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因连续发生11起跳楼事件而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赶到深圳厂区,邀请媒体参观厂区,并公布了数项预防类似事件发生的措施。同一天,深圳市政府也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政府有关部门就富士康多起员工坠楼事件的调研情况和下一步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2010年上半年富士康员工坠楼事件频发,媒体的大量报道使其成为全国热点事件.本研究通过对《南方都市报》和《羊城晚报》5月份相关报道的详细分析,梳理出在该事件中媒介的报道特点及缺失,倡导对新生代农民工自杀报道媒体应有社会学视角,提出媒体应该引导社会重视重建家庭和工会作用.  相似文献   

3.
金婧 《传媒观察》2011,(12):29-30
2010年5月27日凌晨,深圳富士康一名25岁员工割脉自杀,因抢救及时而获救。这是当年该公司第13例员工自杀事件,被媒体称为"十三连跳",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讨论。国内外研究表明,媒体自杀新闻报道与自杀行为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关联。那么,在这次富士康连续性自杀事件中,大众传媒又是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本文旨在通过对本次富士康事件中媒体自杀报道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媒体对自杀事  相似文献   

4.
在富士康接连发生了员工非正常死亡现象之后,6月1日,富士康宣布全体员工加薪三成,最低阶作业员的起薪从原先的人民币900元提升到人民币1200元。6月6日,富士康再度公布一项甚至令业界吃惊的员工加薪计划:自10月1日起,  相似文献   

5.
抢救富士康     
出入“紫禁城”富士康,着实不是件容易事。首先,你需要认识内部的员工一名;第二,你需要提前一天以上向内部员工提交你的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向大门口的换卡处发出申请;第三,抵押身份证,换来宾卡入园。  相似文献   

6.
靖鸣  陆先念 《传媒观察》2006,(10):14-15
事件事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6年6月13日英国《星期日邮报》的一篇报道,该报道称生产苹果公司主打产品iPod的富士康女工每月的工资收入仅有27英镑。两天后,《第一财经日报》C5版头条跟进发表了《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一文,成为事件的直接导火索。该文以一名普通员工的口述实录形式,指出富士康工厂存在“一般操作工必须连续工作12小时,不得说话”、“三个女工因经常加班而在生产线上晕倒”等非法用工现象。16日,苹果电脑(中国)公司新闻发言人表示:如果代工厂不能满足员工待遇的有关原则,苹果将会取消其代工资格。19日该公司开始对代…  相似文献   

7.
亦杰 《今传媒》2006,(11):49
备受全国关注的富士康同《第一财经日报》(以下简称《一财》)的新闻官司,以当事双方发表联合声明,互致歉意为“大结局”,达到“和谐发展,善意解决”的目的。这样的“大结局”体现了双方向理性靠近的姿态,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大结局”中还有缺憾。试问《一财》与富士康握手言和的时候,想到了对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如何维护与改善吗?从报道中看不出来。《一财》是因为报道了富士康员工超时加班才被富士康诉讼的,那么,到底富士康有没有“超时加班”的问题?原来说是报道“失实”,被告说“我们有证据”。而双方和解时闭口…  相似文献   

8.
救救孩子     
深圳富士康的十三连跳已经伤害了国人的心,尤其伤害了在富士康打工人员父母的心,无数父母打电话、发信息,有的甚至千里迢迢赶到深圳陪护自己的孩子。网络的舆论更是一片哗然。国人已是胆战心惊:明天,是否还有年轻的生命绝尘而去呢?  相似文献   

9.
《视听界》2006,(5):108-109
事件始末富士康将记者告上法庭并提出天价索赔因不满一篇员工“超时加班”的报道,台湾首富郭台铭所控制的台湾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下称鸿富锦),以名誉侵权纠纷为由,向《第一财经日报》的两名记者提出高达人民币3000万元的索赔,并已要求相关法院查封、冻结了两名记者的个人财产。(鸿富锦为富士康全资子公司,富士康又是台湾鸿海集团子公司。)《第一财经日报》发函谴责富士康《第一财经日报》8月28日下午向富士康公司发函称“记者报道属于职务行为,报社将动用资源支持两人全力应对诉讼”。《第…  相似文献   

10.
林林 《新闻天地》2005,(9):39-42
2004年10月3日上午8点,长沙市雨花区一居民小区内,一名20来岁的女士从五楼坠落下地,当场气绝身亡。这名女士是一名来长沙打工多年的鄂籍女性,当时与同为打工者的男友结婚不到8个月,而在她坠楼那一刻,丈夫刚好就在五楼的屋里……  相似文献   

