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琦 《新闻记者》2015,(5):66-69
伴随着数字媒体一起出生成长的"千禧一代",又被称为"数字世代"。他们的媒介消费习惯有哪些新的特点?他们的日常新闻消费行为呈现出怎样的图景?两项针对浙江当代青年和美国数字世代的新闻消费行为调查,展示了全球化数字化的今天,年轻人日渐相似的多情境、社交化、自我控制、自我表达的新闻消费特点。  相似文献   

2.
2003年3月,中国移动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了新的移动品牌——"动感地带"。"动感地带"是中国移动通信针对年轻一族的生活特点和消费习惯推出的全新品牌,国内第一个专门为年轻人设计的移动带”进入市场仅仅15个月的时间就“俘获”了2000万目标人群.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3.
从"五四"始,中国历经三次科普热潮,但从"科学救国"到"科学普及"再到"科学传播",路途并不近便。板蓝根、绿豆、碘盐……一次次抢购风潮验证了今日中国人距离科学生活依然遥远。在由上而下的"科普"教育几成强弩之末时,一群以科学传播为生活和职业的年轻人,却在引导大家如何与科学碰撞出浪漫。于他们,科学是一种态度,更是科学公民融入骨子里的一种精神体现。  相似文献   

4.
李涛 《兰台内外》2013,(1):15-16
90多年前,一群年轻人组建了一个同样年轻的政党。虽然,其中有些人后来在政治上走向了反面,但在当时的中国,他们是最早的"盗火者"。下面所收入的文字,均是那次会议参与者所写,用亲历者的眼光,讲述一个真实的峥嵘岁月……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网络社会中风行着各路以"哥""姐"为称号的人物,引发公众和传媒的热议,其中典型的如"犀利哥"、"凤姐"。本文认为,无论是否出于炒作目的或存在网络推手助推,这些"哥""姐"们接受的是大众狂欢式、围观式的消费。在传媒消费主义视域下,"哥""姐"现象之热背后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式微,人文精神和传统消费文化价值的沦丧,以及大众自主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弱化。  相似文献   

6.
张静红 《文化遗产》2023,(2):101-108
潮州年轻人对工夫茶这种传统地方茶饮,抱持着复杂的消费取向:一方面,他们对日常生活中“不得不饮”的工夫茶有种偏离的倾向。在大都市袭卷而来的流行消费浪潮的影响下,有的转向奶茶和咖啡,并有相当一部分成为专业的咖啡消费者;另一方面,即便眼下并不是工夫茶最忠实的粉丝,许多年轻人却表示,他们自己的未来还是会回归工夫茶,并预示这是自己作为一个潮州人所丢不掉的身份烙印;此外,在非遗和旅游以及“文创”紧密钩连的社会时代背景下,不少年轻人揉合古典与时尚、本土与外来,重释传统,显现出一种“杂食”包容的消费取向。本文基于街头调查及个案专访,探讨对传统遗产既偏离、又回归、并杂食的文化逻辑,认为年轻人消费的“杂食性”(omnivore)也嵌含着一种消费的“混合性”(hybridity),分析指出传统文化的群体性、消费文化的世界性以及更新的文化遗产话语正成为影响年轻人消费品味的重要合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媒科技》2013,(5):21-21
日本《经济学人》周刊近日刊文说,日本出版业萎靡不振,一般认为是媒体多元化所致. 然而,在媒体更加多元化的美国,图书业虽然有大小年现象,但总体上可谓一种缓慢发展的朝阳产业.缘何出版业在日本陷入衰退,在美国却蒸蒸日上? 瞄准"Y一代" 美国图书业一直在稳步扩大购书群体.购书新主力来自素有"Y一代"之称的年轻人,他们是二战后婴儿潮一代的子女.出版市场调研公司鲍克公司发布的《2012年全美消费者统计和购买行动年报》显示,"Y一代"购书支出占全美购书总额的30%.  相似文献   

8.
文波 《出版广角》2013,(13):71-73
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所产生的新文化背景是我国当代出版不得不面对的一种新环境,在此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他们的阅读需求和阅读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出版业只有结合自身的双重属性,进行文化创新和开展适应新一代年轻人消费习惯的出版范式转变,才能占领出版物消费市场的先机。  相似文献   

9.
李媛 《报刊之友》2011,(4):59-60
这个世界,有这么一小撮人,打开报纸,撰写的是他们的消息,打开电视,报道的是他们的消息,街头巷尾,议论的是他们的消息,仿佛世界是为他们准备的,他们仿佛能够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这一小撮人,开始步入而立之年,这一小撮人,就是当今社会褒贬不一的"80后"。本文以媒介对"80后"现象的讨论为基础,分析"80后"在媒介评论中的定位及其变化,并认为唯有在一个反复认知的过程中,才能完整地对"80后"群体形象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0.
手机、电脑、音乐播放器……中国年轻人在电子消费时代获得了前辈们无从体验的个人空间,但似乎也在这个空间里感受到了更多的落寞  相似文献   

