还能在大孢子     中找到。在叶腔中蕨体伸出多细胞的腺毛与兰藻相连。         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观察到各种满江红叶子背裂片的表面都有疣突和气孔。疣突的     形状随种而不同。属于三膘满江红亚属Subgen.Euazolla的种(即A.filiculoides,A.japonia,     A.caroliniana和A.mexicana)具有圆形的疣突;属于九膘满江红亚属  Subgen.Rhizosperma     的种(即A.imbricata和A.pinnata),其疣突呈长卵形。  这种形态上的特征首次被报道与分     类系统有关。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得到的结果表明,A.filiculoides比A.imbricata在叶绿体中含有较多     的类囊体,而且前者的基粒片层比后者有较多的垛叠。  这与它们的光合能力相符。这也可能     是两个亚属之间的一种差异。         共生的满江红鱼腥藻Anabaena azollae的亚显微结构与自由生活的Anabaena相似。  营     养细胞有典型的双层壁,而异形胞有加厚的细胞壁。  这两种细胞中的类囊体通常呈螺旋形泡状。在营养细胞分裂时,细胞内含物发生聚集和再分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医学论文中成组t检验的P值错误,分析错误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方法】 选取236种医学期刊,每种期刊选取1项成组t检验,核验其P值,应用χ2检验、Mantel-Haenszel法、二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P值错误。【结果】 236项成组t检验中,50项存在P值错误。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相比,P值错误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71,P=0.027);给出具体P值组与未给出具体P值组相比,P值错误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440,P<0.0001)。将是否给出具体P值作为混杂因素,比较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P值错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03,P=0.10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方差齐(OR值为0.470,95%CI为0.230~0.961)、是否给出具体P值(OR值为5.459,95%CI为2.311~12.89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医学论文成组t检验P值错误较多。为及时发现P值错误,期刊编辑应当重视对统计学方法应用条件的审查,要求作者给出统计描述以及统计推断的具体结果,能够利用简单易学的统计学软件核实P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数值分类的关联分析方法对国产荚蒾属 Viburnum  所有72种的分布式样进行     了研究,旨在为中国植物区系分区的工作提供若干依据。中国荚蒾属的遗传变异中心是在中     南部而不在南部或西南部的事实强烈地暗示这是一个亚热带性质的属。  四川西南部是西部     特有成分最密集的地区。尽管横断山脉地区地形复杂,但那里只有几种荚蒾属植物。台湾的     种主要是亚热带性质的,而且大多数与大陆的种相同。这些种的分布式样展示我国台湾在区     系地理上与我国大陆或甚至日本有着比马来西亚地区更密切的亲缘关系。  本文总的结论大     体上与吴征镒教授关于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的分区相符,但在某些次要方面有所不同。作者还    讨论了种的分布式样与自然地理、气候和植被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介绍2个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HTSC)系列:CuBa2Can-1CunO2n+2+δ,即Cu-12(n-1)n, 简称Cu-系;和(Sr,Ca)n+1CunO2n(Cl,O)2, 即“02(n-1)n”Cl,简称Cl-系。2个系列均含有多层[CuO2]平面,具有高的超导临界转变温度(Tc)。Cu-1234 相的Tc117K,“0212”-Cl的Tc 80K。特别是Cu系具有良好的高温高磁场超导性能。Cu-1212与YBa2Cu3O6晶体同构,加之仅含碱土和铜的氧化物,组份经济,操作安全,Cu-系因此具备诱人的应用开发潜力。与常规的HTSC不同,Cl-系的层间构成是卤化物,而非通常的氧化物。根据这一结构特点用“顶角氧”掺杂实现了“ 0212”Cl的Tc80K的超导转变。研究表明“0212”-Cl具有与全氧化物HTSC可比的超导性能,预示了对卤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群研究和开发的乐观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期刊影响力指数的科学合理性及其可能存在的不足,以利于决策者、办刊人以及作者更加科学地评估学术期刊影响力,预测期刊发展潜力。【方法】 以2015—2017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的10个期刊指标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IBM 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得各期刊的综合主成分得分(F),按照F对期刊进行排名;将F与期刊影响力指数(fCI)排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比较fCIF与10个指标的相关程度。【结果】 F与10个指标的相关性总体高于fCI;fCIF与即年指标的相关系数相对较小,但是F明显高于fCI。【结论】 F排名更接近各项指标共同表征的期刊水平;更能反映期刊的反应速率和被引强度;在参阅期刊fCI排名时,应当特别注意参考期刊的即年指标。  相似文献   

