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力钧是我想念最多的一个朋友。其实我只写过一篇关于方力钧的稿子,有时太近了反而不知道写什么,而且我又不会象那些艺评家那样评论他的画,说他“玩世”或者“泼皮”,而且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我以为是为国争光为人类造福,对我却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我读过他的“艺术手记”,其实那“手记”在别人看来好象跟艺术没大关系,说是全是人与人的关系;我也看到过别人的文章里援引“手记”,每当这时我都想发笑——因为我觉得他的“手记”象小学生作文,稚嫩得能掐出一把水来,而引用者居然还真把它当一  相似文献   

2.
马永红 《新闻前哨》2022,(21):20-22
立足行业,深度挖掘身边的精彩和伟大,是企业宣传工作者和行业新闻人的职责所在。视采访为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行家”;借采访走“四方”,让自己成为一个“行者”;跳出行业看行业,让自己成为一个冷静的“瞭望者”;将采访当“追星”,让自己成为一个“粉丝”;变采访成“查访”,让自己成为一个“侦探”;隐“采访”于无形,甘做一个历史的记录者。如此扎根,才能获得行业新闻人的职业基础,如此于日常中深挖,方能真正拥有新闻的富矿。  相似文献   

3.
工信部的“绿坝通知”,并无其他依据,“通知”自己创造了一个决定,并“通知”社会。这就相当于法院在没有判决作为依据的情况下,通知当事人履行  相似文献   

4.
“红二代”“高干子弟”“西纠司令”“中信集团董事长”这一个个标签聚集了当代中国种种令人关注的元素。六十多年人生岁月伴随着共和国的一个甲子,孔丹几乎在每一个时期都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之上。谈及自己的际遇,孔丹屡屡提到一个词“裹挟”:“我这个人一生所经历的事多半是被裹挟进去的。”  相似文献   

5.
“科学、创新、认真、诚挚”,“科技领先,品质精良”,“人品决定产品、品质决定市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做好每一件小事”……从这一系列的文字中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在产品上坚持不断创新的企业,是一个以设备品质为根本的制造商,是一个有着兢兢业业的员工和优秀企业文化的厂家,他就是北人富士印刷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人富士)。他用口号激励着自己,以其  相似文献   

6.
比与不比     
范俊强 《出版参考》2010,(12):11-11
在平时的谈话中,常常听到别人说:“人比人。气死人”和“人比人死,货比货扔”。其实,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人跟人没法比。信奉这些“经典”的人,多是在遇到或说起比自己优秀的人时的搪塞,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找一个台阶下。这不仅凸显出一个人安于现状的心态.更体现出他的局限性和盲目性。  相似文献   

7.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那些健将们喜作高论,不太在乎逻辑的连贯性和史实的准确性。这说明他们常常溺于自己的主观世界,而这又能部分解释他们中许多人何以具有精神分析学上所说的那种“自大狂的倾向”。这些品质足以使他们成为一个革命者,但不足以成为一个历史家,尤其是他们本人作为一个演员活动于其中的当代史的历史家,因为他们的“我”太多,大有可能把自己的白日梦写成一段似乎真实发生过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何亮 《军事记者》2013,(4):62-63
“认识你自己”这句铭刻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的箴言.像一个神秘的召唤已回响了数干年。而一个人的“自己”或者说“自我”到底是什么.至今仍为哲学家们众说纷纭——它是一个可被审视被认知的客体吗?可是审视它认知它的那个主体又是什么呢?而如果它本身就是一个主体.它又如何能够客观地或不偏不倚地看待自身呢?  相似文献   

9.
“永远公平和坦率地对待公众。”这是创办于1836年的美国《费城大众纪事报》制定的编辑伦理。公平表明自己不偏袒,坦率就是要真诚地面对社会和公众,始终以记者所见客观地还原事实。这是一个媒体以自己负责任的态度,为编辑确立一个道德的标尺,也为自己树起一个追求的巅峰。  相似文献   

