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现有献表明:制度安排与变迁是中国乡城转型的关系,对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借鉴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分析了有效制度安排对促进农村城市化过程及作用机理,并附以数学函数证明,并对经济低发育地区农村城市化制度创新的四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上而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城市化制度安排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上而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城市是中国计划经济条件下和市场导向改革时期出现的两种城市化模式,均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文中立足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视野,分别从制度安排的宪法秩序、制度供给主体和制度安排方式,制度安排的动力机制和调控机制,政府在制度安排中的角度和作用、劳动力转移和人口流动方式,资金转移和投入方式等方面分析比较上述两种城市化模式的制度特征及其差异。  相似文献   

3.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是我国城市化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两种模式,不同体制下制度安排上的差异是决定两种模式特点的根本原因;中国城市化最终要走向市场型城市化,但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时期,制度缺陷引发了许多诸职离农人口“两栖化”、小城镇发展无序化、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农村病”。解决的根本办法在于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城镇建设体制创新、城镇管理体制创新等。  相似文献   

4.
农村金融制度缺失导致的农村经济主体融资能力低下,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笔者在制度层面剖析了农村金融缺失因素,并从正式金融制度安排和非正式金融制度安排方面,提出了制度改革和创新思路——基于“功能观”的金融制度架构,及其对策建议,以期解决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当前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体系的基本特征出发,通过实证调查分析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存在的问题,结合城市化进程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影响,提出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不仅是一个正式制度创新的过程,也包含着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等非正式制度的约束作用.中国传统家族意识和家庭伦理等非正式制度安排,对于农村生产队体制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变迁,对于降低家庭经营中的交易成本,对于激发劳动者积极性,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深化我国农业制度的改革,需要进一步排除一些传统观念和意识形态的障碍,把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与现代农业制度基本要求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已不能适应农村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从产权制度、使用制度、流转制度和征用制度等方面来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以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中国农村必须走城市化的道路。当前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制度、农村税费制度及行政制度存在许多缺陷,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失地农民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失地农民的产生需要制度的保障,而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失地农民的利益严重受损。应借鉴国外对失地农民确立的制度保障,构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政府主导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城乡二元制土地制度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关键。本文主张:政府应当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为国家所有制,实现城乡土地一体化;建立农村建设用地交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而耕地免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制度;保障农民获得长久的土地使用权,并允许自由买卖。由于农村土地对农民具有生活保障作用,所以城乡土地一体化改革须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之后才能进行。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流动不断加快.户籍制度对城市流动人口尤其是进城农民的限制突出地表现出来。这一限制作用在社会结构的层面上形成了基于城市市民与进域农民两大身份群体的城市二元社会结构,要破除这一结构难题,户籍制度改革是必然之举,这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要真正实现农民的市民化,必须从根本上消除与户口直接挂钩的不平等待遇.这正是当前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最大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工业发展过程中,中国城市化将在三大类地区发生。一是东部沿海地区,形成城市群和城乡一体的格局,二是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三是中西部地区已形成产业支撑能力的城市和有资源开发潜力的城市。十堰作为中西部结合带并且有汽车优势产业和水电、旅游等优势资源支撑的城市,必将成为中西部结合带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地区,但即使如此,也应该遵循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环湖城镇带。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华北地区,农民进城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近代中国农民进城与传统的人口迁徙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深深地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烙印,是近代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关键。其动力主要源于:农村土地的承载容量不足、农业报酬率过低等内部推动作用和城乡之间利益差距及城市化发展对农村的外部拉动作用。而我国目前存在的城乡户籍壁垒、城市化进程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地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及农村非农产业,全面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才能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相似文献   

15.
由于统治者的重视以及北方、中原人民南迁,南宋江南地区出现了城镇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城镇的数量增多、市场化水平提高,城乡之间、区域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农村经济活动与市场联系加强。江南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和城镇以及城镇之间的人口流动加快,城镇居民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贫富差距拉大,江南农村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等也发生了与传统社会不同的改变,固有的宗法宗族制受到冲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血缘关系、地缘关系转变为业缘关系,新的社会组织日益取代旧的群体组织,货币关系发展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南宋江南城镇化过程中,因固有乡村生活的整体平衡被打破,社会结构失去原先的平衡与相对稳定性,造成社会结构失衡,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国新时期的城镇化建设,应吸收传统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是引领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建设具有如下功能:农村社区建设有助于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农村社区建设有助于加速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村社区建设有助于实现和维护农民的切身权益,农村社区建设有助于拓宽就业渠道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是教育公平的题中之义。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城乡教师的流动基本处于单向、无序的状态,这阻碍了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为此,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群体座谈以及个别访谈等方式对目前西部地区城乡教师流动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并探讨了制约教师群体在城乡之间双向合理流动的因素,提出从改革制度与进行利益补偿两个方面来推进实现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特别强调了利益补偿机制在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小城镇整理:中国农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 ,中国农村小城镇的无序发展导致了大量小城镇病的产生 ,制约了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 ,并与市场手段相结合 ,以区域为单元 ,对农村小城镇在空间结构、规模结构、产业结构、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方面实施综合整理 ,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发展的普遍规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经历着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市场意识增强的新变化,这些变化迫切要求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在充分理解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新型城镇化关系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在夯实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基础、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创造良好的农村社区文化环境、丰富农民的卫生保健知识等方面采取措施,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从而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一方面非农收入增加,另一方面农村地区人均资本存量上升,生产效率提高使得务农收入提高。早期城镇化研究的一般理论预设和实际研究认为,在这两方面共同作用下,农民整体收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然而,分析我国1978—2013年城镇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趋势发现:随着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缓慢。对我国城镇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可知:城镇化具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但因被其他变量的作用效果抵消,从而两者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反向变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