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档案》2011,(10):59-59
<正>1.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华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中华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相似文献   

2.
民初党争激烈,章士钊作为革命党的重要一员,在他主持同盟会机关报《民主报》时,却坚持“独立”的报刊理念,因此与同盟会“党议”日相冲突.熟谙西方宪政理论和新闻学说的章士钊,秉持“理想”的报刊角色观念,却在现实政治实践中屡屡碰壁,“独立”的报刊活动难如人意.然检视近代中国报刊思想发展的历程,章氏的报刊角色观念实为一个难得的标本,体现出对报刊与政党政治关系的独特思考,以及对报刊自身价值认识上的深入.  相似文献   

3.
百余年以降,中国报刊维系国计民生,近代报业发展以其与近代政治史、思想史和新闻发展史的密切关系尤为令人瞩目。近代报刊主要有两大范式:商业报刊、政党报刊。本文将在明确二者概念的基础上概括各自特征,最后对二者进行比较,重点揭示其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建国。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资产阶级内部因政见分歧组成了不同的政党。政党的争论使报刊进入政党报刊时期,“报纸作为主要政党的机关报,它们的主要目的是讨论政治经济问题而不是刊登新闻,报纸反映并加剧了政党政治的恶斗”。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妇女报刊的诞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国创办的妇女报刊既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又对近代妇女解放运动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研究我国妇女报刊,可以从中了解百余年来中国妇女走过的历程,还为大家研究妇女生活、妇女观念、妇女问题以及妇女教育史提供了翔实而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上,对其影响最大的"洋学府"恐怕要数"莫斯科中山大学"了.这所由俄国人出钱创办的并冠以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之名的异国学校在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曾聚集一大批中国青年之精英,他们学成归国之后,陆续成了国共两大政党的风云人物,曾任国共两党的领袖人物王明、博古、张闻天、邓小平以及蒋经国就是从这个学校里走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西方妇女报刊、妇女解放运动的逐渐崛起,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面对的民族危机以及首次国人办报的热潮等因素都为中国近代妇女报刊的产生提供了契机。与此同时,传教士以及维新派为广大妇女传播的新思想和观念也为其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在1898年中国近代意义上的首份妇女报刊得以诞生。这份报刊意义重大,是我国妇女力争自由和思想解放的载体,与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按时间顺序分别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抗日战争四个阶段对中国近代妇女报刊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从中找出妇女解放思想对当代女性报刊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报刊史和近代中国城市的变迁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城市是窥视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历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面向。在以政治史、革命史范式为主导的近代中国报刊史研究中,城市与报刊的关系被"需要与被需要"的框架所束缚。本文认为可以在近代城市史的视角下,重视近代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对报刊产生的影响,从而突破"需要与被需要"的解释框架,构建一个立体的、丰富的、互动的城市与报刊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思潮传播中,刚诞生不久的近代报刊成为传播的重要阵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办报高潮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传播的高潮叠加涌现;中国近代报刊造就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公共领域,为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公共空间;中国近代报刊促进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客观上为近代社会思潮的传播扩充了新型传播主体;中国近代报刊的副刊对通俗文艺作品的传播为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第二空间"。  相似文献   

10.
作为孙中山思想载体的孙中山著作,百年来经历了从清末和北洋时期的官方禁书,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走向神坛,再到新中国走进学术殿堂三个阶段.著作的形态也由最初的单行本和散见于报刊的报道,发展到各种专题文集,再到选集、全集.研究孙中山著作出版发行历史有利于深入了解孙中山及其思想近代以来历史地位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王炎龙 《新闻界》2008,(1):29-32
中国近代报刊话语言述方式由文言文转向白话文,是近代中国纸质传媒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过渡的表现,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其演变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传播理念的转变、印刷技术的革新和文化观念的突破,是推动中国近代报刊白话文化大众化趋势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12.
新闻必须真实,这一观点在中国报刊创始时就提出了.但是,在旧中国一百多年的资产阶级报刊史上,真实性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这当中,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通讯社,弄虚作假尤为严重.本文就一百多年来,旧中国的资产阶级报刊——主要是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新闻失实问题作一历史考察.新闻的"原始失实"中国第一批近代报纸在上个世纪初叶问世.其新闻的内容现在虽然难以查核,但只要看看《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也可见一斑.该刊1833年创办于广州.第一期在"新闻"的标题下,刊出这样一条消息:在广州有两个朋友,个姓王,一个姓陈,两个皆好学,尽理行义.因极相好,每每于工夫之暇,不是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先生在他40年的革命生涯中,曾经八下南洋,在海外度过了近20年。报刊活动,是他在海外从事革命活动的内容之一,据统计,他在海外创办和主持其工作的报刊就有十余种: 1899年12月在香港创刊的《中国日报》,是孙中山从日本横滨购办设备,拨付经费创办起来的。《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同盟会的喉舌,被称之为“中国革命报之鼻祖”。 1905年10月在日本东京创刊的《民报》(月刊),为同盟会机关报,先后由廖仲恺、朱执信和章炳麟等人主持。孙中山先生为该报创刊号写了《发刊词》,并发表他《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词》。孙中  相似文献   