10.
如果一个手机客户端无法带来足够多的用户,或无法满足特定用户的需求,那么这一客户端就会沦为面馆里的“伙计端”,甚至是自娱自乐的“自己端”.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专家,书评作者多为知识分子,他们也热望自己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丰硕的成果,从而成名成家,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可是“书评家”在哪里?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不要说在今天,即使是在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似乎也难找到一个。比如听说书评界的同志要编一本书,介绍中国自古以来为书评事业作出贡献的人。人数相当可观。这些人均以“书评人物”名之。“人物”是一个中性名词,与“书评家”自然还相差一大截。这是不言自明的。那么是不是的确没有书评家呢?我看不  相似文献   

12.
邓昕 《网络传播》2008,(6):62-63
“手机直播:暴雪中的回家之路”一帖,由名为“一个人们”的网友发起。据其自述,他欲借助自己拥有上网功能的手机,将自己顶着严寒暴雪乘火车回家的全过程,以发帖的形式,在天涯BBS上做一个实时的文字直播。然而,这一小小举动引来了各路网友,使这一个人行程自述演变成一场有广泛网络阅众参与其中的信息传播。整个过程充盈着丰富的实时消息、感受分享。  相似文献   

13.
余喜 《电子出版》2003,(3):47-48
在用Authorware制作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时候,经常要使用“后退”按钮实现“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功能。即从不同路径访问一个页面时,这一页面上的同一个“后退”要能回到相应的不同页面上,这时常出现按钮或热区的重叠问题,要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常让人头疼。下面通过自己制作多媒体光盘中的一个实例,介绍一种灵活运用“Authorware”计算图标”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方法。 我们制作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多媒体光盘,一共收录了100所高校,访问一所大学主页提供了  相似文献   

14.
都说“十年磨一剑”,可码了近10年字,却总觉得自己这柄“健”还是显得驽钝,还时常要为拟一个题目,找一个角度而冥思苦想、寝食难安。有时免不了怀疑:难道自己不是钢材是木材,真就磨不成一柄利剑?直到今天捧得“十佳”,让我有了些许欣慰:十年光阴,终究没有虚度!  相似文献   

15.
读过《我是一个新闻“导演”》一文,有些人认为李贵珍同志自己做了“工作”,又自己去写新闻报道,便是个新闻的导演。我不敢认同这种看法。而从李贵珍自己的文章中看,几次成功的新闻报道,都是他本人一手策划“导演”出来的,似乎他自己也默认这是新闻“导演”。然而,怎样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只要当记者不是上面所讲的有意识地故意制造虚假新闻,干记者  相似文献   

16.
传说,郑板桥的舅舅家很穷,认为原因就在自己家的四方院里长着一株千年古树。“口”里一个“木字”,不就是“困”字吗?于是他决定要将这株古树锯掉。  相似文献   

17.
张闻天同志文革遭难时,在台历上写下了一句座右铭:“应该在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不知这是他个人的自律,还是他看到全社会的狂热有感而发,反正这句话至今颇令人玩味。 其实,每个人肩膀上都长着一个脑袋,没有脑袋的人,还像人吗?不过,这脑袋是不是如张闻天说的是“自己的脑袋”,还需要由自己的行动来证  相似文献   

18.
“这本书是一个文明的死亡证明书。”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孟德拉斯如此评价自己的著作《农民的终结》:在一代人的时间里,法国目睹了一个千年文明的消失,这文明是它自身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图书馆馆长的心路自白,说出了自己如何从“双肩挑”的“角色冲突”走向“角色融合”的,这种融合关键在于热爱图书馆事业,而这种热爱是基于对图书馆事业的本质认识。图书馆学是复杂性学科,任何专业的人员都可以找到自我实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消息写作如何“用事实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事实说话”,简言之,即通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而非由作者自己站出来直通通地说。这是新闻工作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新闻工作者的最主要基本功。消息写作不仅要“说话”,更要“用事实说话”。消息写作如何“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不断追问和实践的一个永恒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