11.
西藏的马先蒿属植物及其来源与演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西藏地区马先蒿植物的分类、演化、地理分布和来源进行了初步探     讨。     1.本属植物种类在西藏非常丰富,有108种,为全国总种数的33%。其中     特有种35个,占总种数的35.9%。这一特点在藏东南地区表现尤为明显,这里     拥有全西藏82.7%。的种类和88%。的特有种。     2.从花、叶征状与演化关系来看,在藏东南地区具有从原始的互生叶无齿类     型和对生叶有齿类型到有喙、有管的进化花冠类型,而且在演化上是非常活跃的。     3.这里出现几乎各种形态类型的花粉,尤以独特类型的三沟、原始的三合沟     占绝对优势。而且具进化类型的二合沟花粉的种几乎全是有喙、长管花的类型,     二者之间的进化趋势和相关性十分明显。     综合上述特征,可以认为藏东南地区是本属植物的演化中心。     4.根据毗邻地区的区系地理研究,认为西藏的马先蒿属植物主要来源于东     部的川西、滇西北高原边缘山地,至于与其它地区如不丹、尼泊尔,和我国新疆、     青海、甘肃的关系是不密切的,共同种类多系广布种。     我国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周围为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   所环绕,幅员辽阔,地势高亢,是世界上最高最大,而且在地质史上最年轻的高原的主体。   高原及其边缘山地这一独特而复杂的自然环境,对于这个地区植物的地理分布和系统发   育有极其深刻地影响,在这些研究领域内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文试图就编写西藏植物  志[1]过程中,接触到的马先蒿属植物来源与演化问题提出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通过对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var.chinensis)和硬毛猕猴 桃(A.chinensis Planch.var.hispida C.F.Liang)的枝、果、叶、花粉等的比较 观察,发现它们在冬芽形状、花粉大小、果型及毛被情况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 中华猕猴桃冬芽外露,呈马蹄状,为具毛的黄褐色鳞片所包裹;果多近圆形,枝及 果上具灰白色茸毛;花粉扁球形—近球形,17.5x 20微米,表面光滑。硬毛猕猴 桃冬芽为丘形,不外露,完全包裹于皮部之下;果多为长柱形,枝及果上具褐色长 硬毛;花粉扁球形—近球形,22.5x 25微米,表面具极模糊的细网状纹饰。     在雌株茎段的组织培养中,它们对培养基的反应也有显著差异,中华猕猴桃 茎段诱导产生愈伤组织的能力弱,再分化产生小苗的频率低(45.4%),硬毛猕猴 桃的茎段,产生愈伤组织的能力强,再分化产生小苗的频率高(81.3%)。     鉴于它们在形态及组织培养中的这些不同,建议将硬毛猕猴桃由变种提升为种。  相似文献   