11.
一个以80后、90后年轻人为主的公益支教组织,立志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中国城乡教育资源的巨大差异。如今,他们已在中国坚持6年之久,并不断发展壮大。他们期待,今天的孩子长大后,会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看到他们影子。而那时,他们的影响已是一整个社区,一整片土地  相似文献   

12.
社会的未来掌握在年轻人手中,而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最终贡献于中国社会。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梁启超在他脍炙人口的《少年中国说》中,深刻指出了青少年的成长与国家前途命运的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与其说老年人对药丸怀有信心,不如说他们对于生命末端仍有期望。在让他们找到健康、社交与自我的养生消费中,拒绝比接受更困难  相似文献   

14.
康秋洁 《现代传播》2016,(4):158-160
在既往的研究中,对"中国形象"的所有探讨和研究,都在本质上归结为"他"对于"我"的看法(认知和评价)。对于"他国认知的中国形象"的关照,起始于自我认知而又回归至自我认知。正如雷默在《淡色中国》中所阐释,"中国对自我形象的认识与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看法大相径庭"①。问题在于,与他者认知的中国形象形成对照,  相似文献   

15.
熊程 《新闻世界》2011,(7):146-147
横店影视城抢占了中国影视创作的先机,"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战略为其不断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快速成长为"东方好莱坞"。"横店模式"对于发展文化、娱乐产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他们是当今活跃在新闻采编第一线的生力军:二十多岁,风华正茂,思想敏锐,已有三年左右工作经历,正在从青涩走向成熟……本刊曾于2006年第3期关注过他们新闻职业生涯的开端,那时他们初出茅庐,满怀职业理想。近来,在与一些地市报老总的交流中,听到他们坦陈:最挂心的问题还是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因为媒体竞争终究是人才之争。他们道出了对当今青年新闻工作者,特别是80后青年人的殷殷期望。老总们认为,这些年轻人学历高、英文好、反应快、知识面广,但也存在自我意识强、懒散、韧性不足、不够踏实,骄娇二气等问题。基于此,本刊再次讨论青年记者尤其是80后新闻工作者的成长。他们在实践中收获了怎样的经历?遇到了什么困惑与困难?对于年轻的他们,如何在实践中学习、积累并克服自身不足?如何在实践中感悟对他人、单位、家庭以至社会、国家的责任?如何逐步培养政治意识、大局意识?  相似文献   

17.
80后心中的动画经典,一代人永远的童年记忆本刊讯(记者韩阳)近年来,在80后年轻人中掀起了一股怀旧风潮。作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很多过往的东西都成为80后追忆的对象,尤其是伴随他们成长、曾经风靡一时的经典动画片,比如说《巴巴爸爸》《鼹鼠的故事》《蓝精灵》等等。顺应这股怀旧风潮,最近几年很多出版社都推出了这些经典动画的图书版本。其中  相似文献   

18.
李彩云 《东南传播》2010,(9):118-121
本文通过对《华商报》关于"80后"报道做内容分析发现,媒体对"80后"的关注仍然集中在文化娱乐、生活消费和婚姻恋爱方面;在对"80后"的报道方式上存在以偏概全、滥用标签的倾向;标签的内涵主要是个性、年轻、热衷享受、经济能力差等几个方面;记者对于"80后"积极的倾向性往往直抒胸臆,而消极的倾向性则多引用他人观点,总的来说在婚恋方面的报道呈现出消极倾向性,而在消费社会公益方面呈现积极倾向。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崛起以及新社交方式的推动,品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营销时代——"体验式营销"。它以"人的体验"为核心展开,而"体验"不仅仅是"产品体验",更多的是消费者"内心感受"和为他们营造的"文化氛围"。雀巢咖啡从"味道好极了"到"活出敢性"的转变,正是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转变。敏锐洞察年轻消费群体个性如果问:"一个时代中,最重要的是哪群人?"我会说是:"年轻人!"他们继承这个时代,打破这个时代,并将最终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徐珍珍 《新闻世界》2012,(7):151-152
"网络暴民"是大众传播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随着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地位的上升以及互联网的发展,网民成为主要的受众群体,他们努力争取受众权利以及自我赋权。在面对社会事件时,因网民群体的特质,易发生群体极化现象,导致"网络暴民"现象的产生。"网络暴民"存在双面人格,一是纯粹意义上的网络暴民;二是社会行为的监督者与卫道士。在"网络暴民"的监管问题上,需要政府、媒体以及受众三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