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可穿戴智能产品已逐步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2013年智能可穿戴设备产品一炮打响,火速串红,并在2014年发展成为了最火爆的行业之一,可穿戴智能产品也成为了产品设计师所关注的焦点。在此社会背景下,笔者将从可穿戴智能产品设计的现状作为切入点,对当前市面上的可穿戴智能产品进行分类,从中发现设计中所存在的空缺,并对可穿戴智智能产品的设计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理解可穿戴计算1、可穿戴计算的概念可穿戴计算是随着新的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是"以人为本"、"人机合一"的计算理念的产物,以此衍生出一类可穿戴、个性化、新形态的个人移动计算系统,可实现对人们自然的、持续的辅助与增强。麻省理工学院认为可穿戴计算最大的意义在  相似文献   

3.
郝香 《视听》2016,(11):18-19
可穿戴设备作为当下最热门的移动互联网产物,关注其应用现状、分析其市场前景、研究利用可穿戴积极转型的方法是传媒界的热门话题。本文重点分析了传媒业在技术关联、产品关联、服务关联和运营关联四大方面应对可穿戴设备的关键动作,并指出只有在电池屏幕硬件和产品价格市场优化的基础上,跟进研究用户偏好及使用习惯,方可深挖其作为新闻媒体和商业渠道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 系统性梳理和总结智能可穿戴健康技术用户行为研究进展,为促进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遵循系统性文献综述的范式,从Web of Science、PsycINFO和CNKI等多个数据库中检索并筛选得到74篇相关文献,采取主题分析、时序分析和元分析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文献资料。[结果/结论]该领域的研究主题可归类为技术采纳、持续使用、用户卷入和健康行为。其中,技术采纳的研究由于数量较多且理论化程度和解释力较高被认为已取得一定进展,其余主题的研究则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主要包括:将用户行为研究从消费者级别产品拓展到医疗级别产品;加强持续使用的理论解释;构建新的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用户卷入现象;探究智能可穿戴健康技术促进健康行为的路径和边界条件等。  相似文献   

5.
张文 《采.写.编》2021,(6):131-132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可穿戴设备的普及,以及人们对自己的身体数据和日常信息的渴望,借助可穿戴设备进行量化自我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笔者以可穿戴设备受众为研究对象,探究可穿戴设备下受众身体的媒介呈现、可穿戴设备对受众身体的规训影响以及受众使用可穿戴设备的忧思,阐释可穿戴设备与作为媒介的受众身...  相似文献   