11.
沈正赋 《今传媒》2006,(11):9-11
每当人们在谈到如何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时候,往往过于强调它的外部环境因素,诸如法律保护缺失、地方保护主义作祟等,给新闻舆论监督的正常开展带来困难、造成干扰,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或者淡化了新闻媒体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拟就新闻媒体在“富士康诉记者案”中的前后表现,对其在舆论监督中的角色定位作粗浅的分析和探讨。一、研究缘起:记者遭天价索赔案始末2006年6月15日,上海《第一财经日报》在C5版头条发表记者王佑采写的《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一文,以一名化名为陈峰的富士康普通员工的口述实录形式,报道台湾首富…  相似文献   

12.
陈强 《新闻传播》2007,(11):36-38
2006年的夏天,传媒人最关注的一个话题莫过于“富士康天价索赔案”。事情缘起2006年6月15日,上海《第一财经日报》在C5版头条发表了记者王佑的《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以下简称《富》文),披露台湾首富郭台铭旗下富士康科技集团(Foxcom)深圳基地(即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员工超时加班的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13.
经历了连串跳楼事件之后,富士康“北上西进”的内迁计划似乎开始提速。在深圳厂区,富士康正在将近40万员工逐渐削减至10万~15万。从深圳到河南,从昆山到重庆,富士康一路攻城拔寨,地方政府纷纷向其抛出橄榄枝,为争夺这个巨型企业暗战不休。  相似文献   

14.
一、舆论监督引发名誉权诉讼2006年6月15日和22日,由于《第一财经日报》刊发了记者王佑采写的两篇报道《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富士康离职女工:连续作业12小时已是家常便饭》,揭露富士康科技集团在深圳的工厂普遍存在工人“超时加班”问题。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因《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其存在工人超时加班等  相似文献   

15.
从1994年第12期《中国记者》上读到《“坠楼新闻”可以休矣》一文,觉得也想“说长道短”一番。 作为晚报,客观公允地报道一些在各地发生的某些坠楼现象,旨在引起人们的警示,这又有什么不好?我们国家人口众多有少数妇女小孩老太太不幸坠楼而又能侥幸成活,它不是一件大好事情,难道坠楼者个个都肝脑涂地才值得  相似文献   

16.
富士康:触目惊心的“13连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一个人连死都不怕,那还有什么更可怕的呢?截止本刊发稿时,富士康的自杀现象发展到了“13连跳”,就不能不说是个严重的问题了。这个问题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去问那些已经跳下去的富士康员工,但我们可以向社会求解,向他们工作的企业求解,向和他们一样还在流水线上劳作的工友求解,向我们的产业发展模式求解,向我们的心灵求解……  相似文献   

17.
甘勇  李瑾 《新闻前哨》2006,(10):49-49
因不满一篇有关富士康员工“超时加班”问题的报道,最近台湾首富郭台铭所控制的富士康科技集团旗下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以名誉侵权纠纷为由,向《第一财经日报》两名记提出总额人民币3000万元索赔,并由法院查封、冻结了两名记的个人财产(以下简称“富士康案”)。据悉,该案是目前国内向记个人索赔金额最大的名誉侵权案。本拟从法律角度,指出其瑕疵,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8.
《一妇女四楼坠地无恙》、《五龄童三楼坠地,苏醒后安然无恙》、《9岁男孩跳下6楼寻母,经医生检查安然无恙》、《九旬老太跳楼,竟然安然无恙》、《五龄童六楼坠下竟无恙》、《善良小保姆舍身救幼儿,从七楼坠地侥幸无恙》…… 这是江苏省一家晚报1994年3月至9月发表的“坠楼新闻”的标题。 粗粗查看,这家晚报近年时“坠楼新闻”非常热衷,仅在其头版就先后刊出10多条。而且有越来越热衷的趋向。如上所述,平均每月已达一篇。 事实上,如此爆炒“坠楼新闻”现象,在其他晚报,特别是一些擅长猎奇的小报上,也是屡见不鲜的。仿佛当今的孩子都铜头铁脑袋,就是摔不坏,  相似文献   

19.
正红 《新闻天地》2004,(11):36-39
陈达26岁就当上了银行副行长,对女友何馨更是相爱相守,痴心不改。可是多疑女友何馨却总是对行长男友不予信任,三番五次地考验其是否真心。不料,爱情之累最终酿成人间悲剧,2004年8月2日凌晨,陈达翻窗向何馨道歉时不慎失足坠楼而亡,女友为此抱恨终生。银行副行长为向女友道歉不慎坠楼而亡,这着实让所有人都感到非常意外,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相似文献   

20.
员工接连自杀,富士康无法回避自己的企业文化特质缺憾。那就是,在这个庞大如中小城市的企业以及它的员工,有着涂尔干《自杀论》中描述的孤立特征。涂尔干如此说,个体社会关系越是孤立、疏离,人就越容易自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