13.
引洮供水工程是以九甸峡水利枢纽为龙头,为改善甘肃省中部地区极度缺水现状而实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2010年和2020年水平年洮河下游总需水量分别为47.26×108m3和47.74×108m3,引洮需水量分别为2.14×108m3和6.04×108m3。在分析九甸峡梯级水库群特点的基础上,以尽可能满足引洮水量、洮河下游生产生活需水,以及下游生态用水为目标,建立了该系统的模拟调度模型,并确定了系统结构和调度原则。结合引洮工程实际情况,设定了三种方案,分别考虑2010年一期工程、2020年一期工程和2020年二期工程。通过长系列模拟计算,得出了各方案的水资源利用情况,模拟计算表明,不同水平年多年平均引洮水量和洮河下游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用水均可保证,但冲沙用水不能满足,三个方案缺水量分别为0.95×108m3、0.98×108m3和2.31×108m3;典型年计算结果表明,只有在来水较丰时,才能同时满足洮河下游需水量和引洮水量的需求,典型枯水年和平水年分别缺水11.51×108m3和3.13×108m3。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Scopus数据库新推出的期刊评价指标CiteScore与JCR经典指标影响因子对期刊评价效力的差异。【方法】 以2016年同时被SCI和Scopus数据库收录的美国眼科学期刊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评分结果为标准,对比分析CiteScore与影响因子(IF2)对期刊评价效力的异同。同时计算各期刊3年引证时间窗口影响因子(IF3),及按照CiteScore计算公式获得的3年引证时间窗口影响因子(IF3T),并对上述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Wilcoxon检验结果显示,CiteScore较IF2、IF3小,但较IF3T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iteScore较IF2、IF3、IF3T更接近于正态分布,离散度更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iteScore、IF2、IF3、IF3T与问卷调查得分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各指标与问卷调查得分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分别为CiteScore(0.727)、IF2(0.700)、IF3(0.700)、IF3T(0.565)。【结论】CiteScore对美国眼科学期刊的评价效力与IF2、IF3类似。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晚白垩世植物区系及东亚、北美区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记载了黑龙江嘉荫县乌云组所产植物化石,计有53种,隶属39属、28科。其中蕨     类植物7种,裸子植物8种,被子植物38种(包括单子叶植物1种),10个种为新种。     乌云组植物化石的区系及植被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植物区系成分中,大多是亚热带至暖温     带分子,具少数温带成分,由此组成的群落有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等,共同组     成暖性针阔叶混交林,指示当时气候温暖潮湿,大约是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特点。再从     植物化石叶子外貌特征来分析,其中全缘叶占40%; 叶的体积以中型的占大多数,大型和小型     的均少数; 脉序以具掌状脉的占多数。这些特征说明,沉积时期亦为温暖潮湿的气候。         晚白垩世在东亚出观的35属化石中,其中27属和北美共有,约占总属数的77%,这种区     系组成的相似程度,表明其区系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这种亲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进入第三     纪或向更晚发展的进程中而逐渐减弱。主要由于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使欧亚、北美在第三纪     初完全分离,此后这两块大陆隔离发展,植物区系的相同分子逐渐减少,以至现在生存植物中     的相同属仅占总数的4.1%,其中草本植物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根据我国东北地区晚白垩纪所产植物化石及同时代南方所产化石,大致可把晚白垩世的     植物区(带)划分为三个:(1)暖温带至亚热带植物区,主要代表植物是Metasequoia,Trochoden-     droides,Platanus,Ampelopsis,Protophyllum,Pterospermites,Menispermites; (2)亚热带至热     带植物区,植物有Brachyphyllum,Cinnamomum,Nectandra和棕榈科植物; (3)亚热带或干     旱植物区,兼有南北过渡的植物或呈干旱性的植物。         乌云组植物大化石共有33属,和东亚,北美同时代植物群对比,出现不少相同属种,其中 15个属种出现在苏联晚白垩世的察加扬组及东锡霍特阿林,11个属种出现在日本晚白垩世     的Kuji地区,若与加拿大晚白垩世植物群比较,有11个相同属种; 与阿拉斯加晚白垩世植物     对比,则有12个相同属种; 若与乌云组同属一区的太平林场组比较,相同属种更多。再从孢粉     组合成分看,和本区松辽盆地明水组相同的属有15个,并具有少数晚白垩世代表性的花粉如     鹰粉、沃氏粉和山龙眼粉,表明乌云组的时代和明水组接近。同时在乌云组大化石中绝灭类型约占70%,证实该植物群的古老性。其时代属于马斯特里赫特期至达宁期而不是古新世。  相似文献   

16.
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面临着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任务和国际碳减排压力。因此,准确的碳排放数据对于评估“双碳”目标和国际履约非常重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推荐将二氧化碳(CO2)观测与大气反演结合来“自上而下”地校验“自下而上”的碳排放清单,并指出加入大气14CO2观测可以更准确地校验碳排放清单。放射性碳同位素( 14C)是化石源CO2最准确的示踪剂,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推荐用于碳排放评估。文章基于大气14CO2观测的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内的紧迫状况,建议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大气14CO2观测网络;开展培训,统一相关标准,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尽快开展14CO2观测与大气反演相结合的研究。以此使我国的碳排放研究水平与国际接轨,并提高碳排放数据的可靠性,进而服务国家的“双碳”目标和气候外交谈判。  相似文献   

17.
《金秋科苑》2008,(23):89-89
忌暴饮暴食;忌过食;忌冷食、冷饮;忌偏食;忌口味太重;饮食忌硬;食品忌陈;忌食物过烫;忌饮浓茶。  相似文献   

18.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松科全部10属59种又A变种的过氧化物     酶。  尽管个别种在种内酶谱有变化,但每个种仍有足以与其他种区分的特征性     酶谱。我们定义“两分类群总带数除两分类群不相同带数”为“酶谱距离“,作为     属间和种间酶谱分歧的数量指标。松科各属内平均酶谱距离与Prager等(1976)     报道的抗原距离以及各属的化石历史基本一致。落叶松属、雪松属、金钱松属发     生最晚,云杉属等次之,松属最为古老。分子证据支持属和亚科的划分。对比杨     属的数据,说明过氧化物酶进化有稳定速率。  文章最后讨论了酶谱资料在研究    植物形态进化和分子进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独叶草花粉形态的研究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叶草  (Kingdonia uniflora Balfour f.et W.W.Smith)  为我国特有植物,     由于它的开放的二叉分枝叶脉,引起了植物学家的很大兴趣和广泛注意,并从     各个方面对它进行了研究。关于它的花粉形态,除Forster(1961)曾有过简短     描述外,国内外都未研究过。本文对它的花粉形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光学     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它的外部形态和外壁结构。  并讨论了有关    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刊头丝语·管理、改革、决策················································……,’’···……本刊编辑部1:深化·扩拓·综合··········································一,“·‘·,’’·····一本刊编辑部2:科学。文学。情报文学.·········.································“,······...··……本刊编辑部3:西北情报发展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