6.
黄佳嫄  张宏 《现代传播》2015,37(2):139-142
伴随性终端促进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各种新型材料又促进了穿戴设备的智能化进程。本文将从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讨论构建个人生态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从社会意义和产业结构调整意义等层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7.
许鑫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3):74-81
[目的/意义] 可穿戴计算机设备作为一种信息采集工具和信息服务手段,关注其最新领域应用以及对信息服务的影响能够拓展服务形式、优化服务体验、提升服务水平。[方法/过程] 首先介绍可穿戴计算机设备的发展现状,系统梳理可穿戴计算机设备的相关概念、技术和应用,着重对其领域应用进行调研,分析现有信息服务模型的不足,提出了嵌入可穿戴计算机设备的信息服务模型。[结果/结论] 分析可穿戴计算机设备的信息服务机理,结合所提出的信息服务模型和图书馆信息服务场景进行具体探讨,最后总结可穿戴计算机设备对信息服务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21,(12):95-104
以智能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媒介技术正在全面"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现象在乐于接受新技术并沉浸其中的都市青年身上尤为凸显。本研究基于技术现象学的理论视角,以智能可穿戴设备在都市青年生活场景的应用为切入点,提出媒介技术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双重中介"作用:既中介自我与身体,也中介主体与社会。在自我-身体层面,媒介借助物的形态框定人的动作和轨迹,并介入知觉系统中介人的主观感知,使身体成为媒介系统的生物终端;在主体-社会层面,媒介是连通主体与虚拟网络的数字接口,其搭建的"关系平台"促使人以"化身"的形式参与交往。媒介既规定了生活场景的断裂与融合,也改变着生存在媒介之间的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在强调媒介的"自主性"及其作为"自然环境"的现状之余,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于媒介的"主体性"所在。理解"人/技联合体"的存在方式是维持人与媒介技术之间动态平衡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可穿戴设备是数据的入口,并且将人纳入其中,将人的数据输出,其将成为下一个新的增长点。可穿戴设备的出现或将引起又一次的数字革命,它给人们提供了许多便利,也同时提出了一些挑战。现在移动阅读兴盛,那么作为一个新兴的可移动设备的可穿戴设备能否和数字出版相结合?它会对数字出版和传播产生哪些影响呢?本文将试图分析一下可穿戴设备的概念、现状、特点、挑战以及其对数字出版和传播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可穿戴技术作为具有强烈"人类感知"能力的新技术,有助于移动图书馆转变为智慧图书馆。文章介绍可穿戴技术的概念、应用领域、应用前景,分析其与智慧图书馆的关系,探讨可穿戴技术对读者的多功能导航、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以及对读者个性化知识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数字阅读已经逐渐发展为我国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数字时代的阅读呈现内容消费时间和传播内容形态的碎片化特点,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可穿戴设备在数字阅读领域尝试发展,并带来诸多改变和影响。本文针对可穿戴设备的数字阅读应用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期为提高数字阅读的体验和传播效果提供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变电站设备信息智能采集方法,变电站智能终端内构建智能数据采集模块,通过智能接入和动态配置对多个设备进行统一的数据采集,实现信号的变频采集,解决了变电站监测系统分散、接入困难等问题,提高了对运行设备的实时监测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 基于智能可穿戴健康产品,研究个人健康信息管理技术促进用户健康行为的心理机制。[方法/过程] 基于刺激-机体-反应理论框架,建立智能可穿戴健康产品的技术要素通过用户心理变量影响健康行为的路径模型。以智能手环用户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法收集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验证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结果/结论] 智能可穿戴健康产品的数据管理和社交互动功能通过启发和赋能促进用户健康行为。此外,行为控制功能通过赋能促进用户健康行为。文章基于上述发现讨论了对个人健康信息管理领域,尤其是智能可穿戴健康产品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5.
吴丹  马乐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21):91-98
[目的/意义]基于可穿戴设备的特性,研究可穿戴设备的特性对用户的信息搜索行为的影响问题,为推广发展可穿戴设备的信息搜索服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通过分析已有的信息搜索行为理论和模型,进而构建可穿戴设备对用户信息搜索行为的影响模型并提出相应的假设,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并通过数据统计分析验证模型假设。[结果/结论]数据检验发现模型中提出的假设均成立,即可穿戴设备所具有的4个特性对用户的信息搜索行为均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 进入21世纪,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对推进信息化的重视为我国广播电视设备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同时也使我们面临着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 发展概况和差距。 我国广播电视设备工业自建国以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我国广播电视工业的发展是和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在满足事业发展需求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自主开发能力的产业。  相似文献   

17.
谭辉煌 《编辑之友》2017,(12):64-67
广告形态的自然化发展是技术和媒介推动的必然结果.印刷和电子媒介时代是广告形态的初级自然化阶段,网络媒介时代是广告形态的半自然化阶段,它们都没有完全实现广告形态的自然化.可穿戴技术与设备将促进广告形态的自然化发展,这不仅是指广告可以达到完整而又精确地复制人类的自然感知形态和感知模式的高级水平,还指可以改进甚至是改变人类的某些感知形态和感知模式,促进广告生存形态的自然化升级.  相似文献   

18.
清宫《穿戴档》与皇帝礼服和吉服的穿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宫《穿戴档》是宫中太监记录皇帝一年四季穿戴服饰的薄册,内容详细可靠,是研究清代服饰的珍贵资料。本文分析了乾隆二十一年部分和咸丰四年全年《穿戴档》,结合其它文献资料和清代实物图片,探讨皇帝礼服、吉服的穿戴方式和穿戴场合。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智慧服务成为发展趋势。通过技术融合、模式变革,实现图书馆服务的个性化、自动化、终端化,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阅读服务,正在成为各类图书馆致力建设的目标。图书馆智慧服务需要应用智能化信息设备,需要精通图书馆智能化管理的专业人才。从智慧服务的视角就图书馆智能化设备的科学管理与开发应用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1月12日,易观智库发布《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专题研究报告》,预计今年中国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35.6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