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正字篇雀鹊【常见错误】鸦雀无声(正)——鸦鹊无声(误)声名鹊起(正)——声名雀起(误)鸠占鹊巢(正)——鸠占雀巢(误)【正确用法】"雀"泛指小鸟,常见搭配有欢呼雀跃、鸦雀无声。"鹊",鸟名,常见搭配有鸠占鹊巢、鹊桥、鹊起。【语句示例】会议开始前,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相似文献   

2.
赵立伟 《学语文》2010,(1):44-45
“鸠占鹊巢”又作“鹊巢鸠占”《现代汉语词典》将“鹊巢鸠占”设为主目,释义为“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产业等”。由词典的解释不难看出,在人们的印象里,鸠乌是好逸恶劳、巧取豪夺的强盗的代名词,“鹊巢”则是“强盗”抢夺的对象。其实。鹊的巢鸠来居这个事实原来并不表示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3.
观察鹊巢     
因为养病,住到密云水库西南的乡间。秋后树叶落尽,那高高树权上的鸟窝就裸露出来。这一带喜鹊特多,我想那就是鹊巢。想起“鸠占鹊巢”的成语,这里的鹊巢没被鸠占,但似乎也看不到喜鹊归巢,是因为天寒,它们另觅居处了么?  相似文献   

4.
(一)说要汉字书写正确,重点是要求(1)不写错字;(2)不写别字;(3)正确使用简化字。近几年汉字形体的考查,重点在别字的辨识上。如销声匿迹(误“消”)、仗义执言(误“直”)、鸠占鹊巢(误“雀”),掂量(误“惦”)、插科打诨(误“浑”)、直截了当(误  相似文献   

5.
对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首句“明月别枝惊鹊”,约有四种解释,理解各有不同。其实,“明月别枝惊鹊”并无深奥难解之处,所写情景也是历  相似文献   

6.
一、弄清迷彩型成语的多义性   所谓迷彩型成语,是指与今义字面意义容易混淆的成语 (如 1993年题“不刊之论”中“刊”,若单从字面上难以看出成语的褒贬义及整个成语的含义 )。这类成语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往往容易误写和误用,因此,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逐一剖析这些成语的多义性 (本义、引申义及比喻义 ),才能正确使用。   弄清本义,不致误写。近 5年来侧重成语字形考查的是:   1996——插科打浑 (诨 )委屈求全 (曲 )鸠占雀巢 (鹊 )   1997——针贬时弊 (砭 )纷至踏来 (沓 )不径而走 (胫 )   1998——人情事故 (世 )   1…  相似文献   

7.
关于“明月别枝惊鹊”●陆精康“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起首两句。“别枝”乃至整个句子的意义,素来众说纷纭。(注)朱光潜先生在《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一文中,对该句作了“与一般解释不同”的分析。朱先生认为,“...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小词,用通俗生动的口语,描写了作者夏夜在山野中赶路时所见所闻和所感。注释家对第一句“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枝”,历来就持有众说不一的见解,他们所作的注释,又都能够解得通。这些散见于各种版本和欣赏辞典的不同注释,主要有三个方面:①离枝。把“别”字解作“离开”。意为“明月出来,鹊见光惊飞,离开了枝头”。苏轼诗有“月明惊鹊未安枝”(《次韵蒋颖叔》),周邦彦词有  相似文献   

9.
也说“明月别枝惊鹊”●重庆永川水绍韩宋代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其前句中的“别枝”一词,名家所训分歧,致使句意不一。一、训“别枝”为“离别树枝”朱光潜先生云:“‘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  相似文献   

10.
以《金楼子·箴戒》中的“青金铅带”为线索,考察《南齐书·东昏侯纪》中的“青薛金口带”,发现其实为“青蓑铅带”之误;据《金楼子·立言下》中的“而况裘乎”得出《韩非子·说林上》中的“而”字后确乃脱“况裘乎”。  相似文献   

11.
卓德明老师提出“雀”与“鹊”能否通用的疑问(详见《小学教学参考》7—8期31页人我们查阅有关资料,认为“雀”与“鹊”不能通用,王之焕诗题应为《登鹤雀楼》.  相似文献   

12.
对于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的“别”字 ,历来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归纳起来 ,有以下三种解释 :解释 (一 ) :“别”即“横斜突兀”、“旁逸斜出”。《唐宋词鉴赏辞典》(商务出版社 )就作此解。它将“明月别枝惊鹊”理解成 :因为月光明亮 ,所以鹊儿被惊醒了 ;鹊儿惊飞不定 ,不是盘旋在一般枝头 ,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解释 (二 ) :“别”即“照着”、“照亮”。这种理解占多数 ,《中学教参》以及较权威的《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 )都认同这种理解。将首句理解为 :明亮的月光 ,照着那…  相似文献   