14.
殷莉 《新闻知识》2005,(6):14-16
机关报是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等出版的报纸。代表该机关、政党、团体发言并宣传其政治主张与方针政策,以其影响社会舆论,树立自身良好形象。政党机关报简称党报。在我国机关报分为党报、中央部、委、署、局机关报、人大、政协及民主党派机关报、社会团体机关报四大块。党报又分中央、省委和计划单列市委、地市级党委及少数县级党委机关报。  相似文献   

15.
冷冰 《青年记者》2005,(4):51-52
党的机关报如何被社会公众所接受,如何达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自中国有党派报刊出现以来各党派十分关注的问题。时至今日,党报也在经历一轮又一轮的改革和创新。其中有开天辟地的原创,但更多是汲取了中国近代报刊的成功经验和外国报纸的先进理念。从近些年业界对《申报》、《大公报》的研究再到走进美国大报,可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6.
林则徐是中国最早与近代报刊打交道的人之一,但林却误以为近代报刊就是中国固有之“塘报”,他有关报刊的一些认识,就是由“塘报”引申而来。林则徐的译报出于现实“制夷”之需要,其意义在于“睁眼看世界”,而不在于报刊思想。相反,他的报刊观念与同时代的人并无实质区别。林之所以超出时人想到“译报”,这与他的“经世致用”的思想、一贯的务实作风及出身于沿海等特殊背景有关,也不排除受到洋人阅读“邸报”了解中国动向的直接启发。在当前的研究中,有的学者以为林是把新闻作为“情报”,因而具有“情报”纸的报刊观念;有的甚至认为林是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一个环节。本文以为,这些说法缺乏说服力。林则徐译报的意义在于“译”,并不在于“报”。我们应该对前者加以充分肯定,但没有必要因此拔高他的报刊观念  相似文献   

17.
熊燃  盘石军 《新闻前哨》2008,(12):44-46
我国古代报刊在向近代报刊的转变中走向了与西方近代报刊发展相异的道路。促使中国近代报刊走向不同道路的因素.一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状况使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脱离了西方近代报刊发展的轨道;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要走自己的路。本文旨在探讨第二种力量即中国传统文化对近代报刊发展的影响,将从政治情结、立言、教化和重义轻利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介绍了吕彦直的生平、对近代中国建筑的贡献以及他作为孙中山陵墓的设计者对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研究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895年11月,强学会在京成立,同年12月上海强学会在沪成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在这两处学会里均有立"大书藏"的设想。"书藏"一词并不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的首创,但康、梁等人却将西方文化的因子注入了"书藏",赋予其新鲜的时代内涵,它是中西文化碰撞在康、梁心中的反映;"书藏"具有强烈的开放性,折射着近代西方图书馆朦胧的身影;"书藏"为梁启超目录学思想的产生做了实践上的探索。"书藏"是图书馆变迁之路上的一块指引路人前行的路标。  相似文献   

20.
汪康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间报人,有着丰富的办报经历,文章在史实梳理的基础上,对其的报刊编辑实践与思想进行了探究。报刊应保持独立;报道应该真实、客观;自律并接受监督,以保证公信力,这些都是汪康年报刊编辑思想的精髓。尽管这些观念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但却体现了西方报刊职业化对中国早期报业的影响以及中国报人的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