13.
《楚辞·九歌·国殇》“凌余阵兮躐余行,主骖殪兮右刃伤”二句,今《楚辞章句》、《楚辞补注》各本王逸注云:“言敌家来,侵凌我屯阵,践躐我行伍也。”此注“敌家”一词,钱钟书先生《管锥编》第2册谓乃汉、唐古语,今语则分言“敌方”、“冤家”,并引《三国志·蜀书·法正传》“敌家则数道并进”(‘则’字各本无,钱先生误衍)一语为证。今案:《楚辞》王注“敌家”本作“敌众”。《国殇》前云  相似文献   

14.
高邮王氏父子在《读书杂志·墨子》中大量运用“对文”之法对《墨子》予以校释,校勘“误文”、“衍文”、“脱文”、“乙文”和“误校”,并以此法训诂释义.王氏父子的校释尚有存疑,文章提出运用“对文”校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鹊尾香炉     
敦煌壁画中的供养人双手或合十,或持莲花,或捧花盘、香炉,持物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香炉,柄很长,今人不识其具名,实是古代的“鹊尾香炉”,因其形状长如鹊尾而得名。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7“鹊尾香炉”条云:“东坡诗有‘夹道青烟鹊尾炉’,按::《松陵唱  相似文献   

16.
唐诗现存各种版本中,王之涣《登鹳雀楼》又写作《登鹳鹊楼》,注释各异,莫衷一是。历史文献检索表明,用"鹳雀楼"者约占八成,而用"鹳鹊楼"者不到两成;唐宋元诗文皆用"鹳雀楼"写法;明清以后,始有"鹳鹊楼"之称。考该楼原为黄河岸边一座军事瞭望台,年久失修,鹳雀聚栖,因得其名。鹳雀是唐人对鹳的一般称呼,非鹳与喜鹊之集合。明中叶编撰的《大明一统志》是误植"雀"为"鹊"的肇始者,由此引起后人混乱。  相似文献   

17.
偶翻《中学古代作品评注》,发现《扁鹊见蔡桓公》一文的注解说:“扁鹊者,渤海郡郑人也……”,显然注错了。《史记·扁鹊列传》中说:“扁鹊者,渤海郡鄚人也……。”注解把鄚错为郑,可能是出于误抄、误排或误校。因鄚字少见,人们很容易把  相似文献   

18.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俞平伯先生说:“别枝,另一枝。词意谓鹊因月明,惊飞不定,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别’乃形容词,若作动词,释为离别之别,意虽亦相近,即与下文‘半夜’不对偶。”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则云:“明月句:月光惊醒了树上的乌鹊。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此用其意。别枝,另一枝,斜枝。”胡云翼《宋词选》与此说相  相似文献   

19.
(一)《后汉书·冯鲂传附冯石》:“为安帝所宠,帝尝幸其府,留饮十许日,赐驳犀具剑佩刀、紫艾绶、玉块各一。” 谢承《后汉书》“驳”作“骇”,“剑”作“绶”。 按:“驳”当作“骇”。范书本传李贤注:“以班犀饰剑也。”《后汉书·冯异传》:“赐以乘舆七尺具剑。”李贤注:“具,谓以宝玉装饰之。《东观记》作‘玉具剑’。”则知“具剑”为有装饰之剑,玉具剑即以玉为装饰之剑,骇犀具剑,即以骇鸡犀为饰之剑。李贤释“驳”为“班”,因“班”同“斑”,与“驳”同义,故成此误。又《应奉传》作“驳犀方具剑”,误同。骇犀,即骇鸡犀,犀角名。《东观汉记·陈导》:“光武赐陈导骇犀剑。”《战国策·楚策一》:“乃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壁于秦王。”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二》:“鸡骇之犀,当作骇鸡之犀。”《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壁、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晋葛洪《抱朴子·登涉》:“又通天犀角,有一赤理如綖,有自本彻末,以角盛米,置群鸡中,鸡欲啄之,未至数寸,即惊却退,故南人或名通天犀为骇鸡犀。”足见骇鸡犀为奇珍。谢承书“剑”作“绶”,误。周天游《七家后汉书》校注云:“范书本传及《御览》卷三四二所引《东观记》均作‘剑,。”  相似文献   

20.
[清]“请”之误书。原因有音近形似两个方面。 《伍子胥变文》:“楚之上相,姓仵(伍)名奢,文武附身,情存社稷。手提三尺之剑,清托六尺之躯。”(《敦煌变文选注》1页)。项楚校注曰:“原文‘清’字疑是‘寄’字音误。寄托六尺之躯,谓接受先王临终托孤之重任。《论语·泰伯》:‘可以託六尺之孤’。《三国志·蜀志·李严传》:‘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